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试题,历来就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由于诸多“先天”与“后天”的原因,近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取材与情境设计不当等问题频频出现。归类这些表现,分析问题成因,探究解决办法,正是本文的目的。以下从五个方面,具体归类、列举这些不当和失误。
一、试题情境设计违背事理与常情
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修船工”。了解“旧船重漆”的人都知道,其工艺程序一般都要包括船体风干、除旧查漏、修补船体、打底扫平、上漆再漆等环节。“船体风干”就是选择休渔海闲或是冬季北风干燥的季节,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船体去湿、风干。“除旧查漏”就是彻底清除船的旧漆和锈蚀、腐朽部分。同时,细心检视,一一查出“明洞”“暗洞”和各种伤损、缝隙。旧船或因使用碰撞、或因材质等原因,必有破损与漏洞,这也是旧船重漆的最主要原因和最需要上心的环节。作文题也明确交代了两点:一是船主知道“船漏”才重新上漆的;二是船主是聘请了既会上漆、又会“补漏”的修船工,而非部分媒体误称的“油漆工”。通常的情况是,不待船主交代,修船工都会细心巡查,悉数找出漏洞。对于“有损未洞”的情形,修船工则会根据受损程度提出修补建议,供船主参考。如果没有了本环节,不但新漆粘连不牢,而且“旧船重漆”也就失去了意义。“修补船体”就是使用合适的材料与工艺,按“除旧查漏”结论及其与船主的共同约定,修补船体的漏洞、缝隙与破损。“打底扫平”:先“打底”,即使用特殊配制的船用漆料、漆土,对船体细部的缝隙、凹凸不平之处加以填补,使其相对严实、平整;再“扫平”,即是在“打底”基础上的对局部和整体面板涂层的平整、磨光。此后就剩下“上漆再漆”这一最后的工序了。修船工按照程序逐一落实,就叫诚信施工;否则,就叫偷工减料!显然,修船工“补漏”的行为,只能算是尽了本分工作职责而已,既非出于“行善”的本意,亦非属于“补位”的自觉。而包括命题人在内的外行人,不懂工艺事理,误认为“旧船重漆”单单只有“上漆”这一道工序,作文试题取材失误,正源于此。
再如2010年上海市作文题“丹麦人钓鱼”。试题说“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个说法,明显违背事理常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个情景:一条可怜的鱼,嘴巴被钩住了,还要被按在地上、或是捏在手中,等量准了尺寸再决定其死生。这是何等的荒谬!何况鱼的种类不同,体型大小迥异,难不成丹麦的垂钓者个个还要怀揣一本“鱼类大全”以备检索、核对,以显示“勿枉勿纵”“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是多么的夸张和离谱!这种精细已经超出常理而成了滑稽。事实上,钓鱼中“放小留大”,并非丹麦人所独有,许多中国垂钓者也是如此。此时判断大小,需要模糊与快速决断,无须精细,否则,就变成“瞎折腾”和笑料。命题取材,不能怀抱猎奇心理。
二、试题取材脱离学生生活与经验
2012年辽宁省作文题的主旨句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对于器乐演奏艺术而言,是非常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器乐演奏,其“入耳之音”发自于“乐器”,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声及人”。因此,器乐演奏效果的优化要求“人,要隐于音乐背后”,以便观众“循音证艺、辨音识人”。所以,演奏前,观众是“屏息等待”;演奏中,会场氛围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而演奏者也须加以配合:“悄然出现,衣着简朴”,甚至暂时牺牲“美色”、尽量减少“骚动”……其目的“无它,惟减少注意力分散,放大器乐效果耳!”这就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称判断句”的真正含义与目的!而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大家熟知的演唱会。这时作为主唱的“人”必须现于音乐之前。因为“入耳之音”发自于“人”,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人及声”。因此,演唱会要求“人,要现于音乐之前”,以便观众“因人求音、识人证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一类艺术家无不以衣着华丽、打扮新潮的舞美形象来吸引人。他们通过闪亮登场、先声夺人来抓住观众眼球,其目的正是为了形成观众的视觉聚焦与专注,演唱会的氛围比起演奏会相对情绪化与“疯狂”,本质上也是艺术效果最大化追求的需要与反映。显然,“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指判断”,不能简单泛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称判断”,是隐是现,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从“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以求得艺术效果最大化。另外,题旨涉及了非常专业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最大化问题、心理学的“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问题和逻辑学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绝大部分考生肯定是十分陌生、认识有限的。有鉴于此,我们才说:作文题取材已经明显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与经验;作文题材料含义与题旨,当再作推敲。
又如2010年安徽省作文题“读《吴兴杂诗》作文”,选择了一首浅显的写景诗,却要求考生从整诗出发,审出“哲理”后“写一篇文章”,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脱离学生实际。
三、情境设计或材料信息严重失真
2012年重庆市作文题“冷冻厂门卫救人”,材料与情节设计明显存在着诸多失真和值得质疑之处:一是从库门开关的角度看,这位“受困者”是属于上班正常作业而进入“冷库检查”,但为什么偏偏这时“冷库门突然关上”了?就算关上了,为何同时还会出现库内、库外失联,以致失救?为何“受困者”不能从里向外打开库门以求自保、自救?这种情形,现实之中的概率几乎为零!二是从低温存活的角度看,在冷库门封闭的情况下,冷库内的人居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而安然得救,没有生命危险。这种情形,也是匪夷所思的!三是从管理制度的角度看,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有起码的安全生产制度用以确保处于特殊作业和危险岗位中员工的人身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一个普通门卫,可以“擅自脱岗”,“从容”地花了5个小时去找人、去救人?又怎么知道“被救人”就困在冷库内?为什么门卫竟然在下班期间,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肉类加工厂的冷库门”(去救人)?四是从救人理由的角度看,难道两人事先约定,凡是门卫没有听到“被救人”“明天见”的招呼声,就是遭难了?难道在这35年中,从来没有发生过或因门岗、或因“被救人”,抑或是其他原因,导致门卫只听到“你好”而没听到“明天见”的情形发生?难不成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救人者”也都要擅自离岗5个钟头去找人、救人?五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作文题取材是否隐含着一种“善行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难道“打招呼者”“受困者”“被救者”和“救人者”“行善者”,全都是因为在35年中“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而结下的善缘、因缘和报应所致?……以上作文题“真实故事”取材的种种失真和命题人怀抱猎奇心理,以特例、巧合、失真材料作为具有价值认同导向和普遍意义的高考作文题素材,同样都必须认真加以质疑。 四、表述不当,材料信息自相矛盾
2012年安徽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存在许多自相矛盾和歧义信息,严重干扰考生对材料含义的把握和对审题、立意的判断。首先,作文题材料中“老做法”与“新建议”自相矛盾。作文题材料强烈表明,“某公司”梯子竖放的“老做法”是安全、正确的:“车间角落放置”(放置位置恰当);“注意安全”条幅警示(警示清楚明确);“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成效显著,安全可行)。虽然如此,命题人却又“无事生非”,借客户之口提出梯子“横放”的“新建议”来。材料中明示了“新建议”是客户在洽谈生意的中途提出的;而且,提出之前是“驻足很久”,显见客户的“深思熟虑”“郑重其事”和“新建议”的必要性、紧迫性。“老做法”与“新建议”这些自相矛盾的信息,肯定令人无所适从。难怪新浪安徽宿州网友“云飞扬”评价说:“作为一个具有中文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双学士毕业生,我都弄不明白作文想表现什么主题。”其次,“新建议”中“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也属典型的歧义表述。“不用时”可能指梯子“彻底不用了”——这会让人误解成公司倒闭了或是“没订单”了,而且这时人都走光了,也不必担心伤着人!“不用时”还可能指梯子“使用间隙”,这也容易引起歧义。一是用梯的人可能不会把“使用间隙”等同于“不用时”;二是认为把频繁使用着的梯子在使用间隙横放是多此一举和费力不讨好的事……总之,命题者设计出这种自相矛盾、歧义多多和“不值一辩”的论题为作文题情境,既挑战考生和公众的智商,让自己饱受诟病,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考的严肃性和试题应有的价值导向。
再如201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浅阅读行动”,也是因为表征不当,造成了对立概念的语义交叉、不能区别的矛盾现象。作文题将“浅阅读”定义为“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其中的“实用有趣”就不准确,因为“浅阅读”和“深阅读”都可以是“实用有趣”。同样的情形还有:“‘深阅读’阐释不清。从上下文语境看,所说的‘慢慢品味’‘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似乎在回答什么是‘深阅读’,其实不然。‘慢慢品味’‘默默地读书’,未必就是‘深阅读’。‘深阅读’当是思考性、质疑性、批判性、解构性、建构性的。”作文题这些关键术语、对立概念的语义杂糅和自相矛盾,造成了考生审题的困扰。
五、似曾相识:直接“撞车”或题材老旧
高考作文试题直接“撞车”的现象虽然不多,但还是有过先例的。例如:2011年上海市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取材自王元化先生1987年发表的《思辨随笔: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但经查证核实,这个作文题与“2010年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初中组)竞赛题第27题”一模一样,直接“撞车”。上海的许多教师、学校和网友都反映,该题已经在复习备考中训练过。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撞车”案例!而作文题似曾相识更多的是取材雷同或题材老旧。例如:2011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目“彩票店主诚信奉还巨额奖金”与十年前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虽然在试题材料和情境设计上略有不同,但以“诚信”为写作主题和多种观点对比、选择与评价,则是完全一致。再如:2010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与2007年上海市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4年全国卷Ⅲ作文题目“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3年安徽春季高考作文题“挑战自己”等“坚强”类话题作文“相似”。又如:2010北京市的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2007年江苏省作文题“怀想天空”和1992年上海市的命题作文“遥望星空”,在叙写角度和立意主旨方面也是大同小异。
总之,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取材与情境设计不当,既是主观与客观的诸多原因所致,也是新材料作文“先天不足”的具体反映,纠偏导正的出路在于加强命题制度改革和不断完善命题机制。
一、试题情境设计违背事理与常情
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修船工”。了解“旧船重漆”的人都知道,其工艺程序一般都要包括船体风干、除旧查漏、修补船体、打底扫平、上漆再漆等环节。“船体风干”就是选择休渔海闲或是冬季北风干燥的季节,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船体去湿、风干。“除旧查漏”就是彻底清除船的旧漆和锈蚀、腐朽部分。同时,细心检视,一一查出“明洞”“暗洞”和各种伤损、缝隙。旧船或因使用碰撞、或因材质等原因,必有破损与漏洞,这也是旧船重漆的最主要原因和最需要上心的环节。作文题也明确交代了两点:一是船主知道“船漏”才重新上漆的;二是船主是聘请了既会上漆、又会“补漏”的修船工,而非部分媒体误称的“油漆工”。通常的情况是,不待船主交代,修船工都会细心巡查,悉数找出漏洞。对于“有损未洞”的情形,修船工则会根据受损程度提出修补建议,供船主参考。如果没有了本环节,不但新漆粘连不牢,而且“旧船重漆”也就失去了意义。“修补船体”就是使用合适的材料与工艺,按“除旧查漏”结论及其与船主的共同约定,修补船体的漏洞、缝隙与破损。“打底扫平”:先“打底”,即使用特殊配制的船用漆料、漆土,对船体细部的缝隙、凹凸不平之处加以填补,使其相对严实、平整;再“扫平”,即是在“打底”基础上的对局部和整体面板涂层的平整、磨光。此后就剩下“上漆再漆”这一最后的工序了。修船工按照程序逐一落实,就叫诚信施工;否则,就叫偷工减料!显然,修船工“补漏”的行为,只能算是尽了本分工作职责而已,既非出于“行善”的本意,亦非属于“补位”的自觉。而包括命题人在内的外行人,不懂工艺事理,误认为“旧船重漆”单单只有“上漆”这一道工序,作文试题取材失误,正源于此。
再如2010年上海市作文题“丹麦人钓鱼”。试题说“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个说法,明显违背事理常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个情景:一条可怜的鱼,嘴巴被钩住了,还要被按在地上、或是捏在手中,等量准了尺寸再决定其死生。这是何等的荒谬!何况鱼的种类不同,体型大小迥异,难不成丹麦的垂钓者个个还要怀揣一本“鱼类大全”以备检索、核对,以显示“勿枉勿纵”“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是多么的夸张和离谱!这种精细已经超出常理而成了滑稽。事实上,钓鱼中“放小留大”,并非丹麦人所独有,许多中国垂钓者也是如此。此时判断大小,需要模糊与快速决断,无须精细,否则,就变成“瞎折腾”和笑料。命题取材,不能怀抱猎奇心理。
二、试题取材脱离学生生活与经验
2012年辽宁省作文题的主旨句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对于器乐演奏艺术而言,是非常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器乐演奏,其“入耳之音”发自于“乐器”,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声及人”。因此,器乐演奏效果的优化要求“人,要隐于音乐背后”,以便观众“循音证艺、辨音识人”。所以,演奏前,观众是“屏息等待”;演奏中,会场氛围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而演奏者也须加以配合:“悄然出现,衣着简朴”,甚至暂时牺牲“美色”、尽量减少“骚动”……其目的“无它,惟减少注意力分散,放大器乐效果耳!”这就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称判断句”的真正含义与目的!而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大家熟知的演唱会。这时作为主唱的“人”必须现于音乐之前。因为“入耳之音”发自于“人”,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人及声”。因此,演唱会要求“人,要现于音乐之前”,以便观众“因人求音、识人证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一类艺术家无不以衣着华丽、打扮新潮的舞美形象来吸引人。他们通过闪亮登场、先声夺人来抓住观众眼球,其目的正是为了形成观众的视觉聚焦与专注,演唱会的氛围比起演奏会相对情绪化与“疯狂”,本质上也是艺术效果最大化追求的需要与反映。显然,“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指判断”,不能简单泛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称判断”,是隐是现,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从“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以求得艺术效果最大化。另外,题旨涉及了非常专业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最大化问题、心理学的“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问题和逻辑学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绝大部分考生肯定是十分陌生、认识有限的。有鉴于此,我们才说:作文题取材已经明显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与经验;作文题材料含义与题旨,当再作推敲。
又如2010年安徽省作文题“读《吴兴杂诗》作文”,选择了一首浅显的写景诗,却要求考生从整诗出发,审出“哲理”后“写一篇文章”,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脱离学生实际。
三、情境设计或材料信息严重失真
2012年重庆市作文题“冷冻厂门卫救人”,材料与情节设计明显存在着诸多失真和值得质疑之处:一是从库门开关的角度看,这位“受困者”是属于上班正常作业而进入“冷库检查”,但为什么偏偏这时“冷库门突然关上”了?就算关上了,为何同时还会出现库内、库外失联,以致失救?为何“受困者”不能从里向外打开库门以求自保、自救?这种情形,现实之中的概率几乎为零!二是从低温存活的角度看,在冷库门封闭的情况下,冷库内的人居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而安然得救,没有生命危险。这种情形,也是匪夷所思的!三是从管理制度的角度看,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有起码的安全生产制度用以确保处于特殊作业和危险岗位中员工的人身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一个普通门卫,可以“擅自脱岗”,“从容”地花了5个小时去找人、去救人?又怎么知道“被救人”就困在冷库内?为什么门卫竟然在下班期间,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肉类加工厂的冷库门”(去救人)?四是从救人理由的角度看,难道两人事先约定,凡是门卫没有听到“被救人”“明天见”的招呼声,就是遭难了?难道在这35年中,从来没有发生过或因门岗、或因“被救人”,抑或是其他原因,导致门卫只听到“你好”而没听到“明天见”的情形发生?难不成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救人者”也都要擅自离岗5个钟头去找人、救人?五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作文题取材是否隐含着一种“善行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难道“打招呼者”“受困者”“被救者”和“救人者”“行善者”,全都是因为在35年中“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而结下的善缘、因缘和报应所致?……以上作文题“真实故事”取材的种种失真和命题人怀抱猎奇心理,以特例、巧合、失真材料作为具有价值认同导向和普遍意义的高考作文题素材,同样都必须认真加以质疑。 四、表述不当,材料信息自相矛盾
2012年安徽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存在许多自相矛盾和歧义信息,严重干扰考生对材料含义的把握和对审题、立意的判断。首先,作文题材料中“老做法”与“新建议”自相矛盾。作文题材料强烈表明,“某公司”梯子竖放的“老做法”是安全、正确的:“车间角落放置”(放置位置恰当);“注意安全”条幅警示(警示清楚明确);“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成效显著,安全可行)。虽然如此,命题人却又“无事生非”,借客户之口提出梯子“横放”的“新建议”来。材料中明示了“新建议”是客户在洽谈生意的中途提出的;而且,提出之前是“驻足很久”,显见客户的“深思熟虑”“郑重其事”和“新建议”的必要性、紧迫性。“老做法”与“新建议”这些自相矛盾的信息,肯定令人无所适从。难怪新浪安徽宿州网友“云飞扬”评价说:“作为一个具有中文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双学士毕业生,我都弄不明白作文想表现什么主题。”其次,“新建议”中“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也属典型的歧义表述。“不用时”可能指梯子“彻底不用了”——这会让人误解成公司倒闭了或是“没订单”了,而且这时人都走光了,也不必担心伤着人!“不用时”还可能指梯子“使用间隙”,这也容易引起歧义。一是用梯的人可能不会把“使用间隙”等同于“不用时”;二是认为把频繁使用着的梯子在使用间隙横放是多此一举和费力不讨好的事……总之,命题者设计出这种自相矛盾、歧义多多和“不值一辩”的论题为作文题情境,既挑战考生和公众的智商,让自己饱受诟病,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考的严肃性和试题应有的价值导向。
再如201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浅阅读行动”,也是因为表征不当,造成了对立概念的语义交叉、不能区别的矛盾现象。作文题将“浅阅读”定义为“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其中的“实用有趣”就不准确,因为“浅阅读”和“深阅读”都可以是“实用有趣”。同样的情形还有:“‘深阅读’阐释不清。从上下文语境看,所说的‘慢慢品味’‘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似乎在回答什么是‘深阅读’,其实不然。‘慢慢品味’‘默默地读书’,未必就是‘深阅读’。‘深阅读’当是思考性、质疑性、批判性、解构性、建构性的。”作文题这些关键术语、对立概念的语义杂糅和自相矛盾,造成了考生审题的困扰。
五、似曾相识:直接“撞车”或题材老旧
高考作文试题直接“撞车”的现象虽然不多,但还是有过先例的。例如:2011年上海市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取材自王元化先生1987年发表的《思辨随笔: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但经查证核实,这个作文题与“2010年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初中组)竞赛题第27题”一模一样,直接“撞车”。上海的许多教师、学校和网友都反映,该题已经在复习备考中训练过。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撞车”案例!而作文题似曾相识更多的是取材雷同或题材老旧。例如:2011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目“彩票店主诚信奉还巨额奖金”与十年前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虽然在试题材料和情境设计上略有不同,但以“诚信”为写作主题和多种观点对比、选择与评价,则是完全一致。再如:2010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与2007年上海市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4年全国卷Ⅲ作文题目“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3年安徽春季高考作文题“挑战自己”等“坚强”类话题作文“相似”。又如:2010北京市的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2007年江苏省作文题“怀想天空”和1992年上海市的命题作文“遥望星空”,在叙写角度和立意主旨方面也是大同小异。
总之,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取材与情境设计不当,既是主观与客观的诸多原因所致,也是新材料作文“先天不足”的具体反映,纠偏导正的出路在于加强命题制度改革和不断完善命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