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文言文又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领悟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是相生相融的,从而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爱上文言文學习。
一、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涵义与韵味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体会其涵义与韵味。以诵来提高阅读刺激性,以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如下。
1.分配时间进行多样化诵读。时间上,可分为早、中、晚读;时间长短上,可分为短期读、中期读、长期读;对象上,可分为女生读、男生读、男女混读;形式上,可为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让学生自选诵读方式。例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或让学生独自朗读,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此外,还可指导学生课后将该故事改编为剧本,分组表演。
2. 明确诵读重点,拟定诵读计划。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学生是难以完全消化所学内容的。教师可在学期开始时明确重点,拟定计划,引导学生定好诵读的时间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既熟悉文章,又做好课堂预习,学会自主学习。
3. 课前朗读。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课文真意,体会其韵味之所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控制好教学时间,为学生留出更多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基础,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有很高的文学与思想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的形成。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对课文理解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品读文章中的精美语句。
1.教师可通过讲解文章的重点语句、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等来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发掘出文章的思想内涵,然后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对文言文的敏感性。
2.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如影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那绚丽、奇异的桃花林,女织男耕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图片。这样通过直观而生动的展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对课文的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
3.揣摩与品味课文的语言与修辞。许多文言文音律和谐、语言流畅,活用多种修辞,艺术性很高。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多加品味、揣摩,领悟文章的整体美,感受文中之情,体会文字之雅。
三、指导学生灵活翻译课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就不停地记录,课堂的参与性不高。为了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教师可将文言文的翻译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加以训练。
1.尝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己尝试着进行课文翻译,不需全解,译出课文的大概意思则可。
2.交流阶段。教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对学习成果进行相互交流,形成对课文翻译的共识。
3.质疑阶段。在学生存在争议,对内容把握不准时,教师适时进行指正与点拨,并对重点知识加以强化与巩固。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同时教会学生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如增加、删减、调整、替换、保留等。例如《两小儿辩日》一文,①通假字:“为”通“谓”,说;“知”通“智”,智慧;②古今异义:a.去,古义:距离;今义:往;b.汤,古义:热;今义,事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③特殊句式:a.判断句:而日中时近也。b.省略句:而日中时(去)远也。
4. 展示阶段。教师可鼓励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尽量保证准确无误。通过这样的分阶段训练,不但将教学落于实处,还激发了学生课堂的自主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翻译方法,学会灵活运用。
四、加强课外延伸,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在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之外,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延伸、补充与巩固。通过课外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向课外延伸、拓展,从而帮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古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诗体知识,并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题材的文章。
2. 向课外文言文延伸,其难度与教材相当,由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知识方面展开迁移。如和主题相近或相反的、和课文内容有关的等,均可视为迁移训练的资源。
3. 联系生活,加以拓展。在课外延伸拓展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言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用现代的观念、方法对古代的文化思想进行解读,将新生命注入传统文化中。同时,用古代文化思想对现代社会进行观照,领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一、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涵义与韵味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体会其涵义与韵味。以诵来提高阅读刺激性,以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如下。
1.分配时间进行多样化诵读。时间上,可分为早、中、晚读;时间长短上,可分为短期读、中期读、长期读;对象上,可分为女生读、男生读、男女混读;形式上,可为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让学生自选诵读方式。例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或让学生独自朗读,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此外,还可指导学生课后将该故事改编为剧本,分组表演。
2. 明确诵读重点,拟定诵读计划。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学生是难以完全消化所学内容的。教师可在学期开始时明确重点,拟定计划,引导学生定好诵读的时间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既熟悉文章,又做好课堂预习,学会自主学习。
3. 课前朗读。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课文真意,体会其韵味之所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控制好教学时间,为学生留出更多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基础,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有很高的文学与思想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的形成。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对课文理解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品读文章中的精美语句。
1.教师可通过讲解文章的重点语句、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等来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发掘出文章的思想内涵,然后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对文言文的敏感性。
2.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如影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那绚丽、奇异的桃花林,女织男耕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图片。这样通过直观而生动的展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对课文的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
3.揣摩与品味课文的语言与修辞。许多文言文音律和谐、语言流畅,活用多种修辞,艺术性很高。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多加品味、揣摩,领悟文章的整体美,感受文中之情,体会文字之雅。
三、指导学生灵活翻译课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就不停地记录,课堂的参与性不高。为了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教师可将文言文的翻译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加以训练。
1.尝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己尝试着进行课文翻译,不需全解,译出课文的大概意思则可。
2.交流阶段。教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对学习成果进行相互交流,形成对课文翻译的共识。
3.质疑阶段。在学生存在争议,对内容把握不准时,教师适时进行指正与点拨,并对重点知识加以强化与巩固。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同时教会学生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如增加、删减、调整、替换、保留等。例如《两小儿辩日》一文,①通假字:“为”通“谓”,说;“知”通“智”,智慧;②古今异义:a.去,古义:距离;今义:往;b.汤,古义:热;今义,事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③特殊句式:a.判断句:而日中时近也。b.省略句:而日中时(去)远也。
4. 展示阶段。教师可鼓励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尽量保证准确无误。通过这样的分阶段训练,不但将教学落于实处,还激发了学生课堂的自主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翻译方法,学会灵活运用。
四、加强课外延伸,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在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之外,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延伸、补充与巩固。通过课外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向课外延伸、拓展,从而帮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古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诗体知识,并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题材的文章。
2. 向课外文言文延伸,其难度与教材相当,由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知识方面展开迁移。如和主题相近或相反的、和课文内容有关的等,均可视为迁移训练的资源。
3. 联系生活,加以拓展。在课外延伸拓展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言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用现代的观念、方法对古代的文化思想进行解读,将新生命注入传统文化中。同时,用古代文化思想对现代社会进行观照,领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