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我国的劳动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我校1958年建校,经历了企业子弟校,剥离企业独立校以及名校成员校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学校的三次发展转折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发展,但劳动教育从未松懈。回顾我校劳动教育历程,我们发现:劳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内容,生成了独特的视角和内涵。
跟随——政策引领下的劳动教育
建校初期,正是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之时。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农学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点。
一、跟随政策,开设课程
1958年,学校建校之时,教育部颁布了《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明确在中学开设每周2课时的生产劳动课,学校按照要求,率先在中学部开设劳动课程。1963年3月,经中央批准的《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规定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年参加劳动时间为半个月,学校同步在小学高段开设劳动课程。可以说,学校劳动课程的开设完全跟随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政策为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
二、跟随大流,设置内容
学农学工是建校后学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点,学校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开设劳动课程。学校利用子弟校优势,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厂区打扫卫生,清洁机器,为厂区植树、种植花草等活动,在学农学工中彰显劳动教育诉求。
三、跟随时代,更新方式
1987年《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稿)》颁布,1988年9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包含劳动技术在内的24个学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89年《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的颁布,劳动教育不仅有了课时的保障,还有了大纲的引领。我校紧跟时代要求,依据劳动技术大纲,结合学校实际,从手工劳动与义务劳动以及生活技能三方面开展劳动教育,逐步更新劳动教育的方式。
反思我校前40年的劳动教育,我们发现:
1.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简单、机械
本阶段,学校遵循政策要求,在政策引领之下开展劳动教育,但是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简单、机械,认为劳动教育即劳动活动。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落点于劳动活动,并结合时代背景,开展“学农学工”的劳动体验,主要指向体力以及家务劳动。
2.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单一
本阶段,学校虽然按照要求开展劳动教育,但是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劳动课来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课的开设中仅仅是一些实践性的清洁打扫或者手工活动以期达成劳动教育的目的。
3.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重“劳”轻“育”
本阶段,受时代与学校体制的影响,学校并未深入思考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学校的长久的劳动教育也仅停留于实践层面,即“有劳动,无育人”的状态。
4.学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自主性
我校40年来的劳动教育,学校或者是依据政策要求以及时代背景开展劳动教育,或者是依据地方教材进行课堂实践,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都是教师按照上级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没有自主的思考与尝试。到了90年代后,教师才逐步开始在劳动课堂尝试手工等趣味性稍强的劳动教育。
可以看出,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学校、老师对劳动教育理解简单、机械,仅按照要求开设劳动教教育,对劳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并未进行校本化解读,导致实施的路径单一,内容单调。学校有劳动教育,但是零散、局限,既不能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也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
统整——理念引领下的劳动教育
时间的车轮来到20世纪,学校进入重要转型期,2004年,学校完成企业剥离,划归教育局。结合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学校确定了“沉静慎思慧于心,执着掘进敏于行,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的智慧教育理念。学校生源结构发生极大改变,从原来单一的工厂子弟转变为超过85%的随迁子女。
一、统整课程,劳动教育内容板块化
办学体制的变革,生源结构的改变,我校的劳动教育也有了新要求。结合我校生源实际,我们开始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我们从培养劳动技能的角度出发,统整学校的劳动教育,从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职业体验三个板块构建我校的劳动教育内容,我校劳动教育逐漸有了板块的课程雏形。
二、统整方式,劳动教育方式多样化
为更好的实施劳动教育,学校统整教育方式,通过开创劳技体验课、开设选修社团、开展活动课程,让劳动教育方式多样化。
1.开创劳技体验课
学校基于发展现状,通过广泛调研与分析,针对有83%随迁儿童就读情况,开设落点低、活动实的“劳技体验课”。课程内容分层设置,涵盖“家务劳动、自我服务、民俗文化、职业体验”四个方面,各年级分层设置。课程均为体验式课程,涉及茶海拾贝、茶马古道、行业服务三大板块,主要开展落点小,活动实的体验课程。
2.开设选修社团
学校开设具有时代特点、儿童特色、生活气息浓厚的选修、社团课程,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整理编写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方案开展劳动教育。选修课程每周一节,学生全员参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自我救护、茶艺、美术与手工、模型等劳技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性的课程选择,丰富其生活与劳动体验。
3.开展活动课程
学校在活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课程,如“好习惯在身边”、劳动最美丽”“小小幸福在身边”等竞赛、展示活动;我爱我‘家’、“劳技节”等庆典活动。同时,学校每学期固定一个下午开展学生外出综合实践课程,让孩子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悟劳动的多样与美丽。 三、统整评价,劳动教育评价规范化
为推动劳动教育的良性运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即:以调查为主的阶段中评价,重在诊断、改进;以实践为主的活动中评价,重在积累、扬长;以观察为主的过程中评价,重在支持、发展;以研讨为主的典型课例的评价,重在认同、引动。
1.三级评价重在激励。学校通过“劳动精灵”,“劳动亮星”,“劳动榜样”对学生实行三级递进评价法,提高学生劳动的兴趣,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
2.家长督导重在配合。我们成立了“家长督导队”,邀请家委会成员和热心家长加入,力求逐步建立起家校和谐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养成助力。
回望我校本阶段的劳动教育,我们可以看出:
1.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更好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在本阶段,学校关注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动性,在政策要求之下,学校从选修课程入手,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开展丰富劳动课程,并集全体教师之智慧,让劳动教育校本化,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
2.重视劳动教育的特色化
在本阶段,学校开始注重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在落实劳动教育的同时,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学校结合学校生源实际,以“劳技”入手,通过多形式劳技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意识。
3.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类型
在本阶段,劳动教育的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学校通过开设劳技体验课、开设选修社团、设置劳动活动课程,让劳动教育方式多样化,学生可以在丰富的体验与实践活动中提升认识,提高能力。
4.整合资源
在本阶段,学校统整各级资源,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整合学校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通过课堂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整合家长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深度。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师或进入学校,担任劳动教育讲师,或留守家庭,协助孩子完成技能掌握,让学校的劳动教育真真落到实处。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学校充分借助社区、社会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专业老师的进入,让孩子们对劳动的广度有了新的认识。
可以看出,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学校、老师对劳动教育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劳动教育是具有育人功能的,是需要通过课程进行推进的。在这个阶段,学校不断结合时代特点、生源特点、实际特点不断完善、优化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开始设计、构建劳动特色课程,通过多条路径并整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蓬勃发展的动力。
融合——五育融合引领下的劳动教育
时代进步,基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育人目标的需要,我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基本立场,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出发,聚焦“养正立天地,强能行四方”的育人追求,确定“以劳养正,生活美好”为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从“融合”的角度,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文化、课程结构、实施路径和评价等进行系统建构和全面实践。
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习内容融合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我们通过学科融合,实现劳动教育学习内容的融合,让劳动教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分析、课例研究、分析研讨,我们总结出两种有效的劳动教育融合方式:
第一是学科点状嵌入式融合,即在学科教学中涉及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内容时教师适时加以说明,重在认识劳动的价值,了解劳动创造美,劳动人民伟大等劳动意识的建构。本学期我校的教学节的主题就是以学科融合劳动教育。
第二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融。即选择主题内容,开展专题劳动教育活动,重在让学生更加深入感悟劳动品质,体验劳动活动,掌握相关劳动知识技能等。如“美味的蛋糕”主题实践活动,英语、数学、劳动、美术等多学科参与。英语老师引导孩子认识蛋糕制作的材料,过程,增加单词积累量与语言表达能力;蛋糕包装盒的折叠,巩固数学图形展开与折叠的知识,培养了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装饰自己的包装盒,这是美术的范畴;亲自动手制作纸杯蛋糕,劳动教师参与其中。一个个美丽且美味的蛋糕出炉,孩子们的学科知识、劳动知识、技能也一起提升,还有美的体验,劳动教育和智育、美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二、打破时空壁垒,实现学习路径融合
1.劳动课堂,专题推进
為更好实施劳动教育,延展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我校开设了专门的劳动课。通过每期的期始教育,每周的劳动必修课、选修课,三管齐下,落实劳动教育。设置了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2名,执教劳动课程。水果拼盘、卤味拼盘、种植、十字绣等走进劳动必修、选修课堂,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知识与技能,让劳动任务培养劳动的习惯。
2.班级管理,常态推进
劳动教育要落实于常态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劳动课后的常态实施与指导是劳动习惯形成的关键。因此,班副老师的日常指导与督查显得尤为重要。以清洁整理为例,符合学生实际的劳动标准以及要求的制定,对于学生劳动兴趣以及效果起促进作用。我校学生成长中心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要求确定清洁与整理系列的细化标准,通过全校教师培训,由劳动老师和班副老师指导学生依照标准实施相应劳动。
3.家校协作,补充推进
家校良好协作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调动家长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实施与考核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校社联动,共同推进
加强与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的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公益劳动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空间,让学会更大范围、程度去体验不同的劳动形式,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三、打破实践壁垒,实现学习方式融合
1.项目学习,创新推进
劳动教育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新时代的劳动要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造劳动,项目学习是最具整合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我们倡导年级、班级、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做一盘美味的油麦菜”、“废物利用——服装设计大赛”以及“青城问道——青城山旅行计划”小项目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能进一步发现美,感受美,并获得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主題活动,扎实推进
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一系列主题活动。“一技一长”健康生活课程可以开展竞赛性质的主题活动,在比赛中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养成。“一花一界”品质生活课程可以开展展示类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成就感,激发劳动热情。“一带一路”智慧生活课程可以开展创新性的主题活动,在动手制作、动脑创新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3.研学旅行,趣味推进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学校依据劳动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校外劳动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增加劳动教育的综合性与趣味性。
四、打破队伍壁垒,实现学习主体融合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的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学校打破队伍壁垒,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构建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1.引进各种资源,拓展教师队伍
学校邀请作家黄宇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小屁孩日记”的创作历程,邀请儿童主持人陈岳叔叔,和孩子讲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邀请川剧表演艺术家到学校推广川剧绝活——变脸;邀请家长教孩子们制作纸杯蛋糕,冰皮月饼……专家们走进来,让行业精英为孩子们讲述他们职业特点与要求;家长们走进来,让孩子们感受家长的辛劳与优秀。
2.加强各种培训,提升队伍水平
学校所有的老师都是我们劳动教育者。通过对全体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政策解读、劳动课程解读等培训,提升教师与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以课题为载体,对专职与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让劳动教育更具科学性与时代性。
回望我校70余年的劳动教育,我们可以看出:
1.统整基础上的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本阶段,学校把劳动教育在统整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融合。我们发现:劳动需要融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育人目标,把目标立足于人的发展之中,劳动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劳动教育需要融合于学科与学生教育之中,只有教育渗透学生的生活日之中,劳动教育才具有生长力。劳动教育需要融合教师的发展,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劳动教育才具有发展力。劳动教育需要融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家校社的三维联合,劳动教育才具有推动力。统整基础上的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2.劳动教育需从课程高度进行系统设计
劳动教育如果是单独、孤立的个体,是没有办法得以良性发展的,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来实施、推动,这个结构就是劳动课程。学校需要从课程的高度来系统设计劳动教育,构建自己的劳动课程,拟定课程目标,设计内容,探究课程实施路径,制定评价标准,从而整体推动劳动教育有效的实施。
3.劳动教育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符合时代要求与学生需求。可以看出,我校的劳动教育从最初的生产劳动到手工制作,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到丰富的职业体验,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项目合作,学校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
4.劳动教育需特色化实施
国家的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却可以百花齐放。
学校的劳动教育可以立足自身实际、地域特点开展,可以从农业种植、职业体验等多种途径去凸显本校的劳动教育特色,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看出,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三个阶段,学校已经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全面育人途径。它需要从课程高度进行系统设计,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统整基础上的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通过“劳动融合课程”构建,打破了学科壁垒,打破了时空壁垒,打破了实践壁垒,打破了队伍壁垒,通过学科融合,主题学习以及项目学习等实现学习内容融合,学习路径融合,学习方式融合,让学校劳动教育加深学生对于新时代劳动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并逐渐形成奋斗、创造的劳动精神。
五育融合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更好体现将是我们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向。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劳动课程建设,开发评价工具,加大家庭以及社会资源的融入,创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益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助力五育融合,实现五育共美。
跟随——政策引领下的劳动教育
建校初期,正是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之时。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农学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点。
一、跟随政策,开设课程
1958年,学校建校之时,教育部颁布了《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明确在中学开设每周2课时的生产劳动课,学校按照要求,率先在中学部开设劳动课程。1963年3月,经中央批准的《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规定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年参加劳动时间为半个月,学校同步在小学高段开设劳动课程。可以说,学校劳动课程的开设完全跟随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政策为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
二、跟随大流,设置内容
学农学工是建校后学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点,学校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开设劳动课程。学校利用子弟校优势,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厂区打扫卫生,清洁机器,为厂区植树、种植花草等活动,在学农学工中彰显劳动教育诉求。
三、跟随时代,更新方式
1987年《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稿)》颁布,1988年9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包含劳动技术在内的24个学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89年《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的颁布,劳动教育不仅有了课时的保障,还有了大纲的引领。我校紧跟时代要求,依据劳动技术大纲,结合学校实际,从手工劳动与义务劳动以及生活技能三方面开展劳动教育,逐步更新劳动教育的方式。
反思我校前40年的劳动教育,我们发现:
1.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简单、机械
本阶段,学校遵循政策要求,在政策引领之下开展劳动教育,但是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简单、机械,认为劳动教育即劳动活动。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落点于劳动活动,并结合时代背景,开展“学农学工”的劳动体验,主要指向体力以及家务劳动。
2.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单一
本阶段,学校虽然按照要求开展劳动教育,但是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劳动课来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课的开设中仅仅是一些实践性的清洁打扫或者手工活动以期达成劳动教育的目的。
3.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重“劳”轻“育”
本阶段,受时代与学校体制的影响,学校并未深入思考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学校的长久的劳动教育也仅停留于实践层面,即“有劳动,无育人”的状态。
4.学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自主性
我校40年来的劳动教育,学校或者是依据政策要求以及时代背景开展劳动教育,或者是依据地方教材进行课堂实践,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都是教师按照上级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没有自主的思考与尝试。到了90年代后,教师才逐步开始在劳动课堂尝试手工等趣味性稍强的劳动教育。
可以看出,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学校、老师对劳动教育理解简单、机械,仅按照要求开设劳动教教育,对劳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并未进行校本化解读,导致实施的路径单一,内容单调。学校有劳动教育,但是零散、局限,既不能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也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
统整——理念引领下的劳动教育
时间的车轮来到20世纪,学校进入重要转型期,2004年,学校完成企业剥离,划归教育局。结合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学校确定了“沉静慎思慧于心,执着掘进敏于行,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的智慧教育理念。学校生源结构发生极大改变,从原来单一的工厂子弟转变为超过85%的随迁子女。
一、统整课程,劳动教育内容板块化
办学体制的变革,生源结构的改变,我校的劳动教育也有了新要求。结合我校生源实际,我们开始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我们从培养劳动技能的角度出发,统整学校的劳动教育,从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职业体验三个板块构建我校的劳动教育内容,我校劳动教育逐漸有了板块的课程雏形。
二、统整方式,劳动教育方式多样化
为更好的实施劳动教育,学校统整教育方式,通过开创劳技体验课、开设选修社团、开展活动课程,让劳动教育方式多样化。
1.开创劳技体验课
学校基于发展现状,通过广泛调研与分析,针对有83%随迁儿童就读情况,开设落点低、活动实的“劳技体验课”。课程内容分层设置,涵盖“家务劳动、自我服务、民俗文化、职业体验”四个方面,各年级分层设置。课程均为体验式课程,涉及茶海拾贝、茶马古道、行业服务三大板块,主要开展落点小,活动实的体验课程。
2.开设选修社团
学校开设具有时代特点、儿童特色、生活气息浓厚的选修、社团课程,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整理编写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方案开展劳动教育。选修课程每周一节,学生全员参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自我救护、茶艺、美术与手工、模型等劳技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性的课程选择,丰富其生活与劳动体验。
3.开展活动课程
学校在活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课程,如“好习惯在身边”、劳动最美丽”“小小幸福在身边”等竞赛、展示活动;我爱我‘家’、“劳技节”等庆典活动。同时,学校每学期固定一个下午开展学生外出综合实践课程,让孩子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悟劳动的多样与美丽。 三、统整评价,劳动教育评价规范化
为推动劳动教育的良性运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即:以调查为主的阶段中评价,重在诊断、改进;以实践为主的活动中评价,重在积累、扬长;以观察为主的过程中评价,重在支持、发展;以研讨为主的典型课例的评价,重在认同、引动。
1.三级评价重在激励。学校通过“劳动精灵”,“劳动亮星”,“劳动榜样”对学生实行三级递进评价法,提高学生劳动的兴趣,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
2.家长督导重在配合。我们成立了“家长督导队”,邀请家委会成员和热心家长加入,力求逐步建立起家校和谐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养成助力。
回望我校本阶段的劳动教育,我们可以看出:
1.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更好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在本阶段,学校关注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动性,在政策要求之下,学校从选修课程入手,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开展丰富劳动课程,并集全体教师之智慧,让劳动教育校本化,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
2.重视劳动教育的特色化
在本阶段,学校开始注重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在落实劳动教育的同时,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学校结合学校生源实际,以“劳技”入手,通过多形式劳技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意识。
3.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类型
在本阶段,劳动教育的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学校通过开设劳技体验课、开设选修社团、设置劳动活动课程,让劳动教育方式多样化,学生可以在丰富的体验与实践活动中提升认识,提高能力。
4.整合资源
在本阶段,学校统整各级资源,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整合学校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通过课堂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整合家长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深度。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师或进入学校,担任劳动教育讲师,或留守家庭,协助孩子完成技能掌握,让学校的劳动教育真真落到实处。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学校充分借助社区、社会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专业老师的进入,让孩子们对劳动的广度有了新的认识。
可以看出,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学校、老师对劳动教育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劳动教育是具有育人功能的,是需要通过课程进行推进的。在这个阶段,学校不断结合时代特点、生源特点、实际特点不断完善、优化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开始设计、构建劳动特色课程,通过多条路径并整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蓬勃发展的动力。
融合——五育融合引领下的劳动教育
时代进步,基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育人目标的需要,我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基本立场,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出发,聚焦“养正立天地,强能行四方”的育人追求,确定“以劳养正,生活美好”为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从“融合”的角度,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文化、课程结构、实施路径和评价等进行系统建构和全面实践。
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习内容融合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我们通过学科融合,实现劳动教育学习内容的融合,让劳动教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分析、课例研究、分析研讨,我们总结出两种有效的劳动教育融合方式:
第一是学科点状嵌入式融合,即在学科教学中涉及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内容时教师适时加以说明,重在认识劳动的价值,了解劳动创造美,劳动人民伟大等劳动意识的建构。本学期我校的教学节的主题就是以学科融合劳动教育。
第二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融。即选择主题内容,开展专题劳动教育活动,重在让学生更加深入感悟劳动品质,体验劳动活动,掌握相关劳动知识技能等。如“美味的蛋糕”主题实践活动,英语、数学、劳动、美术等多学科参与。英语老师引导孩子认识蛋糕制作的材料,过程,增加单词积累量与语言表达能力;蛋糕包装盒的折叠,巩固数学图形展开与折叠的知识,培养了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装饰自己的包装盒,这是美术的范畴;亲自动手制作纸杯蛋糕,劳动教师参与其中。一个个美丽且美味的蛋糕出炉,孩子们的学科知识、劳动知识、技能也一起提升,还有美的体验,劳动教育和智育、美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二、打破时空壁垒,实现学习路径融合
1.劳动课堂,专题推进
為更好实施劳动教育,延展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我校开设了专门的劳动课。通过每期的期始教育,每周的劳动必修课、选修课,三管齐下,落实劳动教育。设置了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2名,执教劳动课程。水果拼盘、卤味拼盘、种植、十字绣等走进劳动必修、选修课堂,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知识与技能,让劳动任务培养劳动的习惯。
2.班级管理,常态推进
劳动教育要落实于常态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劳动课后的常态实施与指导是劳动习惯形成的关键。因此,班副老师的日常指导与督查显得尤为重要。以清洁整理为例,符合学生实际的劳动标准以及要求的制定,对于学生劳动兴趣以及效果起促进作用。我校学生成长中心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要求确定清洁与整理系列的细化标准,通过全校教师培训,由劳动老师和班副老师指导学生依照标准实施相应劳动。
3.家校协作,补充推进
家校良好协作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调动家长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实施与考核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校社联动,共同推进
加强与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的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公益劳动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空间,让学会更大范围、程度去体验不同的劳动形式,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三、打破实践壁垒,实现学习方式融合
1.项目学习,创新推进
劳动教育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新时代的劳动要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造劳动,项目学习是最具整合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我们倡导年级、班级、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做一盘美味的油麦菜”、“废物利用——服装设计大赛”以及“青城问道——青城山旅行计划”小项目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能进一步发现美,感受美,并获得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主題活动,扎实推进
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一系列主题活动。“一技一长”健康生活课程可以开展竞赛性质的主题活动,在比赛中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养成。“一花一界”品质生活课程可以开展展示类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成就感,激发劳动热情。“一带一路”智慧生活课程可以开展创新性的主题活动,在动手制作、动脑创新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3.研学旅行,趣味推进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学校依据劳动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校外劳动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增加劳动教育的综合性与趣味性。
四、打破队伍壁垒,实现学习主体融合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的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学校打破队伍壁垒,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构建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1.引进各种资源,拓展教师队伍
学校邀请作家黄宇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小屁孩日记”的创作历程,邀请儿童主持人陈岳叔叔,和孩子讲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邀请川剧表演艺术家到学校推广川剧绝活——变脸;邀请家长教孩子们制作纸杯蛋糕,冰皮月饼……专家们走进来,让行业精英为孩子们讲述他们职业特点与要求;家长们走进来,让孩子们感受家长的辛劳与优秀。
2.加强各种培训,提升队伍水平
学校所有的老师都是我们劳动教育者。通过对全体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政策解读、劳动课程解读等培训,提升教师与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以课题为载体,对专职与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让劳动教育更具科学性与时代性。
回望我校70余年的劳动教育,我们可以看出:
1.统整基础上的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本阶段,学校把劳动教育在统整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融合。我们发现:劳动需要融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育人目标,把目标立足于人的发展之中,劳动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劳动教育需要融合于学科与学生教育之中,只有教育渗透学生的生活日之中,劳动教育才具有生长力。劳动教育需要融合教师的发展,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劳动教育才具有发展力。劳动教育需要融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家校社的三维联合,劳动教育才具有推动力。统整基础上的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2.劳动教育需从课程高度进行系统设计
劳动教育如果是单独、孤立的个体,是没有办法得以良性发展的,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来实施、推动,这个结构就是劳动课程。学校需要从课程的高度来系统设计劳动教育,构建自己的劳动课程,拟定课程目标,设计内容,探究课程实施路径,制定评价标准,从而整体推动劳动教育有效的实施。
3.劳动教育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符合时代要求与学生需求。可以看出,我校的劳动教育从最初的生产劳动到手工制作,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到丰富的职业体验,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项目合作,学校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
4.劳动教育需特色化实施
国家的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却可以百花齐放。
学校的劳动教育可以立足自身实际、地域特点开展,可以从农业种植、职业体验等多种途径去凸显本校的劳动教育特色,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看出,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三个阶段,学校已经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全面育人途径。它需要从课程高度进行系统设计,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统整基础上的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通过“劳动融合课程”构建,打破了学科壁垒,打破了时空壁垒,打破了实践壁垒,打破了队伍壁垒,通过学科融合,主题学习以及项目学习等实现学习内容融合,学习路径融合,学习方式融合,让学校劳动教育加深学生对于新时代劳动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并逐渐形成奋斗、创造的劳动精神。
五育融合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更好体现将是我们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向。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劳动课程建设,开发评价工具,加大家庭以及社会资源的融入,创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益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助力五育融合,实现五育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