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架了人与城市环境和 谐共存。它对于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有着直接的作用。公共艺术就仿佛城市的一张富于个性设计的名片,向人们传达出自己的信息。设计好这张城市艺术文化名片,营造出饱含城市实用功能、文化意蕴和地域个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城市 公共艺术 特征及功能 研究
公共艺术,是指在社会开放空间即公共环境中存在的艺术形式,包括建筑装饰、路牌站亭设计、城市雕塑和壁画、园林景观、夜景灯光设计、及其他市政设施的艺术化,是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它的产生和兴起把城市公共环境从一般性实用的功能为主的形态,升华到能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层面。社会中在公共文化领域艺术的需求和期盼正随着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包括文化娱乐、生活环境、公民教育、公益福利等)提升而增长,原有的以文化宫、博物馆、美术馆为主的城市艺术文化传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在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开始无所不在地走入大家的公共生活空间,人们的平常生活与交往都会受到其内在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尺度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指引着社会公众的审美趣味以及总体社会文化观念。
公共艺术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它与我们时代的其他艺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更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展现自己:它有着独特的观赏性和互动性,以此来召唤人们对它的美感产生共鸣;它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赋予艺术与生活无距离的空间。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
公共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是“公共”二字:“公共”既大众、“公共”既环境和“公共”既社会,这是制约公共艺术设计的三大要素。所以城市公共艺术的营造不能脱离城市社会的整体环景,其主要承担着美化和改善市民的生活工作环境的任务。因此,艺术品放置往往是空间环境需要的一部分。城市公共艺术是二战后伴随着美国城市开发、建设而诞生的,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在得到国家艺术支援政策即“艺术百分比计划”的援助下,同时在各州、市、社团的支持下,在室外进行大型雕塑创作,这些雕塑作品被称为公共艺术。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于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就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搭建了宽敞的舞台。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城市的本身就是视觉艺术,建筑存于其中,最后才是依附于空间环境和建筑的雕塑、壁画、园林等局部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存在的意义确是不容忽视的。城市公共艺术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美化了环境,同时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与城市居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架了人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存。
二、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及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绽放的平台,也是政府、公众、艺术家等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方式。其公共艺术的特征和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公共性和包容性
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公共性,决定了其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要服务与公共,它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种互动关系。公共艺术的本身是亲民的,它为大众而作、而谋,以人为本。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建设一体,艺术家(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专家)之间相互协商与城市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市民代表共同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参与性的公共艺术。
2、开放性和地域性
公共空间是这个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是针对公众的,大家都有权利地自由进入公共领域来欣赏艺术品,并可以与艺术产生“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在于它可以与周围环境(自然的或人文的)发生互动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艺术品自身具有的精神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换句话说,公共领域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就是空间艺术,以独特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
许多城市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对塑造城市公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城市中典型的个性化公共场所(如广场、街道等)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当我们徜徉在艺术化的景观中,对这些公共艺术肯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城市广场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场所,是城市的“会客厅”,周边建筑、设施、公共艺术作品要与之匹配,具有明显审美和标志性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景观中的诸如尺度、质感、色调、植物等因素都会影响广场的整体风貌。
如上海“新天地”园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在保留这些始建于20世纪初期建筑群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尊重和利用上海城市中旧有的“石库门”民居样式和里弄格局进行一些商业化、时尚化、艺术化的改造,从而营造出一种兼具地域性市民文化与历史性文化相交融的“上海韵味”。
3、审美性和景观性
人们创造城市公共艺术的同时,首先是要考虑审美价值,为大家提供视觉上和心理上的美感和愉悦。在注重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应强调审美情趣,运用艺术的法则创造视觉符号和形式语言,来表达对特定条件下的空间环境的理解,满足现代人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就是通过一些细节和构件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为身处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融洽、轻松、舒适、互动、娱悦的环境和氛围,人畅游在其中可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尽情体味都市生活的美好和惬意,
城市公共艺术的景观性特征是最明显的,中外很多经典的环境景观创意都是景观与公共艺术品有机的融合。有的景观主体就是景观性公共艺术品,如1534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为这个“永恒之城”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塑作品,像圣彼得教堂的“哀悼圣母”和“摩西”雕像,可以说都是景观雕塑。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室外环境中的陈设,是功能性和艺术性符号化的作品,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而言,公共艺术应充满着人文情趣和诗意表达着艺术美,改变着现代城市中水泥森林的生硬与冷漠。它借助于艺术的造型语言对公共性开放空间进行着渲染和烘托,提高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从而提高视觉空间的吸引力。 三、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
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会兴建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人口稠密、建筑物拥挤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人心理产生无形的压力。如何在不改变建筑物的前提下,美化人们视觉感受,最有效的是通过艺术来改造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与建筑主体或由建筑群构成的景观应是协调一致的,成为与建筑景观密切的一部分。它不但丰富了建筑外部空间的形式,也强化了建筑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性,并且往往使主体建筑及其外延性构建成为区域景观的视觉标志。如巴塞罗那艺术酒店的高楼之下,矗立着一个巨型钢构作品《金鱼》,艺术创意和表现形式别出心裁,造型新奇优美,材质和工艺独到,使《金鱼》成为活跃和丰富主体建筑及周边的景观要素。
城市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当结合建筑规划、生态规划和自然规划等,把城市生态作为一种观念,并将它体现于设计的各个层面。如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栽种草皮和树木,采用最天然的材料,借用自然的符号来表达城市公共艺术的主题思想,或许还会把鸟儿引来,让人们都有一种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对于表现该城市的面貌、气息及个性形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设计所具有文化性, 尤其是处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
今天,城市间表层经济的实力与内在文化素质的潜力已密不可分。公共艺术具有艺术化的形式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精神品质成为城市视觉化的人文景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人文景观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放眼世界,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城市公共艺术环境的建设,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公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尺之一,它是一个城市递给大家的一张艺术名片。
在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当中,最直观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现代感强的设计要素。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给予与城市公共艺术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为丰富,大大拓展了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行为空间。设计师们可以自由地应用光影、声音、色彩、质感等大量高科技的形式要素,创造出新颖、别致的公共空间艺术,达到传统创作手法无法比拟的效果。优秀的公共艺术无疑需要优秀的艺术家介入,因为创作它要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公共环境是人们活动的舞台,是一个与地貌、历史、文化、信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存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仿佛就是城市的一张富于个性设计的名片,向人们传达出自己的信息。设计好这张城市艺术文化名片,营造出饱含城市实用功能、文化意蕴和地域个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尊绿,范定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大家》2010年第10期
[2] 刘海蓉. 谈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山西建筑》2009年第20期
[3] 邱 裕. 基于互动性视角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大众文艺》2011年第12期
[4] 吴 昊. 《城市公共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 郑也夫. 《城市社会学》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豫,女,1970.10,籍贯:河北省衡水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关键词:城市 公共艺术 特征及功能 研究
公共艺术,是指在社会开放空间即公共环境中存在的艺术形式,包括建筑装饰、路牌站亭设计、城市雕塑和壁画、园林景观、夜景灯光设计、及其他市政设施的艺术化,是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它的产生和兴起把城市公共环境从一般性实用的功能为主的形态,升华到能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层面。社会中在公共文化领域艺术的需求和期盼正随着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包括文化娱乐、生活环境、公民教育、公益福利等)提升而增长,原有的以文化宫、博物馆、美术馆为主的城市艺术文化传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在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开始无所不在地走入大家的公共生活空间,人们的平常生活与交往都会受到其内在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尺度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指引着社会公众的审美趣味以及总体社会文化观念。
公共艺术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它与我们时代的其他艺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更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展现自己:它有着独特的观赏性和互动性,以此来召唤人们对它的美感产生共鸣;它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赋予艺术与生活无距离的空间。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
公共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是“公共”二字:“公共”既大众、“公共”既环境和“公共”既社会,这是制约公共艺术设计的三大要素。所以城市公共艺术的营造不能脱离城市社会的整体环景,其主要承担着美化和改善市民的生活工作环境的任务。因此,艺术品放置往往是空间环境需要的一部分。城市公共艺术是二战后伴随着美国城市开发、建设而诞生的,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在得到国家艺术支援政策即“艺术百分比计划”的援助下,同时在各州、市、社团的支持下,在室外进行大型雕塑创作,这些雕塑作品被称为公共艺术。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于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就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搭建了宽敞的舞台。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城市的本身就是视觉艺术,建筑存于其中,最后才是依附于空间环境和建筑的雕塑、壁画、园林等局部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存在的意义确是不容忽视的。城市公共艺术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美化了环境,同时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与城市居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架了人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存。
二、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及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绽放的平台,也是政府、公众、艺术家等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方式。其公共艺术的特征和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公共性和包容性
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公共性,决定了其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要服务与公共,它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种互动关系。公共艺术的本身是亲民的,它为大众而作、而谋,以人为本。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建设一体,艺术家(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专家)之间相互协商与城市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市民代表共同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参与性的公共艺术。
2、开放性和地域性
公共空间是这个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是针对公众的,大家都有权利地自由进入公共领域来欣赏艺术品,并可以与艺术产生“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在于它可以与周围环境(自然的或人文的)发生互动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艺术品自身具有的精神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换句话说,公共领域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就是空间艺术,以独特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
许多城市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对塑造城市公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城市中典型的个性化公共场所(如广场、街道等)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当我们徜徉在艺术化的景观中,对这些公共艺术肯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城市广场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场所,是城市的“会客厅”,周边建筑、设施、公共艺术作品要与之匹配,具有明显审美和标志性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景观中的诸如尺度、质感、色调、植物等因素都会影响广场的整体风貌。
如上海“新天地”园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在保留这些始建于20世纪初期建筑群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尊重和利用上海城市中旧有的“石库门”民居样式和里弄格局进行一些商业化、时尚化、艺术化的改造,从而营造出一种兼具地域性市民文化与历史性文化相交融的“上海韵味”。
3、审美性和景观性
人们创造城市公共艺术的同时,首先是要考虑审美价值,为大家提供视觉上和心理上的美感和愉悦。在注重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应强调审美情趣,运用艺术的法则创造视觉符号和形式语言,来表达对特定条件下的空间环境的理解,满足现代人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就是通过一些细节和构件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为身处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融洽、轻松、舒适、互动、娱悦的环境和氛围,人畅游在其中可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尽情体味都市生活的美好和惬意,
城市公共艺术的景观性特征是最明显的,中外很多经典的环境景观创意都是景观与公共艺术品有机的融合。有的景观主体就是景观性公共艺术品,如1534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为这个“永恒之城”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塑作品,像圣彼得教堂的“哀悼圣母”和“摩西”雕像,可以说都是景观雕塑。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室外环境中的陈设,是功能性和艺术性符号化的作品,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而言,公共艺术应充满着人文情趣和诗意表达着艺术美,改变着现代城市中水泥森林的生硬与冷漠。它借助于艺术的造型语言对公共性开放空间进行着渲染和烘托,提高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从而提高视觉空间的吸引力。 三、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
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会兴建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人口稠密、建筑物拥挤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人心理产生无形的压力。如何在不改变建筑物的前提下,美化人们视觉感受,最有效的是通过艺术来改造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与建筑主体或由建筑群构成的景观应是协调一致的,成为与建筑景观密切的一部分。它不但丰富了建筑外部空间的形式,也强化了建筑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性,并且往往使主体建筑及其外延性构建成为区域景观的视觉标志。如巴塞罗那艺术酒店的高楼之下,矗立着一个巨型钢构作品《金鱼》,艺术创意和表现形式别出心裁,造型新奇优美,材质和工艺独到,使《金鱼》成为活跃和丰富主体建筑及周边的景观要素。
城市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当结合建筑规划、生态规划和自然规划等,把城市生态作为一种观念,并将它体现于设计的各个层面。如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栽种草皮和树木,采用最天然的材料,借用自然的符号来表达城市公共艺术的主题思想,或许还会把鸟儿引来,让人们都有一种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对于表现该城市的面貌、气息及个性形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设计所具有文化性, 尤其是处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
今天,城市间表层经济的实力与内在文化素质的潜力已密不可分。公共艺术具有艺术化的形式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精神品质成为城市视觉化的人文景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人文景观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放眼世界,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城市公共艺术环境的建设,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公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尺之一,它是一个城市递给大家的一张艺术名片。
在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当中,最直观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现代感强的设计要素。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给予与城市公共艺术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为丰富,大大拓展了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行为空间。设计师们可以自由地应用光影、声音、色彩、质感等大量高科技的形式要素,创造出新颖、别致的公共空间艺术,达到传统创作手法无法比拟的效果。优秀的公共艺术无疑需要优秀的艺术家介入,因为创作它要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公共环境是人们活动的舞台,是一个与地貌、历史、文化、信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存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仿佛就是城市的一张富于个性设计的名片,向人们传达出自己的信息。设计好这张城市艺术文化名片,营造出饱含城市实用功能、文化意蕴和地域个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尊绿,范定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大家》2010年第10期
[2] 刘海蓉. 谈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山西建筑》2009年第20期
[3] 邱 裕. 基于互动性视角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大众文艺》2011年第12期
[4] 吴 昊. 《城市公共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 郑也夫. 《城市社会学》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豫,女,1970.10,籍贯:河北省衡水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