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里有师生,师生是近距离交往的人。可是,他们之间到底有多大距离,这是一种什么距离?这种距离与新课程实践有什么关系?许多人说,管那些干什么?只把书教好就成。
可是,不管还真不行。老师的类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好多好多学生说:“我们喜不喜欢那门课程,首先就是从对老师的态度开始的,不,是从老师对我们的态度开始的。”我还真信。
学生说,老师有四种。
有一种老师,上课时眼望着天花板,口里天花乱坠,眼皮底下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从不关心。有学生告诉我:“某老师教了我两年,我在下面玩了两年,课后我同他打招呼,结果他不认识我,这样的老师,只认得天花板。我毕业了,我失败了。这才发现,这样的老师对我没有压力,不是好老师。”
有一种老师,讲课时从不下讲台,照本宣科,连篇累牍地板书,即使是维持纪律,也是甩出粉笔头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有学生调侃说:“那老师的手头真准,要打你的鼻子,决不打眼睛。他的笔记我抄得最多,不过,这门课,我最不感兴趣。”
有一种老师,时不时地在秧田式的课桌中穿过,伏下身躯,察看学生的读写,也会组织一些小型的讨论。许多学生说:“这样的老师与学生近。”学生喜欢,绝大部分学生的功课也好。
有一种老师,上课时从不要讲桌,看不到一点架子,积极与所有的学生合作、互动,笑眯眯的眼光,总在抚摸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即使下课了,也与学生混在一起。学生说:“这样的老师,我们最欢迎。”不过,许多老师却看不惯他,许多家长也不喜欢他。可是,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有创造性,而且成绩也好。
新课程撞见了每一种老师,每一种老师都在面对新课程。
第一种老师手足无措。因为他发现,学生不在天花板上,他也没有办法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实践里,他几乎每天都有被淘汰的危机。尤其是寄宿制学校里,部分教师专业出现边缘化时更是这样。
第二种老师舍不得他的讲台,不愿放弃以自我为核心,可是没有学生对他的粉笔头感兴趣,他的粉笔头吓走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走进课堂时,他们不知道怎样组织讨论,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发表意见,不知道离开了讲台,怎样与学生相处。走进社区,他没办法,走进社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没主意。
第三种老师不断地调整着课堂气氛,互动的效果越来越好,他由远而近,渐渐走进了新课程。这部分老师是教师中的多数,但是,在逐渐老化。
只有最后一种老师,始终关注着课堂上的人,即使对新的“三维”目标暂时还不完全理解,但是,强烈的人本意识,一定会使他弄懂了什么是情感、态度;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刻意关注教学过程。他也一定会由走近学生而走进新课程,乃至走进学生的心灵。这种老师成了新课程实践中的骨干,成了引领大家的旗手。
五六十平米的教室虽然不大,但切莫以为走进了教室就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学生就走进了新课程;更不要以为走近了学生也就走进了他们饥渴的内心。
然而,没有走“近”就不可能有走“进”。“近”孕育着“进”。近不仅是物距,也是心距;“进”不仅是物态,也是心态。新课程推进,不仅需要教师们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更要疏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不仅要看到教学中的春华秋实,更要透过教学看到一个个学生鲜活的生命。不然,即使拿着新教材,挂着新理念,也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却是新课程活的灵魂。
新课程实践,希望我们老师首先要走近学生,主动与学生交往,在与学生的高频交往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
可是,不管还真不行。老师的类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好多好多学生说:“我们喜不喜欢那门课程,首先就是从对老师的态度开始的,不,是从老师对我们的态度开始的。”我还真信。
学生说,老师有四种。
有一种老师,上课时眼望着天花板,口里天花乱坠,眼皮底下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从不关心。有学生告诉我:“某老师教了我两年,我在下面玩了两年,课后我同他打招呼,结果他不认识我,这样的老师,只认得天花板。我毕业了,我失败了。这才发现,这样的老师对我没有压力,不是好老师。”
有一种老师,讲课时从不下讲台,照本宣科,连篇累牍地板书,即使是维持纪律,也是甩出粉笔头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有学生调侃说:“那老师的手头真准,要打你的鼻子,决不打眼睛。他的笔记我抄得最多,不过,这门课,我最不感兴趣。”
有一种老师,时不时地在秧田式的课桌中穿过,伏下身躯,察看学生的读写,也会组织一些小型的讨论。许多学生说:“这样的老师与学生近。”学生喜欢,绝大部分学生的功课也好。
有一种老师,上课时从不要讲桌,看不到一点架子,积极与所有的学生合作、互动,笑眯眯的眼光,总在抚摸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即使下课了,也与学生混在一起。学生说:“这样的老师,我们最欢迎。”不过,许多老师却看不惯他,许多家长也不喜欢他。可是,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有创造性,而且成绩也好。
新课程撞见了每一种老师,每一种老师都在面对新课程。
第一种老师手足无措。因为他发现,学生不在天花板上,他也没有办法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实践里,他几乎每天都有被淘汰的危机。尤其是寄宿制学校里,部分教师专业出现边缘化时更是这样。
第二种老师舍不得他的讲台,不愿放弃以自我为核心,可是没有学生对他的粉笔头感兴趣,他的粉笔头吓走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走进课堂时,他们不知道怎样组织讨论,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发表意见,不知道离开了讲台,怎样与学生相处。走进社区,他没办法,走进社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没主意。
第三种老师不断地调整着课堂气氛,互动的效果越来越好,他由远而近,渐渐走进了新课程。这部分老师是教师中的多数,但是,在逐渐老化。
只有最后一种老师,始终关注着课堂上的人,即使对新的“三维”目标暂时还不完全理解,但是,强烈的人本意识,一定会使他弄懂了什么是情感、态度;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刻意关注教学过程。他也一定会由走近学生而走进新课程,乃至走进学生的心灵。这种老师成了新课程实践中的骨干,成了引领大家的旗手。
五六十平米的教室虽然不大,但切莫以为走进了教室就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学生就走进了新课程;更不要以为走近了学生也就走进了他们饥渴的内心。
然而,没有走“近”就不可能有走“进”。“近”孕育着“进”。近不仅是物距,也是心距;“进”不仅是物态,也是心态。新课程推进,不仅需要教师们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更要疏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不仅要看到教学中的春华秋实,更要透过教学看到一个个学生鲜活的生命。不然,即使拿着新教材,挂着新理念,也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却是新课程活的灵魂。
新课程实践,希望我们老师首先要走近学生,主动与学生交往,在与学生的高频交往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