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否定话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n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历史真相,下断语时,对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如说某人某年某月出生,某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只要提出可信的证据,就可以做出判断。
  但做出否定的判断就不容易了,也可说极其困难,尤不可因为自己没有见到正面的史料,就否定某件事的存在。因为过去发生的事,只有少數被记录下来;有记录的,又未必传世,进而一直传到现在;而现在保存的记录,自己也未必都已看到。所以,个人所知道的、所掌握的史料都极有限,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到可以肯定那件事的史料,就否定有那件事。
  (洛奇狮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治史三书》一书)
其他文献
第一次注意到东京的桥,是因为东野圭吾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祈祷落幕时》。故事里那一对父女因为二十多年前的命案,始终无法光明正大地相见。他们保持联系的方式,成为侦破案件的关键。而父亲的年历上则工工整整地写着东京各处的桥:“一月,柳桥;二月,浅草桥;三月,左卫门桥;四月,常盘桥;五月,一石桥;六月,西河岸桥;七月,日本桥;八月,江户桥;九月,铠桥;十月,茅场桥;十一月,凑桥;十二月,丰海桥。”一开始
期刊
那年天下不太平,所以当少年的爹娘劝他读书的时候,少年总是翻个白眼,举着拳头说:“现在这世道啊,得一刀一剑杀出路来,靠读书,不行。”  少年从小就叛逆、调皮,不读书也就算了,还不参加贵族们的聚会,天天散漫不羁,穿一身落拓的青衣,就去行侠仗义。  当然,行侠仗义也是需要钱的,这世上有许多困难,最难的就是没钱。  少年的目标是成为当世大侠,哪在乎这点钱,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半点儿书都没读,硬是闯出偌大的
期刊
即便在有航線的空域,即便有仪器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一种孤独的工作。而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无理性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你
期刊
可怜的柳树发现,为利于葡萄和附近树木的生长,人们总是修剪损伤它,令它无法享受幼嫩枝条自由生长的快乐,无法长至自己所盼望的高度——直指天空。于是它集中精神,敞开想象的大门,沉思良久,想从植物界寻求一个无须柳枝缠绑的盟友。丰富的想象驰骋了一段时间后,它猛然想到葫芦。柳树极其欢喜地摇摆起所有的枝条,认为自己找到了称心的同伴,因为葫芦善于自行攀附,无须人缠绑。打定主意后,柳树伸直枝条,指向天空,等待友好的
期刊
我目睹过无数人受苦受难,自己也没少受苦难。当我还在学医的時候,我在圣托马斯医院的病房里见过病痛对各类病人的影响。大战中,我也有过相同的经历,而且我还见过心灵上的折磨对人的影响。我从没见过痛苦能加强人的品性修养。“痛苦能使人完美、使人高尚”,这纯属杜撰。  痛苦对人的第一个影响是使他变得狭隘。他们变得以自己为中心,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周围环境,在他们眼中都变得无比重要,在外人眼里这不可理解。他们变得暴
期刊
书海泛舟  2019年8月21日,《读者》迎来一位特别的读者,成就了一次难忘的际会。又到榴实照眼之时,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读者出版集团,已近一载。  总书记在读者杂志社讲:“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一年来,“读者人”践行总书记的嘱托,笃定地为大众挽留心香,点亮心灯,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推进全民阅读。  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如果说有什
期刊
做创造性工作的人,最头疼的就是,盯着电脑屏幕,没有灵感,抠着手指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作家贾行家说,他的办法是,得想明白明天第一行字该写什么,才能停下今天的工作。这样就能确保明天一开始就能迅速投入工作。  一开始就进入投入的状态,想法也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作家海明威也是一样。  海明威把一个句子写到一半就停下来,明天再开始的时候,面对一个残缺的句子,马上就有补全它的冲动,继续写下
期刊
一位阔太太抱住一个流浪汉。事发突然,绝非预先安排。他走到她面前,问她要点儿钱买咖啡。她住的社区没有流浪者,所以他找上她完全是偶然。他也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常见的流浪汉。虽然只擁有一辆超市购物车,而且露宿街头,但他外表整洁,还刮了胡子。阔太太的钱包里一枚硬币都没有,只有一百美元纸币。如果能找到一张十美元甚至二十美元的纸币,她会毫不犹豫地递给他,但一百美元对她来说似乎多了,也许他接受起来也会有点儿窘迫。 
期刊
我的內在生命于是更响亮地重新吼起来,  宛如登上更辽阔的河岸。  万物于我愈益亲近,  图像愈益鲜明。  我感到自己更加属意未名境界。  我凭感官鸟攀,  从橡树飞上多风的云间,  我觉得如足踏鱼背  没入池波倒映的青天。  (林 一摘自译林出版社《里尔克抒情诗选》一书)〔美〕米尔顿·艾弗里 水彩
期刊
1  我永远记得6岁那年的除夕。  1988年岁末,我独自在母親的宿舍等她归来。室外天寒地冻,宿舍内因悄声燃烧的蜂窝煤而温暖了许多。  我饿了,开始不停往那口冒着蒸汽的铝锅望去,随着蒸汽一同弥漫的,是满屋的粉蒸肉香味。  我到底还是抵不住肉香的诱惑,揭开锅盖,夹了一片粉蒸肉放进嘴里,心里想着“再吃一片就好”,嘴上却不停,连吃了半碗。  我吃得正酣,母亲带着一身冷气回来了。她推门而入时,我嘴里正含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