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设你在淘宝购物后在支付宝付费环境下刷信用卡100元,商户就要向支付宝缴纳1元手续费。这1元钱如何在发卡行、收单方及转接清算机构之间分配,正是眼下暗战焦点。据预测,2014年网上支付总交易额将达80000亿元。几百亿的刷卡手续费总量已是定数。大块“蛋糕”难免让人抢破头。
一边是线下支付市场最大的银行卡转接组织,一边是互联网线上支付市场的巨头,银联和支付宝的争斗渐渐升级。
“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8月27日,支付宝再起官方微博上的一段不起眼的公告,将支付宝与银联的“积怨”推向了前台。
此举,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是对银联此前试图“招安”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示威”,但也有人质疑支付宝难逃“假摔”嫌疑。
纠葛背后是银联和包括支付宝在内的众多第三方机构的利益版图之争。8月29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召集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会。会上,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公司反对银行的“收编”之举,认为银联应通过竞争赢得市场认可,而不应采取准政府行为强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接入银联网络。
壮士断腕
支付宝停止的线下POS业务是其在2012年3月推出的物流POS战略,该战略包括物流POS支付方案和电商物流支付体系的投资。支付宝计划对线下POS业务投资5亿元,分别包括COD(货到付款)市场中的POS硬件升级、整个系统研发以及市场投入三部分。
支付宝原计划2012年向市场投入3万台支付宝POS终端机具,不过实际推行的并没有那么顺利。以往,支付宝线下POS业务主要面向电商线下收单市场提供服务,目前为市场提供的POS终端收单设备上万台。
据观智库报告显示,在POS收单市场,银联商务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通联支付交易规模排名第二,快钱和汇付天下紧随其后,而支付宝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很有可能向银联示威。停掉线下业务可以以所谓“壮士断腕”的勇气反对银联牵头的“价格同盟”,震撼行业,同时自身并不会受太多损失。
“价格同盟”是去年12月银联印发的《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2012]17号文件。据称,银联在17号文中号召成员银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开放接口进行清理整治,并将银联卡业务上收至总行以实现银行卡“接口”服务的集中审批、统一接入和统一定价。银联在17号文中指出“29家非金机构与17家主要成员银行的银联卡业务接口超过630个”,银联认为这些非金机构“普遍绕开银联网络,采取各种不合规手段开展业务,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成员银行的利益”。
这些被银联称为“绕开银联网络”的非金机构中就包括支付宝。如果成员银行执行银联在17号文中的提议,无疑意味着支付宝线下收单业务不能绕开银联网络而直接接人银行网络。
对于外界解读的银联“招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同银行之间态度迥异,几家主要股份银行的态度并不积极也不同意“封杀”第三方支付公司,国有银行则表示要先观察“其他银行怎么做再说”,而银联高层近期召集几家主要银行开会时也表达出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的观点。虽然大多数银行对银联的倡议持观望态度,但也并非没有响应者。8月已有国有银行总行制定了《第三方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第三方支付业务采用统一管理、集中审批方式。
而8月下旬银联在董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又进一步激化了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的矛盾。
在银联议案中提出银联的工作目标是:2013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这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上线下都要全面接人银联网络。
“本来线下投放POS终端机具的成本就很高,而且线下业务要走量,如果按照银联统一定价后就没有价格优势,再加上当前被银联在线上线下都围追堵截,那就只能先暂时放弃业务量占比相对较小的线下业务。”支付宝内部一位资深人士如是对记者解释,为何停掉线下业务。
竞争白热化
银联与支付宝激战正酣。
在线下市场,银联作为最大银行卡转接组织,银联卡刷卡交易手续费多年来一直遵循“7:2:1”的分配比例,即发卡行占70%,收单机构占20%,银联作为清算转接机构占10%。但是线上支付市场则无既定的利益分成机制。
线上支付大部分不走银联通道或者不接入银联网络,意味着银联在线上支付市场无法获得如同线下支付市场的10%固定分成。
目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集中度较高,支付宝、财付通占据第三方支付业务前两位,中国银联控股的上海银联电子支付则紧随其后。《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宝、财付通和上海银联电子支付的支付市场份额分别是45.2%、21.5%和11.3%,三家企业占行业市场份额高达75.3%。
相比较竞争白热化的互联网线上支付市场,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瞄准了线下收单市场。让银联备感焦虑的是,国内的银联卡发行相对集中,排名前十的银行发卡量占到了总数的9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线下收单方面快速挺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只需谈下这十家银行,实现和银行的直连,便可让银联在线下也失去坐收手续费的空间。而事实上,一些大银行和线下收单机构间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直连欲望。
由此看来,银联在线下和线上支付地位都遭遇挑战,这是银联去年以来酝酿“招安”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动因之一。
对银行卡风险防控亦是银联考虑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等非金机构全面接人银联网络的考量因素之一。银联称,部分非金机构在开展银联卡业务过程中,在直接与商业银行建立连接的同时存在变造交易类型、套用MCC等违规情况,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识别交易场景和客户真实交易行为,难以有效实施风险管控,容易掩盖伪卡欺诈、网络欺诈、洗钱套现等风险隐患。
坐山观虎斗
现在最恨支付宝的,大概就是上海银行了。
一个月前,一直为支付宝做交易转接的上海银行因“大商户套小商户”的行为遭到银联处罚。所谓“大商户套小商户”,是指银行将自己在银联的收单机构号借给第三方支付,为其实现交易转接。客户的所有交易行为均无法显示真实商户名,商户名一律显示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名称,收单机构则显示银行名称。银联处出于违规约束,对成员银行上海银行处罚也算师出有名。
不过,虽然关于第三方支付与银联的矛盾始终围绕第三方支付是否能与银行直联进行,但作为三方博弈的另一大主体,众多商业银行却有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除去上海银行外,多家商业银行表现出了对支付宝的爱恨交加。
银行公司业务部通常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比较欢迎。备付金存管是第三方支付给与公司业务部最大的好处。不过个人银行部的态度则相对暧昧得多,与支付宝合作每年会有几百万元的收入,但由于个人银行部和银联合作非常密切,有可能会得罪银联,得不偿失。
事实上,无论线下业务体重多么迷你,支付宝的线上业务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并渐渐形成了某种垄断。一方面支付宝在价格谈判上比较强势,另一方面,支付宝的资源也是优先倾向于自己的项目。例如在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线上交易业务中,85%的贡献率都是与支付宝合作实现的。该城商行内部人员表示,之前他们在和支付宝洽谈的一些很重要的业务都因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被搁置。
随着支付宝体量越来越大,对支付环节上下游的渗透越来越深,所遇到的外部掣肘也越来越多。除了自身发展战略上的定位和突破,如何将多方利益博弈下的制衡玩转也将是支付宝接下来将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刊记者综合整理)
一边是线下支付市场最大的银行卡转接组织,一边是互联网线上支付市场的巨头,银联和支付宝的争斗渐渐升级。
“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8月27日,支付宝再起官方微博上的一段不起眼的公告,将支付宝与银联的“积怨”推向了前台。
此举,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是对银联此前试图“招安”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示威”,但也有人质疑支付宝难逃“假摔”嫌疑。
纠葛背后是银联和包括支付宝在内的众多第三方机构的利益版图之争。8月29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召集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会。会上,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公司反对银行的“收编”之举,认为银联应通过竞争赢得市场认可,而不应采取准政府行为强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接入银联网络。
壮士断腕
支付宝停止的线下POS业务是其在2012年3月推出的物流POS战略,该战略包括物流POS支付方案和电商物流支付体系的投资。支付宝计划对线下POS业务投资5亿元,分别包括COD(货到付款)市场中的POS硬件升级、整个系统研发以及市场投入三部分。
支付宝原计划2012年向市场投入3万台支付宝POS终端机具,不过实际推行的并没有那么顺利。以往,支付宝线下POS业务主要面向电商线下收单市场提供服务,目前为市场提供的POS终端收单设备上万台。
据观智库报告显示,在POS收单市场,银联商务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通联支付交易规模排名第二,快钱和汇付天下紧随其后,而支付宝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很有可能向银联示威。停掉线下业务可以以所谓“壮士断腕”的勇气反对银联牵头的“价格同盟”,震撼行业,同时自身并不会受太多损失。
“价格同盟”是去年12月银联印发的《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2012]17号文件。据称,银联在17号文中号召成员银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开放接口进行清理整治,并将银联卡业务上收至总行以实现银行卡“接口”服务的集中审批、统一接入和统一定价。银联在17号文中指出“29家非金机构与17家主要成员银行的银联卡业务接口超过630个”,银联认为这些非金机构“普遍绕开银联网络,采取各种不合规手段开展业务,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成员银行的利益”。
这些被银联称为“绕开银联网络”的非金机构中就包括支付宝。如果成员银行执行银联在17号文中的提议,无疑意味着支付宝线下收单业务不能绕开银联网络而直接接人银行网络。
对于外界解读的银联“招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同银行之间态度迥异,几家主要股份银行的态度并不积极也不同意“封杀”第三方支付公司,国有银行则表示要先观察“其他银行怎么做再说”,而银联高层近期召集几家主要银行开会时也表达出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的观点。虽然大多数银行对银联的倡议持观望态度,但也并非没有响应者。8月已有国有银行总行制定了《第三方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第三方支付业务采用统一管理、集中审批方式。
而8月下旬银联在董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又进一步激化了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的矛盾。
在银联议案中提出银联的工作目标是:2013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这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上线下都要全面接人银联网络。
“本来线下投放POS终端机具的成本就很高,而且线下业务要走量,如果按照银联统一定价后就没有价格优势,再加上当前被银联在线上线下都围追堵截,那就只能先暂时放弃业务量占比相对较小的线下业务。”支付宝内部一位资深人士如是对记者解释,为何停掉线下业务。
竞争白热化
银联与支付宝激战正酣。
在线下市场,银联作为最大银行卡转接组织,银联卡刷卡交易手续费多年来一直遵循“7:2:1”的分配比例,即发卡行占70%,收单机构占20%,银联作为清算转接机构占10%。但是线上支付市场则无既定的利益分成机制。
线上支付大部分不走银联通道或者不接入银联网络,意味着银联在线上支付市场无法获得如同线下支付市场的10%固定分成。
目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集中度较高,支付宝、财付通占据第三方支付业务前两位,中国银联控股的上海银联电子支付则紧随其后。《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宝、财付通和上海银联电子支付的支付市场份额分别是45.2%、21.5%和11.3%,三家企业占行业市场份额高达75.3%。
相比较竞争白热化的互联网线上支付市场,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瞄准了线下收单市场。让银联备感焦虑的是,国内的银联卡发行相对集中,排名前十的银行发卡量占到了总数的9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线下收单方面快速挺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只需谈下这十家银行,实现和银行的直连,便可让银联在线下也失去坐收手续费的空间。而事实上,一些大银行和线下收单机构间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直连欲望。
由此看来,银联在线下和线上支付地位都遭遇挑战,这是银联去年以来酝酿“招安”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动因之一。
对银行卡风险防控亦是银联考虑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等非金机构全面接人银联网络的考量因素之一。银联称,部分非金机构在开展银联卡业务过程中,在直接与商业银行建立连接的同时存在变造交易类型、套用MCC等违规情况,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识别交易场景和客户真实交易行为,难以有效实施风险管控,容易掩盖伪卡欺诈、网络欺诈、洗钱套现等风险隐患。
坐山观虎斗
现在最恨支付宝的,大概就是上海银行了。
一个月前,一直为支付宝做交易转接的上海银行因“大商户套小商户”的行为遭到银联处罚。所谓“大商户套小商户”,是指银行将自己在银联的收单机构号借给第三方支付,为其实现交易转接。客户的所有交易行为均无法显示真实商户名,商户名一律显示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名称,收单机构则显示银行名称。银联处出于违规约束,对成员银行上海银行处罚也算师出有名。
不过,虽然关于第三方支付与银联的矛盾始终围绕第三方支付是否能与银行直联进行,但作为三方博弈的另一大主体,众多商业银行却有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除去上海银行外,多家商业银行表现出了对支付宝的爱恨交加。
银行公司业务部通常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比较欢迎。备付金存管是第三方支付给与公司业务部最大的好处。不过个人银行部的态度则相对暧昧得多,与支付宝合作每年会有几百万元的收入,但由于个人银行部和银联合作非常密切,有可能会得罪银联,得不偿失。
事实上,无论线下业务体重多么迷你,支付宝的线上业务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并渐渐形成了某种垄断。一方面支付宝在价格谈判上比较强势,另一方面,支付宝的资源也是优先倾向于自己的项目。例如在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线上交易业务中,85%的贡献率都是与支付宝合作实现的。该城商行内部人员表示,之前他们在和支付宝洽谈的一些很重要的业务都因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被搁置。
随着支付宝体量越来越大,对支付环节上下游的渗透越来越深,所遇到的外部掣肘也越来越多。除了自身发展战略上的定位和突破,如何将多方利益博弈下的制衡玩转也将是支付宝接下来将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刊记者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