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唐可能没有想到,他一篇谈论中年危机的文章,会引火烧身。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写得并不好,不像他早年的文章那样有才气,和普通的网文区别不大。于是,在一些调皮的网友看来,油腻的、中年的,甚至猥琐的,这些冯唐拒斥的标签,反而被贴在了他自己身上。
这有点不公平。冯唐有钱,有才华,长得不难看,也不胖。从各方面看,他都不像是“中危”,而是真正的精英人群。
连冯唐都被嘲笑,那还有哪个中年男人能够逃脱中年危机的讽刺呢?
移动互联网上“中年危机”,就这个词本身来说,确实已经泛化了,因此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指称。从外在的(肥胖、玩手串、白色袜子配西裤)到内在的(喜欢回忆、早睡、养生),再到语言的(讲黄段子、谈人生经验),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有可能成为中年。
中年危机甚至已经与年龄无关,继80后之后,一些90后也开始哀叹进入中年危机了。其实,最大的90后也不过27岁,正处于尝试一切美好事物的年龄,既不中年,也没有任何危机可言。
这反映了一个趋势:人们已经喜欢把自己不喜欢的状态命名为“中年危机”。另外,尽管中年女性在职业和家庭面前,可能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危机感,但是,“中年危机”似乎是性别特质,专门指“中年男人”面临的局面。
那些戴手串的、越野车上贴着“国家地理”的或者喜欢给年轻人传授人生经验的,都很难算得上社会底层。
那些为基本生活发愁的中年男人,似乎连享受“危机”的资格也没有,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热门网络话题和他们无关。
因此,中年危机也可以看成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危机。和“中年危机”最亲近的词是“油腻”,这一点也说明,中年危机是一种“过剩”,是“多”,而不是“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积累的让人厌倦的气质的总和。它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
到明年,改革开放就将迎来40周年。严格意义上的“中年”,应该是40-50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出生于1968到1978年之间。即便是1968年出生的人,其大部分时光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度过的,受过较为正常的教育,享受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成果。
因此,我们可以说,真正的中年人,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的一代。40-50岁的人,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公司中高层、处级干部、大学副教授以上,别以为手机互联网上小编横行,语言风格幼稚化,就说明90后掌握着话语权,其实在每个90后身后,几乎都站着一个让他们讨厌而又不得不服从的中年人。
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掌握着社会的资源,也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那些调侃中年男人的网络文章,最初可能来自于90后们本能的反抗。去年,中年网友“五岳散人”因为吹嘘可以随便睡年轻女孩遭到大规模的讨伐,就是这样的反抗。
但是,到最后,“避免成为油腻中年”这样的句子的流行,却已经是中年男人的自我和相互调侃。
“中年危机”概念的泛化和意义的虚无化,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冯唐这样的中年男人的故意破坏。
最终,从话语上指责中年男人的风潮就这样被消解了,“油腻”“中年危机”和“中危”,成为中年人饭桌上的谈资,中年男人就是有這样的本事,把一切严肃的东西都变成谈资,变成段子,甚至是黄色段子。
不过,对“中年危机”这个话题的探讨,却也表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那些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中年男人,那些掌握着资源和话语权的人,在占有权力和财富的同时,却没有发展出一种让人心悦口服的“精神气质”来。
肥胖、富裕同时又滔滔不绝的他们,内心里还有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良好生活?
换句话说,中国的精英阶层,物质上“油腻”,而精神上却还处于贫困的状态。这大概就是“中年危机”真正的含义。
人们开始讨论,对中年男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更健康的生活。
跑步,从慢跑到马拉松(跑步的乏味,意味着孤独和受苦);沉默,而不是夸夸其谈;少谈或者不谈性,意识到年轻女孩眼中的渴望,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的身体,而是因为自己的权力;旅行,从背包游到自驾游……
这些不那么油腻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一点受苦和克制的味道。这只能算是善的萌芽,或者某种思考的起点。
在中国男人能找到更好的价值观之前,有关“中年危机”的调侃、指控和反省,就不会停止。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写得并不好,不像他早年的文章那样有才气,和普通的网文区别不大。于是,在一些调皮的网友看来,油腻的、中年的,甚至猥琐的,这些冯唐拒斥的标签,反而被贴在了他自己身上。
这有点不公平。冯唐有钱,有才华,长得不难看,也不胖。从各方面看,他都不像是“中危”,而是真正的精英人群。
连冯唐都被嘲笑,那还有哪个中年男人能够逃脱中年危机的讽刺呢?
移动互联网上“中年危机”,就这个词本身来说,确实已经泛化了,因此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指称。从外在的(肥胖、玩手串、白色袜子配西裤)到内在的(喜欢回忆、早睡、养生),再到语言的(讲黄段子、谈人生经验),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有可能成为中年。
中年危机甚至已经与年龄无关,继80后之后,一些90后也开始哀叹进入中年危机了。其实,最大的90后也不过27岁,正处于尝试一切美好事物的年龄,既不中年,也没有任何危机可言。
这反映了一个趋势:人们已经喜欢把自己不喜欢的状态命名为“中年危机”。另外,尽管中年女性在职业和家庭面前,可能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危机感,但是,“中年危机”似乎是性别特质,专门指“中年男人”面临的局面。
那些戴手串的、越野车上贴着“国家地理”的或者喜欢给年轻人传授人生经验的,都很难算得上社会底层。
那些为基本生活发愁的中年男人,似乎连享受“危机”的资格也没有,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热门网络话题和他们无关。
因此,中年危机也可以看成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危机。和“中年危机”最亲近的词是“油腻”,这一点也说明,中年危机是一种“过剩”,是“多”,而不是“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积累的让人厌倦的气质的总和。它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
到明年,改革开放就将迎来40周年。严格意义上的“中年”,应该是40-50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出生于1968到1978年之间。即便是1968年出生的人,其大部分时光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度过的,受过较为正常的教育,享受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成果。
因此,我们可以说,真正的中年人,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的一代。40-50岁的人,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公司中高层、处级干部、大学副教授以上,别以为手机互联网上小编横行,语言风格幼稚化,就说明90后掌握着话语权,其实在每个90后身后,几乎都站着一个让他们讨厌而又不得不服从的中年人。
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掌握着社会的资源,也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那些调侃中年男人的网络文章,最初可能来自于90后们本能的反抗。去年,中年网友“五岳散人”因为吹嘘可以随便睡年轻女孩遭到大规模的讨伐,就是这样的反抗。
但是,到最后,“避免成为油腻中年”这样的句子的流行,却已经是中年男人的自我和相互调侃。
“中年危机”概念的泛化和意义的虚无化,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冯唐这样的中年男人的故意破坏。
最终,从话语上指责中年男人的风潮就这样被消解了,“油腻”“中年危机”和“中危”,成为中年人饭桌上的谈资,中年男人就是有這样的本事,把一切严肃的东西都变成谈资,变成段子,甚至是黄色段子。
不过,对“中年危机”这个话题的探讨,却也表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那些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中年男人,那些掌握着资源和话语权的人,在占有权力和财富的同时,却没有发展出一种让人心悦口服的“精神气质”来。
肥胖、富裕同时又滔滔不绝的他们,内心里还有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良好生活?
换句话说,中国的精英阶层,物质上“油腻”,而精神上却还处于贫困的状态。这大概就是“中年危机”真正的含义。
人们开始讨论,对中年男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更健康的生活。
跑步,从慢跑到马拉松(跑步的乏味,意味着孤独和受苦);沉默,而不是夸夸其谈;少谈或者不谈性,意识到年轻女孩眼中的渴望,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的身体,而是因为自己的权力;旅行,从背包游到自驾游……
这些不那么油腻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一点受苦和克制的味道。这只能算是善的萌芽,或者某种思考的起点。
在中国男人能找到更好的价值观之前,有关“中年危机”的调侃、指控和反省,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