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内涵分别进行概述,深入分析弘扬传统节日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传统节日观;根据调研结果和深入分析,思考弘扬传统节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节日 大学生 文化素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和大学生文化素养
(一)传统节日概述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头牙、寒食节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尾牙、祭灶、除夕等。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伦理道德和信仰价值观等四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基本知识丰富,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文学艺术修养;从情感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明辨是非;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弘扬传统节日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的传承功能从认知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很好地传承了餐饮美食、风俗礼仪、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餐饮美食方面如春节的饺子、年糕,端午节的粽子等。风俗礼仪方面如春节要祭祀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等。伦理道德方面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美德等。文学艺术方面如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的诗词歌赋,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等民间艺术等。大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或者通过亲身参与传统节日能很好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传统节日的交流功能从情感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具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节阖家团圆、举国欢庆、邻里乡亲互相拜年,其乐融融;清明远足踏青、拜祭祖先,既体现了孝道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原有的以亲属、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少,需要更多的通过传统节日来增加亲友相聚的机会。传统节日的情感交流功能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更加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
(三)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从伦理道德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要求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礼”的规章和“乐”的法则,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远足踏青、祭拜祖先之礼;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缅怀忠烈之礼等等。中华传统节日中所体现出的“仁义、忠孝、廉耻”等礼乐文化基本品格对指导我们现代生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导国人尤其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四)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传统节日逐步成为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结晶,成为凝聚中华儿女民族感情的强大纽带。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对于青年大学生“树魂立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传统节日观调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现状,2012年3月份,笔者在宁波的四所高校(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5份,有效回收率97%。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5.8%,女生占54.2%。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其中文科类占52.3%,理工科类占47.7%。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了情况。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24.2%的大学生能说出3—5个,50.5%的大学生能说出6—9个,其余25.3%的大学生能说出10个及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大学生中10.4%的能了解10个及以上,18.6%的能了解6—9个, 49.8%的能了解3—5个, 21.2%的了解1—2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途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65%)、亲身参与(54.4%)、媒体传播(39.8%)、学校教育(10.2%)和其他(13.7%)。这表明,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较高,但了解较浅,不够深入和全面。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常过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98.2%)、中秋节(87.6%)、元宵节(85.1%)、端午节(59.7%)、清明节(54.3%)和七夕节(25.6%)。其他节日如腊八节、中元节等则参与较少或从不参与。大学生在过传统节日时,参与比例较高的传统节日习俗依次为:春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七夕节与喜欢的人约会等,其他传统节日习俗则较少参与。这表明大学生能积极参与主要传统节日和坚持一部分传统节日习俗,但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传统节日和其他一些节日习俗参与相对较少。 (三)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态度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均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大学生们也普遍表示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不够浓厚(47.8%),节日形式不够活泼有趣(32.3%),节日内涵的宣传和挖掘还不够(31.8%)。在对待中西方节日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大学生表示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喜爱,但同学们也普遍表示过西方节日只是对过传统节日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弘扬传统节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构建弘扬传统节日的大环境
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指的是老百姓是过节的主体,政府是节日的引导者与宣传者。一方面政府不要在老百姓过节的方式上给予过多地干涉,以保持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传统节日的引导和宣传,着重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 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政府要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具体来讲,就要保护和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物质、精神和仪式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物质方面对年画、生肖产品、中国结等节庆用品,饺子、年糕、汤圆等节日美食的文化内涵进行大力宣传;仪式方面可精心开展如舞龙舞狮、灯会、文化庙会等;精神方面要注意提炼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如春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聚的主题等。
2. 拓展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加强节日文化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主张“要形成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娱乐是节日的灵魂”。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缺少轻松浪漫的娱乐氛围和大型欢庆活动。因此,政府要在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方面进行拓展,适当引入商业元素。在节日文化的表现手段上,可在节庆文化产品、节庆用语、节日食品等方面推陈出新,如近些年清明节兴起的网络祭奠、将七夕节包装为“中国情人节”等,都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此外,政府还应在公共场所举办多种欢庆游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体味到节庆的欢乐。
(二)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相结合,学校与家庭共同引导和谐的节日文化
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前面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情况总体较好,但在认知、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欠缺。
1. 高校要多开展节日实践活动,将节日教育与参与相结合
从调查得知,大学生节日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座、论坛等外,还要突出实践教育。如端午节的包粽子吃粽子活动,中秋节的赏月咏诗、文艺联欢活动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 家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加强亲情交流
相对于社会和学校而言,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具备更好的亲情优势,具有言传身教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家长自身要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坚持传统节日习俗,从而使子女耳濡目染。此外,家长还要注意避免传统节日情感交流的庸俗化。如,“压岁钱”是极为普遍的岁时节令习俗,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但现实社会生活中则异化为了一种攀比之风。家长应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节日文化环境。
(三)大学生要理性对待中西文化,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避免崇洋媚外,又要有开放和兼容的气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首先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认同本国本民族的节日文化。其次意味着要承担“文化责任”,即要将节日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作为自身文化归属的一种象征。最后意味着“自我创建”,即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为弘扬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和仪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相结合进行改良创新;将西方节日中欢乐有趣、注重交往交流等好的方面吸收借鉴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去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刍议[J].教育评论,2009(6).
[2]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J].理论界,2007(9).
[3]方敏.浅论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5]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
[6]王文章,李荣启.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艺术百家,2012(3).
[7]费教通.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华夏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传统节日 大学生 文化素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和大学生文化素养
(一)传统节日概述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头牙、寒食节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尾牙、祭灶、除夕等。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伦理道德和信仰价值观等四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基本知识丰富,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文学艺术修养;从情感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明辨是非;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弘扬传统节日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的传承功能从认知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很好地传承了餐饮美食、风俗礼仪、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餐饮美食方面如春节的饺子、年糕,端午节的粽子等。风俗礼仪方面如春节要祭祀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等。伦理道德方面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美德等。文学艺术方面如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的诗词歌赋,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等民间艺术等。大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或者通过亲身参与传统节日能很好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传统节日的交流功能从情感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具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节阖家团圆、举国欢庆、邻里乡亲互相拜年,其乐融融;清明远足踏青、拜祭祖先,既体现了孝道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原有的以亲属、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少,需要更多的通过传统节日来增加亲友相聚的机会。传统节日的情感交流功能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更加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
(三)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从伦理道德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要求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礼”的规章和“乐”的法则,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远足踏青、祭拜祖先之礼;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缅怀忠烈之礼等等。中华传统节日中所体现出的“仁义、忠孝、廉耻”等礼乐文化基本品格对指导我们现代生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导国人尤其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四)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传统节日逐步成为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结晶,成为凝聚中华儿女民族感情的强大纽带。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对于青年大学生“树魂立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传统节日观调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现状,2012年3月份,笔者在宁波的四所高校(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5份,有效回收率97%。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5.8%,女生占54.2%。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其中文科类占52.3%,理工科类占47.7%。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了情况。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24.2%的大学生能说出3—5个,50.5%的大学生能说出6—9个,其余25.3%的大学生能说出10个及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大学生中10.4%的能了解10个及以上,18.6%的能了解6—9个, 49.8%的能了解3—5个, 21.2%的了解1—2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途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65%)、亲身参与(54.4%)、媒体传播(39.8%)、学校教育(10.2%)和其他(13.7%)。这表明,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较高,但了解较浅,不够深入和全面。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常过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98.2%)、中秋节(87.6%)、元宵节(85.1%)、端午节(59.7%)、清明节(54.3%)和七夕节(25.6%)。其他节日如腊八节、中元节等则参与较少或从不参与。大学生在过传统节日时,参与比例较高的传统节日习俗依次为:春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七夕节与喜欢的人约会等,其他传统节日习俗则较少参与。这表明大学生能积极参与主要传统节日和坚持一部分传统节日习俗,但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传统节日和其他一些节日习俗参与相对较少。 (三)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态度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均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大学生们也普遍表示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不够浓厚(47.8%),节日形式不够活泼有趣(32.3%),节日内涵的宣传和挖掘还不够(31.8%)。在对待中西方节日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大学生表示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喜爱,但同学们也普遍表示过西方节日只是对过传统节日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弘扬传统节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构建弘扬传统节日的大环境
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指的是老百姓是过节的主体,政府是节日的引导者与宣传者。一方面政府不要在老百姓过节的方式上给予过多地干涉,以保持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传统节日的引导和宣传,着重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 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政府要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具体来讲,就要保护和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物质、精神和仪式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物质方面对年画、生肖产品、中国结等节庆用品,饺子、年糕、汤圆等节日美食的文化内涵进行大力宣传;仪式方面可精心开展如舞龙舞狮、灯会、文化庙会等;精神方面要注意提炼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如春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聚的主题等。
2. 拓展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加强节日文化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主张“要形成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娱乐是节日的灵魂”。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缺少轻松浪漫的娱乐氛围和大型欢庆活动。因此,政府要在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方面进行拓展,适当引入商业元素。在节日文化的表现手段上,可在节庆文化产品、节庆用语、节日食品等方面推陈出新,如近些年清明节兴起的网络祭奠、将七夕节包装为“中国情人节”等,都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此外,政府还应在公共场所举办多种欢庆游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体味到节庆的欢乐。
(二)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相结合,学校与家庭共同引导和谐的节日文化
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前面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情况总体较好,但在认知、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欠缺。
1. 高校要多开展节日实践活动,将节日教育与参与相结合
从调查得知,大学生节日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座、论坛等外,还要突出实践教育。如端午节的包粽子吃粽子活动,中秋节的赏月咏诗、文艺联欢活动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 家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加强亲情交流
相对于社会和学校而言,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具备更好的亲情优势,具有言传身教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家长自身要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坚持传统节日习俗,从而使子女耳濡目染。此外,家长还要注意避免传统节日情感交流的庸俗化。如,“压岁钱”是极为普遍的岁时节令习俗,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但现实社会生活中则异化为了一种攀比之风。家长应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节日文化环境。
(三)大学生要理性对待中西文化,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避免崇洋媚外,又要有开放和兼容的气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首先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认同本国本民族的节日文化。其次意味着要承担“文化责任”,即要将节日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作为自身文化归属的一种象征。最后意味着“自我创建”,即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为弘扬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和仪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相结合进行改良创新;将西方节日中欢乐有趣、注重交往交流等好的方面吸收借鉴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去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刍议[J].教育评论,2009(6).
[2]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J].理论界,2007(9).
[3]方敏.浅论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5]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
[6]王文章,李荣启.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艺术百家,2012(3).
[7]费教通.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华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