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人文素养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十分重要。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典阅读体验和文化实践,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讨论法;经典阅读;实践教学
21世纪以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与挑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加强人文教育,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教学以灌输式和讲解式为主。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忽视了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 运用讨论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时数有限,一般为36学时左右。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和学生商讨,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志趣,确定授课内容。在第一次授课时,教师就这些专题内容进行概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传统文化的探讨难免有畏难心理,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教师的问题就要难易得当,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也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三到四人的学习讨论小组。小组成员一起收集资料。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此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之间互问互答,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程教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和直观形象等特点,教師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的演示,让中国文化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提高了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比如讲解中国思想文化,可以观看《百家讲坛》名家讲授来领悟大家思想之美;讲授器物文化是可以要求学生课外观看《探索发现》栏目,增加感性直观的认知;讲授茶文化可以推荐观看浙江大学公开课视频《茶文化与茶健康》,增加茶文化知识;讲授古代建筑文化,可以推荐大型纪录片《故宫》。近年来,随着成语、汉字的诗歌、谜语、电视节目内容的出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多档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轮番登场,通过大众传媒使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组织学生观看这类节目,及时复习,及时传授相关知识,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三、 重视国学经典阅读,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使学生全面、深刻领会中国文化精神实质。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脑网络阅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譬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左传》《道德经》《史记》等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之作。阅读国学经典时要坚持先易后难。一开始可以读和学过的文言文难度相近的《论语》《孟子》《三字经》,再读《诗经》《左传》《道德经》等,最后再来读《周易》。学生从古代文学、古代哲学、古代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代表作品的影响中,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同时,思考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加强传统文化实践,弘扬中国文化传统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当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家乡古迹,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的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就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形式参观缙云仙都黄帝祠宇,探寻黄帝文化;走进青田石门洞景区,了解刘基文化的内涵;组织学生观看昆曲《牡丹亭》和话剧《牡丹亭》,领略汤显祖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其次,还可以在校园中开设传统文化专题活动,举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辩论、演讲等竞赛,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实践,要求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访问群众、考察古迹,收集第一手资料。积极探索“田野”考察方法,对能够反映地方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调查、访问、观察、探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正能量,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闵海霖,疏仁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6,(17):90.
[2]高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86.
作者简介:
吴军兰,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讨论法;经典阅读;实践教学
21世纪以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与挑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加强人文教育,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教学以灌输式和讲解式为主。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忽视了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 运用讨论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时数有限,一般为36学时左右。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和学生商讨,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志趣,确定授课内容。在第一次授课时,教师就这些专题内容进行概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传统文化的探讨难免有畏难心理,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教师的问题就要难易得当,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也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三到四人的学习讨论小组。小组成员一起收集资料。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此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之间互问互答,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程教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和直观形象等特点,教師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的演示,让中国文化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提高了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比如讲解中国思想文化,可以观看《百家讲坛》名家讲授来领悟大家思想之美;讲授器物文化是可以要求学生课外观看《探索发现》栏目,增加感性直观的认知;讲授茶文化可以推荐观看浙江大学公开课视频《茶文化与茶健康》,增加茶文化知识;讲授古代建筑文化,可以推荐大型纪录片《故宫》。近年来,随着成语、汉字的诗歌、谜语、电视节目内容的出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多档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轮番登场,通过大众传媒使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组织学生观看这类节目,及时复习,及时传授相关知识,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三、 重视国学经典阅读,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使学生全面、深刻领会中国文化精神实质。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脑网络阅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譬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左传》《道德经》《史记》等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之作。阅读国学经典时要坚持先易后难。一开始可以读和学过的文言文难度相近的《论语》《孟子》《三字经》,再读《诗经》《左传》《道德经》等,最后再来读《周易》。学生从古代文学、古代哲学、古代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代表作品的影响中,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同时,思考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加强传统文化实践,弘扬中国文化传统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当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家乡古迹,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的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就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形式参观缙云仙都黄帝祠宇,探寻黄帝文化;走进青田石门洞景区,了解刘基文化的内涵;组织学生观看昆曲《牡丹亭》和话剧《牡丹亭》,领略汤显祖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其次,还可以在校园中开设传统文化专题活动,举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辩论、演讲等竞赛,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实践,要求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访问群众、考察古迹,收集第一手资料。积极探索“田野”考察方法,对能够反映地方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调查、访问、观察、探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正能量,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闵海霖,疏仁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6,(17):90.
[2]高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86.
作者简介:
吴军兰,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