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双阳区农区鼠情监测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在鼠种分布、繁殖能力、防治对策等方面取得了详实可靠的数据,为更好控制鼠情繁殖速度提供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区鼠情;监测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24.062
双阳区位于长春地区的东南部,属半山区,以农产品种植生产为主,每年因鼠害都会导致一定的粮食损失,为摸清鼠害种类及生长发育规律,双阳区设立了鼠情监测研究机制,为鼠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农田鼠情监测情况及分析
农田监测利用鼠夹法在玉米田进行。每月监测一次,每次均选择不重复的3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公顷,放置鼠夹50个,每个样方均距村屯500米以上,样方之间间隔均大于300米,同时在农田附近的田埂、沟边、农田空荒地以及田地边的电线杆等鼠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放置鼠夹,选择晴好天气,晚放早收。全年玉米田累计放置鼠夹面积大于42公顷,放置鼠夹数为1050个,有效夹数为1043个次。玉米田捕获老鼠数量104只,玉米田捕获率为9.97%,属中等偏重发生。农田捕获鼠种主要有大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其中,大仓鼠为21只,占捕获鼠种的20.2%;黑线姬鼠为20只,占捕获鼠种的19.2%;褐家鼠为10只,占捕获鼠种的9.62%。
2 农户鼠情监测情况及分析
农户监测利用鼠夹法在非灭鼠区农户庭院进行。每月监测一次,每次选择不重复的2个自然屯,每个自然屯选择50户,每户前后院屋檐下各放一个鼠夹,鼠夹放置与墙垂直靠墙,晚放早收。共选择农户700户,放鼠夹数总计1400个次,有效夹数1388个次。捕获老鼠148只,捕获率为10.66%,属中等偏重发生。农户捕获的鼠种有褐家鼠、大仓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其中,褐家鼠捕获75只,占捕获鼠种的50.68%;小家鼠捕获40只,占捕获鼠种的27.03%;大仓鼠捕获27只,占捕获鼠种的18.24%;黑线姬鼠捕获6只,占捕获种类的4.05%。
3 农田害鼠年龄结构及种群繁殖动态分析
通过解剖,对捕获的201只农田害鼠年龄结构和种群繁殖动态进行分析。其中,幼体28只、亚成体43只、成体106只、老体24只。其中,雌性个体91只、雌体成鼠36只、雄性个体110只、怀孕个体20只。从年龄组成比例看,幼体占13.93%、亚成体占21.39%、成体占52.74%、老体占11.94%,因幼体、亚成体、成体所占比率较大所以农田种群有增长趋势。从繁殖看,雌鼠比例占45.27%、雌性成鼠占17.91%、雄性个体占54.73%、怀孕比率55.55%,虽然种群中雌、雄个体趋于平衡,但成体雌性个体的怀孕率较高,所以种群也有大增趋势。从时间上看,农田害鼠相对集中在6~8月份中,捕获害鼠数量、亚成体及成体数量、胎仔数等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说明繁殖能力明显增强,有种群增长趋势。
4 农户害鼠年龄结构及种群繁殖动态分析
解剖农户庭院害鼠,从年龄组成比例看,幼体占14.19%、亚成体占28.38%、成体占46.62%、老体占10.81%,农户中因亚成体、成体所占比率较大,表明种群有增长趋势。从繁殖动态看,雌鼠比例占40.54%、雌性成鼠占15.54%、雄性个体占59.46%、怀孕比率47.83%,虽然种群中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但成体雌性个体的怀孕率较高,胎仔数较多,表明种群在相对稳定的同时有增长趋势。从时间上看,农户害鼠在6~9月份中,捕获害鼠数量、亚成体及成体数量、胎仔数等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说明繁殖能力明显增强,有种群增长趋势。
5 鼠害发生情况分析
秋季作物成熟后,针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经多点调查和走访农民发现,农田鼠害普遍发生,只是地块间轻重程度不同。玉米田受害株率为3.3%,损失率为2.1%,发生面积为45000公顷;大豆田发生面积4500公顷,受害株率为3.6%,损失率为2.5%。
通过对鼠情监测,双阳区农田、农户鼠害均属中等偏重发生,农区鼠种有大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农田普遍受害,害鼠有种群增长趋势。
6 防治对策与研究
根据鼠情监测结果,在农区灭鼠必须联防,即统一防治才能实现控制种群繁殖速度。
农田灭鼠可采用鼠洞外投放毒饵或设立毒饵站的方法进行防治,在种完地出苗前进行。毒饵可采用慢性杀鼠剂。农户灭鼠采用设立毒饵站方法,毒饵选用溴鼠灵即可。
作者简介:冯永忠,本科学历,长春市双阳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土肥植保技术推广。
关键词:农区鼠情;监测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24.062
双阳区位于长春地区的东南部,属半山区,以农产品种植生产为主,每年因鼠害都会导致一定的粮食损失,为摸清鼠害种类及生长发育规律,双阳区设立了鼠情监测研究机制,为鼠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农田鼠情监测情况及分析
农田监测利用鼠夹法在玉米田进行。每月监测一次,每次均选择不重复的3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公顷,放置鼠夹50个,每个样方均距村屯500米以上,样方之间间隔均大于300米,同时在农田附近的田埂、沟边、农田空荒地以及田地边的电线杆等鼠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放置鼠夹,选择晴好天气,晚放早收。全年玉米田累计放置鼠夹面积大于42公顷,放置鼠夹数为1050个,有效夹数为1043个次。玉米田捕获老鼠数量104只,玉米田捕获率为9.97%,属中等偏重发生。农田捕获鼠种主要有大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其中,大仓鼠为21只,占捕获鼠种的20.2%;黑线姬鼠为20只,占捕获鼠种的19.2%;褐家鼠为10只,占捕获鼠种的9.62%。
2 农户鼠情监测情况及分析
农户监测利用鼠夹法在非灭鼠区农户庭院进行。每月监测一次,每次选择不重复的2个自然屯,每个自然屯选择50户,每户前后院屋檐下各放一个鼠夹,鼠夹放置与墙垂直靠墙,晚放早收。共选择农户700户,放鼠夹数总计1400个次,有效夹数1388个次。捕获老鼠148只,捕获率为10.66%,属中等偏重发生。农户捕获的鼠种有褐家鼠、大仓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其中,褐家鼠捕获75只,占捕获鼠种的50.68%;小家鼠捕获40只,占捕获鼠种的27.03%;大仓鼠捕获27只,占捕获鼠种的18.24%;黑线姬鼠捕获6只,占捕获种类的4.05%。
3 农田害鼠年龄结构及种群繁殖动态分析
通过解剖,对捕获的201只农田害鼠年龄结构和种群繁殖动态进行分析。其中,幼体28只、亚成体43只、成体106只、老体24只。其中,雌性个体91只、雌体成鼠36只、雄性个体110只、怀孕个体20只。从年龄组成比例看,幼体占13.93%、亚成体占21.39%、成体占52.74%、老体占11.94%,因幼体、亚成体、成体所占比率较大所以农田种群有增长趋势。从繁殖看,雌鼠比例占45.27%、雌性成鼠占17.91%、雄性个体占54.73%、怀孕比率55.55%,虽然种群中雌、雄个体趋于平衡,但成体雌性个体的怀孕率较高,所以种群也有大增趋势。从时间上看,农田害鼠相对集中在6~8月份中,捕获害鼠数量、亚成体及成体数量、胎仔数等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说明繁殖能力明显增强,有种群增长趋势。
4 农户害鼠年龄结构及种群繁殖动态分析
解剖农户庭院害鼠,从年龄组成比例看,幼体占14.19%、亚成体占28.38%、成体占46.62%、老体占10.81%,农户中因亚成体、成体所占比率较大,表明种群有增长趋势。从繁殖动态看,雌鼠比例占40.54%、雌性成鼠占15.54%、雄性个体占59.46%、怀孕比率47.83%,虽然种群中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但成体雌性个体的怀孕率较高,胎仔数较多,表明种群在相对稳定的同时有增长趋势。从时间上看,农户害鼠在6~9月份中,捕获害鼠数量、亚成体及成体数量、胎仔数等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说明繁殖能力明显增强,有种群增长趋势。
5 鼠害发生情况分析
秋季作物成熟后,针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经多点调查和走访农民发现,农田鼠害普遍发生,只是地块间轻重程度不同。玉米田受害株率为3.3%,损失率为2.1%,发生面积为45000公顷;大豆田发生面积4500公顷,受害株率为3.6%,损失率为2.5%。
通过对鼠情监测,双阳区农田、农户鼠害均属中等偏重发生,农区鼠种有大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农田普遍受害,害鼠有种群增长趋势。
6 防治对策与研究
根据鼠情监测结果,在农区灭鼠必须联防,即统一防治才能实现控制种群繁殖速度。
农田灭鼠可采用鼠洞外投放毒饵或设立毒饵站的方法进行防治,在种完地出苗前进行。毒饵可采用慢性杀鼠剂。农户灭鼠采用设立毒饵站方法,毒饵选用溴鼠灵即可。
作者简介:冯永忠,本科学历,长春市双阳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土肥植保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