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阶段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有时会逐渐发现,游戏教学的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课上有时还会听到学生们的叹气声:“怎么又玩这个游戏呀,真没劲!”针对这种情况,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游戏创编的资料,结合自身7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以“老鹰捉小鸡”游戏为载体,在本校二年级(3)班学生中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尝试从游戏的规则、游戏的拓展、游戏的角色变换等方面进行改变,探索出游戏教材的各种创新玩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1.增加一名保护者
2013年11月12日,“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在体育委员进行整队和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准备活动之后,学生们早已经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地想要玩游戏了。我宣布游戏内容为“老鹰捉小鸡”,并将男女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游戏比赛,此时我心中暗想:“这些熊孩子,看你们能坚持玩几分钟?”果然不出所料,过了10min,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兴趣,有的蹲在地上看着别人玩,有的则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组的‘老鹰’太厉害了,一下子就被抓住了,真没意思!”这种场景对我来说已经见怪不怪,好在课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嘟——嘟”2声哨响,我将队伍集中起来,宣布对规则进行修改,变换一下游戏方法,各组增加一只“母鸡”来担任保护“小鸡”的任务。一听到要玩新游戏了,一个个“小不点”马上安静了下来,认真仔细地听我进行讲解和示范,并自觉地进行了分组。游戏开始后,从学生们脸上的笑容和汗水,可以看出小小的游戏规则改变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效果。时间过去了将近5min,虽然一只只“小鸡”被抓住,但是也有几只“老鹰”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有的忍不住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不行了,太累了,2只‘母鸡’在,我抓‘小鸡’太累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满头大汗,心里无比高兴。在接下去的游戏中,我通过定时换“老鹰”的形式,让学生们都体验了一把“老鹰”面对2只“母鸡”保护所带来的挑战,学生们玩得意犹未尽,课后还有几名学生跟我说:“老师,下节课让我来当老鹰,我一定行的。”
2.角色互换
2013年11月14日,当我宣布完该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老鹰捉小鸡”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尖叫了起来:“耶!太好了!”等我说完这节课“老鹰捉小鸡”又有新的玩法时,有几名学生就在嘀咕了:“怎么玩呀?是不是……”也有几名学生探出头来问我:“老师,新玩法到底怎么玩呀?”我故意假装神秘地说:“暂时保密,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随着游戏的进行,许多“小鸡”被抓住了,都进了“牢圈”,被抓住的“小鸡”只能蹲在里面,看其他学生玩游戏,表情比较失落。此时,我用哨音吹停了游戏,宣布“被抓住的‘小鸡’来充当‘老鹰’,换下的‘老鹰’当‘小鸡’”,学生们一听非常欣喜,游戏氛围更加激烈了,玩着玩着,也有学生跟我反映说:“老师,被抓住的‘小鸡’是不是也可以当‘母鸡’啊?”我立即表示同意。一眨眼,下课的铃声响了,但是学生们还是意犹未尽,一节课就这样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3.分层游戏,势均力敌
2013年11月28日,冬天的寒风有点刺骨,可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学生们得知又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我示意可以发言。××同学说:“老师,我觉得要将实力差不多的分在一组,我上次玩这个游戏,我后面的同学跑得太快,我衣服都差点被拉破了。”回想该名学生说的情况不无道理,一连串的“小鸡”进行跑动躲闪,“小鸡们”的速度参差不齐,容易出现“中断”现象,影响游戏的流畅性。我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们素质方面的了解,将学生们分成若干组,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玩得非常起劲,左躲右闪、你追我赶,不亦乐乎!
4.自主讨论,创编游戏
2013年12月5日,下午第2节课,游戏玩了将近半节课。这时,我吹哨暂停了游戏,让学生们围拢过来,宣布让学生们自己创编游戏。当我宣布这个安排之后,学生们迅速有序地投入到了游戏的创编之中。过了几分钟,就有学生叫我了:“老师,你看,我们这样玩,你觉得怎么样?”我一看,不错啊!这组学生将游戏简单化了:“三人一组,一只‘老鹰’,一只‘母鸡’,一只‘小鸡’,3个角色可以互相交换练习。”“老师,老师,快来看我们的游戏……”“老师,我们下次可不可以做一些头饰,再配上音乐来玩呢?”看了学生们自编的游戏之后,感觸颇多,我觉得这才是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的游戏形式。这种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发挥学生们思维想象所创编的游戏,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反思
通过进行上述教学案例的教学,我不断进行实践和论证,证明此次游戏教材的改编是合理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现如今,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繁重,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但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需求比较旺盛。当体育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学生的表情立马“由阴转晴”,总希望体育教师能在课堂中教会他们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项目。如何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需求?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平时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其次,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合理的把握,将教材游戏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需求,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优化教法,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有几名学生会因为自卑或者其他原因,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在游戏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名学生在运动中受益:要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采用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分组,考虑学生不同的相关因素,如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时日复一日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个尺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同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地去主动学习,但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阶段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有时会逐渐发现,游戏教学的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课上有时还会听到学生们的叹气声:“怎么又玩这个游戏呀,真没劲!”针对这种情况,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游戏创编的资料,结合自身7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以“老鹰捉小鸡”游戏为载体,在本校二年级(3)班学生中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尝试从游戏的规则、游戏的拓展、游戏的角色变换等方面进行改变,探索出游戏教材的各种创新玩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1.增加一名保护者
2013年11月12日,“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在体育委员进行整队和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准备活动之后,学生们早已经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地想要玩游戏了。我宣布游戏内容为“老鹰捉小鸡”,并将男女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游戏比赛,此时我心中暗想:“这些熊孩子,看你们能坚持玩几分钟?”果然不出所料,过了10min,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兴趣,有的蹲在地上看着别人玩,有的则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组的‘老鹰’太厉害了,一下子就被抓住了,真没意思!”这种场景对我来说已经见怪不怪,好在课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嘟——嘟”2声哨响,我将队伍集中起来,宣布对规则进行修改,变换一下游戏方法,各组增加一只“母鸡”来担任保护“小鸡”的任务。一听到要玩新游戏了,一个个“小不点”马上安静了下来,认真仔细地听我进行讲解和示范,并自觉地进行了分组。游戏开始后,从学生们脸上的笑容和汗水,可以看出小小的游戏规则改变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效果。时间过去了将近5min,虽然一只只“小鸡”被抓住,但是也有几只“老鹰”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有的忍不住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不行了,太累了,2只‘母鸡’在,我抓‘小鸡’太累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满头大汗,心里无比高兴。在接下去的游戏中,我通过定时换“老鹰”的形式,让学生们都体验了一把“老鹰”面对2只“母鸡”保护所带来的挑战,学生们玩得意犹未尽,课后还有几名学生跟我说:“老师,下节课让我来当老鹰,我一定行的。”
2.角色互换
2013年11月14日,当我宣布完该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老鹰捉小鸡”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尖叫了起来:“耶!太好了!”等我说完这节课“老鹰捉小鸡”又有新的玩法时,有几名学生就在嘀咕了:“怎么玩呀?是不是……”也有几名学生探出头来问我:“老师,新玩法到底怎么玩呀?”我故意假装神秘地说:“暂时保密,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随着游戏的进行,许多“小鸡”被抓住了,都进了“牢圈”,被抓住的“小鸡”只能蹲在里面,看其他学生玩游戏,表情比较失落。此时,我用哨音吹停了游戏,宣布“被抓住的‘小鸡’来充当‘老鹰’,换下的‘老鹰’当‘小鸡’”,学生们一听非常欣喜,游戏氛围更加激烈了,玩着玩着,也有学生跟我反映说:“老师,被抓住的‘小鸡’是不是也可以当‘母鸡’啊?”我立即表示同意。一眨眼,下课的铃声响了,但是学生们还是意犹未尽,一节课就这样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3.分层游戏,势均力敌
2013年11月28日,冬天的寒风有点刺骨,可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学生们得知又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我示意可以发言。××同学说:“老师,我觉得要将实力差不多的分在一组,我上次玩这个游戏,我后面的同学跑得太快,我衣服都差点被拉破了。”回想该名学生说的情况不无道理,一连串的“小鸡”进行跑动躲闪,“小鸡们”的速度参差不齐,容易出现“中断”现象,影响游戏的流畅性。我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们素质方面的了解,将学生们分成若干组,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玩得非常起劲,左躲右闪、你追我赶,不亦乐乎!
4.自主讨论,创编游戏
2013年12月5日,下午第2节课,游戏玩了将近半节课。这时,我吹哨暂停了游戏,让学生们围拢过来,宣布让学生们自己创编游戏。当我宣布这个安排之后,学生们迅速有序地投入到了游戏的创编之中。过了几分钟,就有学生叫我了:“老师,你看,我们这样玩,你觉得怎么样?”我一看,不错啊!这组学生将游戏简单化了:“三人一组,一只‘老鹰’,一只‘母鸡’,一只‘小鸡’,3个角色可以互相交换练习。”“老师,老师,快来看我们的游戏……”“老师,我们下次可不可以做一些头饰,再配上音乐来玩呢?”看了学生们自编的游戏之后,感觸颇多,我觉得这才是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的游戏形式。这种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发挥学生们思维想象所创编的游戏,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反思
通过进行上述教学案例的教学,我不断进行实践和论证,证明此次游戏教材的改编是合理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现如今,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繁重,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但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需求比较旺盛。当体育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学生的表情立马“由阴转晴”,总希望体育教师能在课堂中教会他们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项目。如何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需求?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平时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其次,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合理的把握,将教材游戏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需求,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优化教法,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有几名学生会因为自卑或者其他原因,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在游戏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名学生在运动中受益:要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采用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分组,考虑学生不同的相关因素,如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时日复一日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个尺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同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地去主动学习,但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