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吐麝灯花篮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走进苏州那些白墙乌瓦的明清故居时,请想象,堂屋或寝室里挂有一只硕大的鲜花花篮,袅袅吐香。到夜晚,篮筐内竟有一只玻璃灯盏亮起焰光,将花影与篮体编纹的纵横影路投到天花、粉墙与地面,让一室夜色染上宁静的生动。
  我们作为游客参观旧式民居时,因为这些地方往往只会陈设一些几椅床箱之类的基本家具,空荡荡的,毫无生气,很多人会误会先人缺乏享受的能力和手段,生活一定贫乏单调。其实,往昔时光中曾经有过太多细腻的优雅、精致的奢侈,只是淹没在时光之中,我们无缘见识而已。
  被遗忘的细节之一包括,在大约九百年里,轻轻垂挂在空中的鲜花花篮,一直是传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点缀。早在南宋时,临安(杭州)西湖畔就盛产用鲜花编结的花篮。春、夏、秋三季,手艺人们挑选不同品种的应季鲜花,少则四五种,多则八九种,精心搭配在一起,将长短花枝错落有致地固定在一只竹或藤编的玲珑提梁篮里,出售给游人。



  这一傳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红楼梦》中就写道,莺儿的娘能把各种花草晒干,编成干花花篮。莺儿继承了妈妈的巧艺,她一边在大观园的柳堤上行走,一边随手折下嫩条,编出一个翠叶玲珑的提梁篮儿,再插上沿途采摘的花枝,让一向清高的黛玉都笑赞“却也别致”,然后命紫鹃将花篮悬挂起来。缀满绿叶的柳枝编成的小挂篮,新花袅娜其中,倒也确实配得上潇湘馆“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清幽。
  实际上,由于日常生活中花篮的消费量很大,在富庶城市,均有专门的匠人巧手编扎复杂精美的花篮,通过花贩销往城中各处,供人们买去随处悬挂,享受花香轻轻盈荡。《桐桥倚棹录》一书就介绍,在清代的苏州,从桃花到玫瑰、木香,再到山茶、腊梅、梅花,一年四季都有插满应季鲜花的花篮出售,但以茉莉花篮最多、最受欢迎,以致当地人习惯用“茉莉花篮”一名来统称所有的花篮。
  花篮如此受青睐,不仅因为它可以作为雅致的挂饰,让居室之内花光艳映,气氛活泼,古人更视之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熏香手段,赋予起居环境自然的芬芳。夜晚休息的时候,尤其流行在寝帐中吊挂花篮,以淡淡花香来安抚梦境。晚清流行通俗小说《济公传》中就如此描写:“一张湘妃竹的床,床上挂着洋绉的幔帐,当中挂着花篮,里面有枝子茉莉、夜来香、晚香玉,床上有藤席、凉枕。”夜帐中花篮低垂,曾经是闺阁内的常见小景。
  不过,花篮并非是富裕人家才能享受的奢侈品,从宋代到明清,小商贩们一直流行将它挂在货摊上,制造整洁美观的效果。在托马斯·阿罗姆《图解中华帝国》一书表现北京通州河岸景象的作品中,一个饮料摊上便挂有插满茉莉花的花篮。售卖酸梅汤之类冷饮的小摊也要以香花篮制造幽香、舒爽的气氛,传统生活中这等细致、精雅的一面,可惜却是没能流传下来。
  随着花篮的发达,不可免的,人们会转动心思,将其装饰、发香的功能与其他用途相结合。在苏州,花篮的篮筐内会放有玻璃盂,贮上水,就可以养花或者养鱼。可以想象,层层花覆之下,篮筐编纹的镂孔中显现出透明玻璃盂,鱼儿在其中游来游去,自是别有妙趣。鱼影不是在脚底的水池内沉潜,却是浮游在高过头顶的半空,人们需要仰起头去观察悠忽灵动的小鱼条条,这是多么奇妙的设计!一旦篮上的鲜花枯凋,还可以再买来新卉养在筐内水盂里,避免了花篮只使用一次造成的浪费。
  更妙的是,体积硕大的花篮会直接做成“灯花篮”,在篮筐内放上油灯,燃亮其中。这种灯花篮华丽非常,篮中插花层层叠叠,比较大的花篮中插花多过六七层,较小的也会有四五层的花朵。在每一层,花农还都要用铜丝串起鲜花,做成吊络,摇曳下垂,于是花篮四周满是悬吊的花络。如此小花山一般缤纷繁闹的花篮,却有幽幽灯光从篮筐的镂孔中映亮,这会渲染出何等旖旎的夜?
  《桐桥倚棹录》记载,每逢节日,苏州人喜欢乘大小游船出行,到虎丘及其周围地区赏花看景。在这种日子,将近夕阳西下之时,花农们会亲自驾着小船,前往画船停泊的景区,向着船上游客兜售自家編扎的花篮。艺花人家的女孩操着吴侬软语,招呼舟中的闺秀淑女或者青楼佳丽,扬声推销自家的花篮巧作,一旦游客选定了目标,便由女孩将花篮隔船递过来,换回“买花钱”。
  待归城之时,人们会把买得的花篮吊挂在轿子之外,摇摇而行。到家之后,则将其挂于室内,就寝前再把花篮移挂到帐中,于是便有满帐的花香彻夜伴人清梦。古人打造生活质量的能力,其实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另外,灯花篮并非苏州一地的特色,南方城市普遍流行这种独特的装饰性灯具。广东的广州、潮州,湖南的黔阳(今湖南怀化)等地,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由漂亮少年扮成采茶女,肩挑横杆,两端杆头各挑一个花篮,花篮内盛一盏红纱灯,列队在城中四处踏歌。因此,灯花篮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美妙点缀,还是灯节时营造欢乐气氛的重要道具。
  明月如轮,华灯满城,但见一队队的灯花篮围成圆圈,在夜色中冉冉浮动,隐约映亮载歌载舞的年轻身影。这些灯阵在大街小巷间游走,时而在商铺或大宅门前停下,由“采茶女”们唱着十二月采茶歌,将花灯上下舞动,排列出种种造型,赢得围观人群阵阵喝彩。上元灯节,曾经是这样的诗意,这样的绮丽,谁敢说传统社会不擅娱乐,不懂生活?
其他文献
《一枝花》是首唢呐曲,流传于鲁西南一带,大约采用的是山东梆子的一些唱腔。过年的时候我放这个听,家里人都反对,觉得太悲了。  慢板部分听起来是挺悲凉的,电视剧《武松》采用慢板作过主题曲,就有这个效果,农村里出殡也常用这个调。但是快板部分有“百鸟朝凤”的感觉,其实还挺喜庆的,结婚时需要火爆、热闹,就用快板。快板里再加上小鼓、梆子,让人想起农村的大集,那叫一个热闹。  农村里的赶大集是件挺隆重的事,尤其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小动物。从美术学院毕业后,我选择回到了家乡,一边工作,一边在动物保护站做义工,成了一名动物保护志愿者。有一天,一位阿姨送来一只惨遭虐待被丢弃的小兔子,一只耳朵被剪刀剪过,两只后腿被折断,我看着小兔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十分心疼,马上找来苜蓿叶和兔粮给它吃。  可是让我不解的是,当我第二天再次看望小兔子,发现食物居然一点儿没少,小兔子根本就没吃。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动物保护站的医生,
期刊
在婆婆家,我不知道除了吃,活着还有什么其他意义。  一大早起来做饭,吃饭,刷碗,又要吃水果,吃完又要做零点吃,然后去买菜,做中饭,又是零点,一整天我几乎在厨房里出不去。厨房有个大的餐桌,我和婆婆、大姐的对话总是在餐桌前进行,而餐桌上总是有食物,我们会一直吃一直喝一直谈。  吃,在我婆婆家是头等大事,婆婆成功地养了肥头大脑的三个孩子,接着又养了肥头大脑的两个外孙,她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养肥我。每次见到
期刊
在埃及开车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胆量。埃及对车辆的报废年限没有限制,再旧的车只要能动就敢上路。所以在街上甚至可以发现上世纪50年代的老爷车。没有后视镜,没有仪表盘,没有挡风玻璃,没关系,排气管掉了用根绳绑着一样开。司机哼着小调跑起来像开宝马一样拉风。  路况对于司机来说也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虽然开罗80年代就有了立交桥,比北京还早,但多年来的经济衰退使道路年久失修,开车时需要灵活腾挪躲闪坑洼。路
期刊
本以为女学生们靠裸照借高利贷,要么是家人生了重大疾病,要么是自己在学费、生活费上遇到了窘境,没想到靠裸照借的钱,原来只为了买几套化妆品和几个美容仪。更有甚者,因为“双十一”过度消费,把家里给的一学期生活费都花光了,只好提前透支“蚂蚁花呗”,逼不得已走上梁山,靠卖身换钱。  看完我十分震惊,用30岁人的角度想,为了2000块去借高利贷,何至于?但转念一回顾,10年前我在大学时也有过种种购物冲动,要一
期刊
1钱包不见了  我从未想象到这样的事情会真的发生;更准确地说,我总是以为这种事只可能发生在梦境里。但是逐步回顾这件事之后,很容易就明白整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它只是机缘巧合之下一些情况撞到了一起,这些情况本身没有哪条是多么让人难以置信,而是那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因为航班日程出了些差错,我被困在了这座离家有1000英里远的城市,得要短暂停留6个小时。这是一座大城市,有着宜人的
期刊
这是一个很小的店子,就在我们家的对面,大约6平方米。站在店门口,所有的陈设都一览无余,無非是我们家庭生活中最寻常的烟酒饮料、盐茶酱醋、洗涤用品等。“本店售灯泡”,是唯一的家用电器。  这也是个很传统的小卖部。店主每天天不亮就开张,直到晚上9点才关门。摆放货物的平台是用包装硬质合金的废旧木箱拆開、重新拼成的,固定在墙上。小店没有电脑,甚至于没有电话。它从1997年开张到现在,好像一切都没有变。  我
期刊
我曾经和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共事,为了方便区分,就叫她们A和B吧。  俩人虽然家庭条件差不多,面试表现却截然不同,A看上去随和圆润,对谁都彬彬有理,字斟句酌,对每个面试官都照顾周全,但很难看出她真正的喜好;B却个性鲜明,她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更来劲,完全不迎合面试官的问题,从她的外在表现,一眼就能猜出真实的内心戏。  后来,这两个女孩都被录用了,A做了我的助理,B做了我们部门的客户专员,
期刊
2016年11月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失落的纽约客们埋头于一碗热气腾腾的日式拉面的照片大面积刷屏。拉面已经成为纽约新一代的“慰藉美食”。  作为文化含义远远比字面意思厚重很多的词组,“comfort food”很難被简洁明了地翻译成中文。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失意,低落,没有胃口,觉得了无生趣的时候,能抚慰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眼前一亮,胃口大开,重新发现“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人生也有很多可恋之处的食物。  没
期刊
热爱河南的著名作家闫红女士是安徽人。有一天她在朋友圈提起河南菜,说:“我吃过的河南菜给我一种自家大嫂的感觉,热情、实在、家常,不讲究外形。混沌成一团的烩面还算好的,在洛阳看到的一种淡绿色的面汤,干脆有一种呕吐物的感觉——请河南的朋友一定要原谅我,我猜这一定是一种有趣的反差,就像湖南臭豆腐,就像你遇到一个人,看外形一塌糊涂,了解其实质才觉灿若云霞,倒是广东菜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太完美太理所当然,反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