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匠精神”不仅仅指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实现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助力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职校的语文课程实施中,教师通过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积极在课堂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职校生的就业能力与“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文化课;就业能力;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85-01
一、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实际共同呼唤“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实践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也要使学生具备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就职校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而言,有就业岗位并不难,难的是在行业中有晋升与发展的空间。但是,从一位普通电气技术工人邓建军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在他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一种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支持鼓励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赢得效益,也为自己的发展铺就道路。由此,要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的双重目标,职业学校应大力重视“工匠精神”。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则应在专业思想的巩固、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理想的树立等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去,发展学生个性、触及学生的灵魂。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更因凭借自身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其就业能力。
二、对文化课的重新定位
(一)功能定位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学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能说”,认为文化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另一种是“服务说”,认为文化课就是要为专业课服务。但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职业教育的本质并不仅是教会学生工作技能,而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地陶冶人、塑造人,使人成为能适应時代前进的现代意义的“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的功能应该定位于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对岗位素质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
(二)教学定位
当前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学科知识的陈述,教学方法也多以“师讲生听”的线性传递方式为主,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规律。事实上,学生喜欢的是与自身生活、未来职业联系的知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在理念上要突出实际的应用价值、契合职业活动,并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生活化、实用化、专业化和校本化;在教学策略上要采取分层式、激励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方法。
(三)角色定位
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其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双重的,既要精通本专业的教学,成为本专业教学的行家能手,又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做到文理兼知、优势互用。特别要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便于多方面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并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铺路。
三、培养职业能力,浸润“工匠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语文学科为例,抛砖引玉地谈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模拟教学法,以仿真情境,在身临其境中给予学生重复训练,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口语实践教学中有“产品介绍”这一课,针对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预先教授基本的产品介绍模式,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汽车实训大楼的所有车型,并按照模式撰写相关的介绍语。具体教学活动可移至汽车楼进行,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销售员,面对实物进行现场模拟展示,在具体交流中体会产品介绍的得体方式。教师分阶段点评引导。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给自己和别人“挑刺”,不断追求更好的介绍效果,精益求精。
案例教学法,借助某个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语文口语实践模块中有应聘求职时的口语介绍,考虑学生就业时会遇到的单位面试,不妨将其展开延伸至整个应聘面试过程中的口语运用。通过对具体面试案例的分析,应对考官提出的问题,学会从细节入手,严谨细致地分析并回答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要求。
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探究式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挑战性问题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结合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在观看《大国工匠》视频的基础上,先介绍写作方法,再让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以制动系统为调查内容,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方法撰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学生在完成调查报告的同时,加深对汽车维修专业的认识,体会在本专业中需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和追求完美极致的工匠精神。
这样的方式還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目前,职业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身处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要主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从熟悉的课程中去挖掘新的东西,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文化课教师都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培养其“工匠精神”而改进着,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更丰富更贴近实际和专业的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向企业、向社会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2]郑木华,邱忠仪.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定位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文化课;就业能力;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85-01
一、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实际共同呼唤“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实践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也要使学生具备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就职校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而言,有就业岗位并不难,难的是在行业中有晋升与发展的空间。但是,从一位普通电气技术工人邓建军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在他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一种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支持鼓励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赢得效益,也为自己的发展铺就道路。由此,要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的双重目标,职业学校应大力重视“工匠精神”。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则应在专业思想的巩固、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理想的树立等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去,发展学生个性、触及学生的灵魂。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更因凭借自身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其就业能力。
二、对文化课的重新定位
(一)功能定位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学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能说”,认为文化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另一种是“服务说”,认为文化课就是要为专业课服务。但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职业教育的本质并不仅是教会学生工作技能,而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地陶冶人、塑造人,使人成为能适应時代前进的现代意义的“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的功能应该定位于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对岗位素质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
(二)教学定位
当前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学科知识的陈述,教学方法也多以“师讲生听”的线性传递方式为主,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规律。事实上,学生喜欢的是与自身生活、未来职业联系的知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在理念上要突出实际的应用价值、契合职业活动,并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生活化、实用化、专业化和校本化;在教学策略上要采取分层式、激励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方法。
(三)角色定位
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其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双重的,既要精通本专业的教学,成为本专业教学的行家能手,又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做到文理兼知、优势互用。特别要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便于多方面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并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铺路。
三、培养职业能力,浸润“工匠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语文学科为例,抛砖引玉地谈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模拟教学法,以仿真情境,在身临其境中给予学生重复训练,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口语实践教学中有“产品介绍”这一课,针对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预先教授基本的产品介绍模式,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汽车实训大楼的所有车型,并按照模式撰写相关的介绍语。具体教学活动可移至汽车楼进行,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销售员,面对实物进行现场模拟展示,在具体交流中体会产品介绍的得体方式。教师分阶段点评引导。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给自己和别人“挑刺”,不断追求更好的介绍效果,精益求精。
案例教学法,借助某个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语文口语实践模块中有应聘求职时的口语介绍,考虑学生就业时会遇到的单位面试,不妨将其展开延伸至整个应聘面试过程中的口语运用。通过对具体面试案例的分析,应对考官提出的问题,学会从细节入手,严谨细致地分析并回答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要求。
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探究式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挑战性问题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结合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在观看《大国工匠》视频的基础上,先介绍写作方法,再让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以制动系统为调查内容,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方法撰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学生在完成调查报告的同时,加深对汽车维修专业的认识,体会在本专业中需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和追求完美极致的工匠精神。
这样的方式還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目前,职业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身处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要主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从熟悉的课程中去挖掘新的东西,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文化课教师都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培养其“工匠精神”而改进着,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更丰富更贴近实际和专业的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向企业、向社会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2]郑木华,邱忠仪.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定位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