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海省大柴旦镇细晶沟金矿床位于青海海西州大柴旦镇北西90Km,矿区属热液叠加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区构造位置处于滩间山金龙沟向斜构造南西翼的细晶沟次级向斜构造核部。区内矿石类型较单一,主要为黄铁矿化碳质绢云千枚岩型金矿石。矿床处于滩间山复背斜之金龙沟向斜南翼次级向斜构造核部,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热液蚀变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均起到了控制作用,属构造控制的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关键词]细晶沟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2-0272-01
一、区域地质特征
本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据青海省三轮区划成果资料,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Ⅰ)东昆仑造山带(Ⅰ2)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造山亚带( ),北接欧龙布鲁克—乌兰元古宙古陆块体( ),南邻柴达木晚中生代—新生代断坳盆地( )(图1)。区域上地层主体为奥陶-志留纪地层,元古代次之,山体边缘、山间凹地及沟谷地带为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陆相沉积,区域构造线呈北西西向,岩浆活动频繁,超基性—酸性侵入岩均有出露。
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2.1礦区地质
细晶沟金矿床位于滩间山南坡四五沟~细晶沟一带,构造位置处于滩间山复式背斜构造南西翼的次级向斜构造核部。万洞沟群b岩组(Pt2Wb)为区内的含矿层位,该套地层呈北西西向展布,但由于受华力西期侵入岩的多期次侵入破坏,其延伸稳定性较差。矿区岩浆岩十分发育,主要为华里西期褐黄色~灰白色复式杂岩体,岩性以斜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灰绿色石英闪长玢岩、蚀变斜长细晶岩、闪长玢岩脉、石英脉等。
2.2矿体特征
矿床位于金龙沟~细晶沟“S”型旋转构造的南东弧内带内,与产在“S”型构造北西弧内带中的金龙沟矿床具有较相似矿床特征。因此,早期的次级向斜构造控制了区内矿床的就位。矿体多呈断续的脉状、似层状、透镜状、分支脉状、豆荚状展布,沿走向具膨大收缩、尖灭侧现、分支复合现象,矿石类型主要以千枚岩型为主,极少数矿体为蚀变斜长细晶脉岩型,细晶脉岩型金矿体主要分布于地表,由钻孔编录资料可知,细晶脉岩型金矿体向深部贫化,呈自然间灭趋势。
2.3 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矿体赋矿岩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碳质绢云千枚岩、斜长细晶岩、黄铁矿化蚀变花岗斑岩等。矿体围岩主要为斑点状碳质绢云千枚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断层角砾岩等少见。矿体与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为顶、底板围岩及夹石的两者界线清楚;与千枚岩构成的围岩及夹石的两者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界线不清、肉眼难以辨认,其界线靠取样分析数据具体划定。金矿石继承了围岩的基本物质组成特点,仅是矿化蚀变强烈,黄铁矿石英细脉、网脉比较发育。因此探讨围岩蚀变特征要分析不同类型矿石、近矿蚀变围岩与相同类型正常岩石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差异。
三、控矿因素分析
矿床处于滩间山复背斜之金龙沟向斜南翼次级向斜构造核部,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热液蚀变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均起到了控制作用,属构造控制的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3.1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岩金赋矿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万洞沟群b岩组。科研成果表明,滩间山地区中元古代万洞沟群b岩组为一套来源于同生热水沉积的黑色沉积岩系,该套地层中大面积的Au、As、S元素的高背景分布区是与同生热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初步富集有关。
3.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细晶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裂陷造山带(消减带)内,区内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的两次裂陷拼合演化,为矿床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使万洞沟群遭受了热变质和二次叠加变质,形成了以脆性为主的区域性脆韧性剪切带和褶皱构造,区域性脆韧性剪切带和褶皱构造及其叠加部位更适合于矿液的沉淀富集成矿
3.3岩浆活动与成矿
矿区及其周边华力西期中酸性倾入岩广布,区内侵入岩指示元素的特征值表明,华力西期侵入岩普遍具较高的金含量。据稳定同位素和包裹体成分研究等证实,矿床的形成与深源岩浆有关的矿质和流体关系密切。西安地质学院(1994)通过对滩间山复式杂岩体及闪长玢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的研究后,认为矿田内花岗质岩石均属造山带花岗岩,具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同时认为华力西期侵入岩不仅为矿床的成矿作用提供了能源,促使碳质岩系中的金元素活化迁移,并直接提供了部分矿质,该期成矿是在韧脆性剪切变形条件下发生的,故是叠加在先期脆韧性成矿阶段之上的,也是细晶沟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次矿化富集成矿活动。
3.4变质作用与成矿
细晶沟金矿床容矿碳质岩经历了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热变质和两次叠加变质,对金的迁移富集起到重要的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使碳质岩系中成矿元素初步富集,后期剪切变形变质阶段,使地层中的金元素进一步叠加富集。可见变质作用对区内金矿的形成主要起到了提供能源的作用。
四、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结多方面研究成果,细晶沟矿床具有沉积变质、变形变质及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先后叠加富集的特点,其成因应属多成因复成矿体,亦可归属于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大类之中,工业类型则属于构造蚀变岩型。
综合分析细晶沟金矿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及控矿条件,提出成矿演化模式如下:首先是黑色含金岩系沉积期,在滩间山地区受基底断裂控制的凹陷中沉积了富含热水沉积的含金碳质岩系;之后为金初步富集期,为中元古代晚期及加里东期区域绿片岩相变质及柴北缘裂陷期,期间岩浆活动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岩体的侵入和喷溢活动导致含金岩系中金元素在有利部位发生初步富集;之后为金矿化富集期,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裂陷谷闭合碰撞造山,使矿源层强烈变形褶曲,形成了滩间山地区区域性的大型脆韧性构造剪切带和金龙沟复式向斜构造等一系列区域性构造,伴随着动力热流的变质作用,成矿物质迁移,再度富集形成浸染状硫化物矿石;最后为金矿化叠加富集期,华力西期再生裂陷谷盆闭合造山,伴随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中酸性杂岩体岩浆期后成矿热液运移到继承性复合的成矿有利部位,发生矿化富集叠加,即形成了初始的细晶沟金矿床;之后便转入了对矿床的破坏期,华里西期中酸性杂岩体的多次脉动侵入和区域性应力下配套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使初始的细晶沟矿床的成控矿构造和模式遭受了较大的破坏,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细晶沟金矿床。
参考文献:
[1]刘延和. 青海省大柴旦镇独树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敬志成, 刘朱许, 蔡进福. 青海省大柴旦镇口北沟铅金矿化特征[J]. 地球, 2015(10).
[3]张海霞, 王宗胜. 青海省大柴旦镇独树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16):86-86.
[关键词]细晶沟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2-0272-01
一、区域地质特征
本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据青海省三轮区划成果资料,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Ⅰ)东昆仑造山带(Ⅰ2)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造山亚带( ),北接欧龙布鲁克—乌兰元古宙古陆块体( ),南邻柴达木晚中生代—新生代断坳盆地( )(图1)。区域上地层主体为奥陶-志留纪地层,元古代次之,山体边缘、山间凹地及沟谷地带为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陆相沉积,区域构造线呈北西西向,岩浆活动频繁,超基性—酸性侵入岩均有出露。
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2.1礦区地质
细晶沟金矿床位于滩间山南坡四五沟~细晶沟一带,构造位置处于滩间山复式背斜构造南西翼的次级向斜构造核部。万洞沟群b岩组(Pt2Wb)为区内的含矿层位,该套地层呈北西西向展布,但由于受华力西期侵入岩的多期次侵入破坏,其延伸稳定性较差。矿区岩浆岩十分发育,主要为华里西期褐黄色~灰白色复式杂岩体,岩性以斜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灰绿色石英闪长玢岩、蚀变斜长细晶岩、闪长玢岩脉、石英脉等。
2.2矿体特征
矿床位于金龙沟~细晶沟“S”型旋转构造的南东弧内带内,与产在“S”型构造北西弧内带中的金龙沟矿床具有较相似矿床特征。因此,早期的次级向斜构造控制了区内矿床的就位。矿体多呈断续的脉状、似层状、透镜状、分支脉状、豆荚状展布,沿走向具膨大收缩、尖灭侧现、分支复合现象,矿石类型主要以千枚岩型为主,极少数矿体为蚀变斜长细晶脉岩型,细晶脉岩型金矿体主要分布于地表,由钻孔编录资料可知,细晶脉岩型金矿体向深部贫化,呈自然间灭趋势。
2.3 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矿体赋矿岩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碳质绢云千枚岩、斜长细晶岩、黄铁矿化蚀变花岗斑岩等。矿体围岩主要为斑点状碳质绢云千枚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断层角砾岩等少见。矿体与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为顶、底板围岩及夹石的两者界线清楚;与千枚岩构成的围岩及夹石的两者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界线不清、肉眼难以辨认,其界线靠取样分析数据具体划定。金矿石继承了围岩的基本物质组成特点,仅是矿化蚀变强烈,黄铁矿石英细脉、网脉比较发育。因此探讨围岩蚀变特征要分析不同类型矿石、近矿蚀变围岩与相同类型正常岩石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差异。
三、控矿因素分析
矿床处于滩间山复背斜之金龙沟向斜南翼次级向斜构造核部,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热液蚀变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均起到了控制作用,属构造控制的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3.1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岩金赋矿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万洞沟群b岩组。科研成果表明,滩间山地区中元古代万洞沟群b岩组为一套来源于同生热水沉积的黑色沉积岩系,该套地层中大面积的Au、As、S元素的高背景分布区是与同生热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初步富集有关。
3.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细晶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裂陷造山带(消减带)内,区内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的两次裂陷拼合演化,为矿床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使万洞沟群遭受了热变质和二次叠加变质,形成了以脆性为主的区域性脆韧性剪切带和褶皱构造,区域性脆韧性剪切带和褶皱构造及其叠加部位更适合于矿液的沉淀富集成矿
3.3岩浆活动与成矿
矿区及其周边华力西期中酸性倾入岩广布,区内侵入岩指示元素的特征值表明,华力西期侵入岩普遍具较高的金含量。据稳定同位素和包裹体成分研究等证实,矿床的形成与深源岩浆有关的矿质和流体关系密切。西安地质学院(1994)通过对滩间山复式杂岩体及闪长玢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的研究后,认为矿田内花岗质岩石均属造山带花岗岩,具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同时认为华力西期侵入岩不仅为矿床的成矿作用提供了能源,促使碳质岩系中的金元素活化迁移,并直接提供了部分矿质,该期成矿是在韧脆性剪切变形条件下发生的,故是叠加在先期脆韧性成矿阶段之上的,也是细晶沟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次矿化富集成矿活动。
3.4变质作用与成矿
细晶沟金矿床容矿碳质岩经历了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热变质和两次叠加变质,对金的迁移富集起到重要的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使碳质岩系中成矿元素初步富集,后期剪切变形变质阶段,使地层中的金元素进一步叠加富集。可见变质作用对区内金矿的形成主要起到了提供能源的作用。
四、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结多方面研究成果,细晶沟矿床具有沉积变质、变形变质及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先后叠加富集的特点,其成因应属多成因复成矿体,亦可归属于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大类之中,工业类型则属于构造蚀变岩型。
综合分析细晶沟金矿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及控矿条件,提出成矿演化模式如下:首先是黑色含金岩系沉积期,在滩间山地区受基底断裂控制的凹陷中沉积了富含热水沉积的含金碳质岩系;之后为金初步富集期,为中元古代晚期及加里东期区域绿片岩相变质及柴北缘裂陷期,期间岩浆活动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岩体的侵入和喷溢活动导致含金岩系中金元素在有利部位发生初步富集;之后为金矿化富集期,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裂陷谷闭合碰撞造山,使矿源层强烈变形褶曲,形成了滩间山地区区域性的大型脆韧性构造剪切带和金龙沟复式向斜构造等一系列区域性构造,伴随着动力热流的变质作用,成矿物质迁移,再度富集形成浸染状硫化物矿石;最后为金矿化叠加富集期,华力西期再生裂陷谷盆闭合造山,伴随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中酸性杂岩体岩浆期后成矿热液运移到继承性复合的成矿有利部位,发生矿化富集叠加,即形成了初始的细晶沟金矿床;之后便转入了对矿床的破坏期,华里西期中酸性杂岩体的多次脉动侵入和区域性应力下配套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使初始的细晶沟矿床的成控矿构造和模式遭受了较大的破坏,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细晶沟金矿床。
参考文献:
[1]刘延和. 青海省大柴旦镇独树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敬志成, 刘朱许, 蔡进福. 青海省大柴旦镇口北沟铅金矿化特征[J]. 地球, 2015(10).
[3]张海霞, 王宗胜. 青海省大柴旦镇独树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16):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