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重视朗读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展开丰富的想像,陶冶学生的情操,体会语言的功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怎样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首先,展开想像,激发情感美
情感,是一种审美动力。丰富情感的凭借是联想与想像,而联想与想像是朗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它可以将静态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景,从而超越现实的时空,使朗读进入物我交融的境界。
如,苏教版十二册《黄果树瀑布》。为了激起学生的想像,凭借多媒体教学,再现了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瀑布奇观。结合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一次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绮丽风光。伴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想像之中,一种迷恋之情、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使文中无声的语言变得情影相生,又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其次,理解主旨,感受意蕴美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才能读出意蕴,才能传出情趣,畅发感想。朗读中最重要的,便是让学生切实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主旨,开掘深邃的意蕴,准确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出人生的道理,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如,苏教版十二册《大江保卫战》。本文描述的是1998年夏天,在洪水肆虐的紧急关头,部队官兵奋不顾身保卫大堤的动人故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更增添了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崇敬之情。因此,朗读每段话,都会产生如见其状的感受,都充满着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之情。例: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同学们读着这段话,既为堤岸的险情而震撼,又为人民子弟兵的雄风所鼓舞。从而,在朗读中,知、情、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见,在透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的传递,学生在感受情意美的同时,也在感受一种深邃的意蕴美。
第三, 感悟语言,发现意境美
朗读的定义决定其心理活动的归宿势必落在对有声语言的把握上,这个落点启示我们在朗读中要与语言感悟结合在一起。语言是情绪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可以从文字语言的特征入手,循着朗读美的轨迹,发现色彩斑斓的意境美。
如,苏教版十二册《海伦.凯勒》中写家庭教师沙利文开始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内容: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啊!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这段话的字面义非常普通,但给人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一种非凡的感受。因为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萌发了不可遏制的学习动力。我们既为沙利文老师的倾情辅导肃然起敬,也为海伦对生命的热爱感到惊喜。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要求学生在家里让妈妈蒙住眼睛,亲自体验清凉的水在手上流过的感觉,体会“猛然醒悟”“前所未有的喜悦”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体会“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的含义:世界是美好的。学习能改变命运。生命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熠熠生辉。由于强化生活体验,感悟语言的深意,在朗读中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朗读的境界才臻于完美。
第四, 把握技巧,欣赏音韵美
要使朗读在艺术美的境界上臻于娴熟,还必须常常关注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顿觉豪情满怀,气势澎湃。除了因为作品立意深远外,还因为语言整散结合,长短有致,结构清晰,多层对偶。
如,苏教版十二册练习中的一段话: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段话开头对仗工整,音韵圆润,读起来节奏清晰,音量饱和,与下句中的“惊心动魄”前后呼应。朗读时,要引导学生画节奏、点重音,并且适当作一些语言分析。这样,学生才能正确把握朗读技巧,欣赏语言的音韵美。
由上所述,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到具体画面,再到朗读技巧的过程,也就是从语言符号到形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由语感获得美感的过程,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 王波
首先,展开想像,激发情感美
情感,是一种审美动力。丰富情感的凭借是联想与想像,而联想与想像是朗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它可以将静态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景,从而超越现实的时空,使朗读进入物我交融的境界。
如,苏教版十二册《黄果树瀑布》。为了激起学生的想像,凭借多媒体教学,再现了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瀑布奇观。结合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一次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绮丽风光。伴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想像之中,一种迷恋之情、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使文中无声的语言变得情影相生,又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其次,理解主旨,感受意蕴美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才能读出意蕴,才能传出情趣,畅发感想。朗读中最重要的,便是让学生切实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主旨,开掘深邃的意蕴,准确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出人生的道理,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如,苏教版十二册《大江保卫战》。本文描述的是1998年夏天,在洪水肆虐的紧急关头,部队官兵奋不顾身保卫大堤的动人故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更增添了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崇敬之情。因此,朗读每段话,都会产生如见其状的感受,都充满着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之情。例: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同学们读着这段话,既为堤岸的险情而震撼,又为人民子弟兵的雄风所鼓舞。从而,在朗读中,知、情、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见,在透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的传递,学生在感受情意美的同时,也在感受一种深邃的意蕴美。
第三, 感悟语言,发现意境美
朗读的定义决定其心理活动的归宿势必落在对有声语言的把握上,这个落点启示我们在朗读中要与语言感悟结合在一起。语言是情绪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可以从文字语言的特征入手,循着朗读美的轨迹,发现色彩斑斓的意境美。
如,苏教版十二册《海伦.凯勒》中写家庭教师沙利文开始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内容: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啊!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这段话的字面义非常普通,但给人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一种非凡的感受。因为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萌发了不可遏制的学习动力。我们既为沙利文老师的倾情辅导肃然起敬,也为海伦对生命的热爱感到惊喜。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要求学生在家里让妈妈蒙住眼睛,亲自体验清凉的水在手上流过的感觉,体会“猛然醒悟”“前所未有的喜悦”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体会“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的含义:世界是美好的。学习能改变命运。生命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熠熠生辉。由于强化生活体验,感悟语言的深意,在朗读中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朗读的境界才臻于完美。
第四, 把握技巧,欣赏音韵美
要使朗读在艺术美的境界上臻于娴熟,还必须常常关注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顿觉豪情满怀,气势澎湃。除了因为作品立意深远外,还因为语言整散结合,长短有致,结构清晰,多层对偶。
如,苏教版十二册练习中的一段话: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段话开头对仗工整,音韵圆润,读起来节奏清晰,音量饱和,与下句中的“惊心动魄”前后呼应。朗读时,要引导学生画节奏、点重音,并且适当作一些语言分析。这样,学生才能正确把握朗读技巧,欣赏语言的音韵美。
由上所述,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到具体画面,再到朗读技巧的过程,也就是从语言符号到形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由语感获得美感的过程,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