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蜂书店与蜜蜂出版是相辅相咸的,这和老板张业宏的理念有关。他想要做成民国书店的形式,将出版、书店、印刷业务完全整合。曾经书店刚起步的时候,蜜蜂出版为书店资金提供了给养,而去年出版遇到问题之时,书店思路的扩展,又为未来的全新出版方向带来了保障。
年前蜜蜂书店老板张业宏的朋友捡到一只小流浪狗,后来不方便养,辗转交到了张业宏的手里。狗起名叫旺财,带了个铃铛,平时趴窝里也不爱出来,只在书店张业宏自己的办公区域活动。张业宏非常喜欢甚至疼爱这只扛过寒冬的小狗,现在每周要给它洗次澡。有时候在朋友圈发照片,张业宏会捎带讲讲自己众筹装修的古体书书店的近况,比如晒下一天搬了多少书,也时常在早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段,捎带贴上一张旺财的照片。最近这张,张业宏配文字说,“为这狗,我可以放弃一些人。”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张业宏的心态在发生了很大变化。2015年,因为一些协议问题,蜜蜂书店配套的蜜蜂出版与金城出版社终止了合作,等于没法继续发行图书,资金等问题相继出现,按照张业宏的说法,这只常常与单向街、言几又、万圣书园等独立书店比肩的蜜蜂,已死过了一回。艺术从业者经常翻阅的《蜜蜂文库.当代艺术》书系暂停更新,有关文艺复兴农村的碧山计划的杂志书《碧山》系列也不得不转交他人。其他的林林总总的人文、艺术类图书计划全部搁浅。
为了克服书店生死的恐惧,张业宏春节过年前后经历了两次断食(只喝水),第一次4天,第二次7天,“因为我知道自己身体的开关在哪里了,我也知道这个企业的开关在哪里了。”张业宏说他更自由了,“该做的事情还要做,但面对企业存亡的心态不一样了。以前企业快死了,我就担心整个世界都没了。现在我不慌了。”
这家开业于2010年的书店自始至终在贯彻张业宏自己的理念。
从书店的展示、活动到蜜蜂出版的图书策划,他都要参与进去,这得益于他丰富的从业经历,“过去20年,我编书、卖书、买书、藏书、设计书、印刷书……把跟书有关的工作都做了个遍。”实际上,一些琐碎的事情他也要亲力亲为,比如采访的当天,在书店三层区域,其他工作人员在布置下午书店活动的投影和座椅,但书店房顶的天窗的窗帘怎么也合不上,张业宏不得不抱怨了一句“国产的电机”,然后中断采访,和员工一块研究起窗帘,直到弄好。
2016年,死过一次的蜜蜂书店开始了全新的转型。原本蜜蜂书店存放的、大量张业宏在过去两年搜罗的古本书(出于兴趣),将被安放在距离故宫2.7公里、王府井3公里、后海3.6公里的南剪子巷的新书店里。该选址原本是一座白色小房,张业宏请来外国设计师,对其进行了大破大立的设计,隔出二层、把三个房间都打通、更改承重结构、在楼顶建一个可以平视北京古城的咖啡露台。但是,最终评估下来的费用远远超过预期,张业宏不得不在众筹网站上发起20万元的众筹,没想到目标值几天之内很快达成,截稿之时款项已接近预期的4倍。
这家全新的书店,即将与其他书店“唯恐避之不及”的三联书店成为友邻。张业宏一点都不担心二者会产生敌对竞争,相反,他觉得双方都是互补。想看古本书就来这里,想买些传统文艺图书、畅销书,那就去三联书店,不管去哪,都会丰富读者的北京老胡同之行。
全新的古本书也会带动全新的书店创意衍生产品,后续,这些几百到几十万不等的古本书还可能再出版。而提到出版,在这个2016年的春天,蜜蜂出版也恢复了新书的发行,虽然《碧山》“割让”给别人了,但《蜜蜂文库·当代艺术》书系继续推新,最近的一本是著名策展人格罗伊斯所著的《艺术力》,现已上架。至此可见,那只曾经因书店、出版相辅相成,而在独立书店舞台站住脚跟的蜜蜂,已经重新开始飞行了。
张业宏提到,2016年蜜蜂书店的出版计划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革,但究竟什么怎么改,他此时还不方便透露。既然蜜蜂出版和书店紧密相关,我们不妨在下面的有关古体书店的采访问答中猜测一二。看来今年蜜蜂书店的动作非常大。
去年是沉寂的一年,这一年内心的方向、企业的前程,算是坚定了。这很重要,沉寂总比找不到方向闷头做事要强。有时候你闷头做,就是不断重复错误。画家找不到方向,就不要画了,和这是一个意思。像我自己经常写书法,但我也不建议别人天天写,天天写有时候会加深你的错误,形成一种习性,你越来越熟练之后,新鲜感也没有了。所谓技术炉火纯青的状态没什么意思,我还是在乎那种生涩的美好。
所以有时候真的需要停下来观望一下,或者说,重新启动可能更好。如果我一直延续金城出版社那种模式出版图书产品的话,蜜蜂现在可能就做死了。但好在我们去年前年没做,反倒有可能去调整新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
现在的出版社不敢轻易调整,一调整,原本的市场渠道、供应商等方面都会出问题。做古体书店,国内外有可参考的案例么?
国外有,但人家规模比较大,新书旧书都卖。但中国这边很少见,我没想到这件事歪打正着了。古本书书店里,都会进什么样的古书呢?
我们进书的时候会选择三种方向,要么是作者特别好,要么是这本书印刷工艺特别难得,要么这本书的文学或者艺术价值特别高。一般的古书我们不进,那种大路货的古书有很多,拿过来别人也看不懂,也没什么用处。有些古书中文版都出了,也没什么稀缺性,所以我们要确保书店里的书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
有的古书很漂亮,外形美观、可阅读性强,即便你阅读不了文本,你也可以阅读它的图像。你翻图就知道它在讲什么。早期人类文化传播,图像很重要。你看早期摇篮本(在目录学中泛指于1450至1500年间在欧洲用活字印刷的任何西文书籍),书里面的信息都在图里,中国的古书,像《金刚经》一些章节的开头也都有说法图。古书里面的版画,也随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木板、铜板和石板印出来的都不一样。
书皮也能看出很多门道。原来的古书,散页装订在一起,买书之人拿着这样的“半成品”找工匠再做书皮,工匠会根据价位和需求使用小牛皮、小羊皮等材料,还会在上面装饰图案(比如金银花边)。那时候是真正的DIY,贵族买了书之后,也可能会自己动手做这件事。图像阅读,也挺符合现在读者的需求。现在的图书出版,也会多考虑内页的视觉。但好像真正能实现个人定制的也不多。
我们应该反思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工艺对出版文化的影响。刚才提到的古体书的一些特质消失了,我们选择了快速阅读这种方式,就会损失一些美感。经过大量的工业生产,人的手作能力在下降,但科技代替不了手工的创造力。比如昨天晚上我在朋友圈晒的那9张大理石纹纸,都异常珍惜、精美。只有顶级的古籍,才会使用它们做环衬纸(封面后、封底前的空白页,连接到封面的叫前环衬,连接到封底的叫后环衬)。
我们科技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个性为基础。即是追求大同,小异也还是要有的。我们当今社会应该鼓励提倡这种文化差异。大家吃的都一样、读的都一样、灌输的东西都一样,各个书店卖得都一样,谁还去书店,肯定直接去网上买了。书店反而不存在价值。
从事出版也一样,我们也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今天蜜蜂出版,我不想跟大家做的书都一样,因为完全一样是走不远的。生产这些差不多的书,我已经很难看到前景了,除非这本书有一个纯名人效应,要不很难卖。就像我们买画一样,名家的作品很容易卖出去。那刚出道的艺术家想活下来,有自己独特的面目才是出路。
年前蜜蜂书店老板张业宏的朋友捡到一只小流浪狗,后来不方便养,辗转交到了张业宏的手里。狗起名叫旺财,带了个铃铛,平时趴窝里也不爱出来,只在书店张业宏自己的办公区域活动。张业宏非常喜欢甚至疼爱这只扛过寒冬的小狗,现在每周要给它洗次澡。有时候在朋友圈发照片,张业宏会捎带讲讲自己众筹装修的古体书书店的近况,比如晒下一天搬了多少书,也时常在早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段,捎带贴上一张旺财的照片。最近这张,张业宏配文字说,“为这狗,我可以放弃一些人。”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张业宏的心态在发生了很大变化。2015年,因为一些协议问题,蜜蜂书店配套的蜜蜂出版与金城出版社终止了合作,等于没法继续发行图书,资金等问题相继出现,按照张业宏的说法,这只常常与单向街、言几又、万圣书园等独立书店比肩的蜜蜂,已死过了一回。艺术从业者经常翻阅的《蜜蜂文库.当代艺术》书系暂停更新,有关文艺复兴农村的碧山计划的杂志书《碧山》系列也不得不转交他人。其他的林林总总的人文、艺术类图书计划全部搁浅。
为了克服书店生死的恐惧,张业宏春节过年前后经历了两次断食(只喝水),第一次4天,第二次7天,“因为我知道自己身体的开关在哪里了,我也知道这个企业的开关在哪里了。”张业宏说他更自由了,“该做的事情还要做,但面对企业存亡的心态不一样了。以前企业快死了,我就担心整个世界都没了。现在我不慌了。”
这家开业于2010年的书店自始至终在贯彻张业宏自己的理念。
从书店的展示、活动到蜜蜂出版的图书策划,他都要参与进去,这得益于他丰富的从业经历,“过去20年,我编书、卖书、买书、藏书、设计书、印刷书……把跟书有关的工作都做了个遍。”实际上,一些琐碎的事情他也要亲力亲为,比如采访的当天,在书店三层区域,其他工作人员在布置下午书店活动的投影和座椅,但书店房顶的天窗的窗帘怎么也合不上,张业宏不得不抱怨了一句“国产的电机”,然后中断采访,和员工一块研究起窗帘,直到弄好。
2016年,死过一次的蜜蜂书店开始了全新的转型。原本蜜蜂书店存放的、大量张业宏在过去两年搜罗的古本书(出于兴趣),将被安放在距离故宫2.7公里、王府井3公里、后海3.6公里的南剪子巷的新书店里。该选址原本是一座白色小房,张业宏请来外国设计师,对其进行了大破大立的设计,隔出二层、把三个房间都打通、更改承重结构、在楼顶建一个可以平视北京古城的咖啡露台。但是,最终评估下来的费用远远超过预期,张业宏不得不在众筹网站上发起20万元的众筹,没想到目标值几天之内很快达成,截稿之时款项已接近预期的4倍。
这家全新的书店,即将与其他书店“唯恐避之不及”的三联书店成为友邻。张业宏一点都不担心二者会产生敌对竞争,相反,他觉得双方都是互补。想看古本书就来这里,想买些传统文艺图书、畅销书,那就去三联书店,不管去哪,都会丰富读者的北京老胡同之行。
全新的古本书也会带动全新的书店创意衍生产品,后续,这些几百到几十万不等的古本书还可能再出版。而提到出版,在这个2016年的春天,蜜蜂出版也恢复了新书的发行,虽然《碧山》“割让”给别人了,但《蜜蜂文库·当代艺术》书系继续推新,最近的一本是著名策展人格罗伊斯所著的《艺术力》,现已上架。至此可见,那只曾经因书店、出版相辅相成,而在独立书店舞台站住脚跟的蜜蜂,已经重新开始飞行了。
张业宏提到,2016年蜜蜂书店的出版计划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革,但究竟什么怎么改,他此时还不方便透露。既然蜜蜂出版和书店紧密相关,我们不妨在下面的有关古体书店的采访问答中猜测一二。看来今年蜜蜂书店的动作非常大。
去年是沉寂的一年,这一年内心的方向、企业的前程,算是坚定了。这很重要,沉寂总比找不到方向闷头做事要强。有时候你闷头做,就是不断重复错误。画家找不到方向,就不要画了,和这是一个意思。像我自己经常写书法,但我也不建议别人天天写,天天写有时候会加深你的错误,形成一种习性,你越来越熟练之后,新鲜感也没有了。所谓技术炉火纯青的状态没什么意思,我还是在乎那种生涩的美好。
所以有时候真的需要停下来观望一下,或者说,重新启动可能更好。如果我一直延续金城出版社那种模式出版图书产品的话,蜜蜂现在可能就做死了。但好在我们去年前年没做,反倒有可能去调整新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
现在的出版社不敢轻易调整,一调整,原本的市场渠道、供应商等方面都会出问题。做古体书店,国内外有可参考的案例么?
国外有,但人家规模比较大,新书旧书都卖。但中国这边很少见,我没想到这件事歪打正着了。古本书书店里,都会进什么样的古书呢?
我们进书的时候会选择三种方向,要么是作者特别好,要么是这本书印刷工艺特别难得,要么这本书的文学或者艺术价值特别高。一般的古书我们不进,那种大路货的古书有很多,拿过来别人也看不懂,也没什么用处。有些古书中文版都出了,也没什么稀缺性,所以我们要确保书店里的书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
有的古书很漂亮,外形美观、可阅读性强,即便你阅读不了文本,你也可以阅读它的图像。你翻图就知道它在讲什么。早期人类文化传播,图像很重要。你看早期摇篮本(在目录学中泛指于1450至1500年间在欧洲用活字印刷的任何西文书籍),书里面的信息都在图里,中国的古书,像《金刚经》一些章节的开头也都有说法图。古书里面的版画,也随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木板、铜板和石板印出来的都不一样。
书皮也能看出很多门道。原来的古书,散页装订在一起,买书之人拿着这样的“半成品”找工匠再做书皮,工匠会根据价位和需求使用小牛皮、小羊皮等材料,还会在上面装饰图案(比如金银花边)。那时候是真正的DIY,贵族买了书之后,也可能会自己动手做这件事。图像阅读,也挺符合现在读者的需求。现在的图书出版,也会多考虑内页的视觉。但好像真正能实现个人定制的也不多。
我们应该反思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工艺对出版文化的影响。刚才提到的古体书的一些特质消失了,我们选择了快速阅读这种方式,就会损失一些美感。经过大量的工业生产,人的手作能力在下降,但科技代替不了手工的创造力。比如昨天晚上我在朋友圈晒的那9张大理石纹纸,都异常珍惜、精美。只有顶级的古籍,才会使用它们做环衬纸(封面后、封底前的空白页,连接到封面的叫前环衬,连接到封底的叫后环衬)。
我们科技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个性为基础。即是追求大同,小异也还是要有的。我们当今社会应该鼓励提倡这种文化差异。大家吃的都一样、读的都一样、灌输的东西都一样,各个书店卖得都一样,谁还去书店,肯定直接去网上买了。书店反而不存在价值。
从事出版也一样,我们也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今天蜜蜂出版,我不想跟大家做的书都一样,因为完全一样是走不远的。生产这些差不多的书,我已经很难看到前景了,除非这本书有一个纯名人效应,要不很难卖。就像我们买画一样,名家的作品很容易卖出去。那刚出道的艺术家想活下来,有自己独特的面目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