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闹:乱花渐欲迷人眼
  
  本人曾看到几节热闹的语文教学:
  1、《秦始皇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2.有位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
  3.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①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②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③联系生活实际,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④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⑤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让学生表演多了,讨论多了,多元解读多了……追求多学科综合,热衷于开放探究,贪多求全。语文课程改革“似雾,似风,似雨。”用于永正的一句话讲,是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
  
  反思:宁静方才能致远
  
  课堂中应该有默想,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好的课堂不应该只有“热闹”,还应有“沉默”,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宁静的空间,需要宁静的美丽,那么怎样给课堂一个宁静的空间呢?
  首先,设计留空。本人看到过两份《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的教案。
  第一份教案第二课时(选取了一部分)
  3.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再来看第二个教案。
  第二份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读写结合。
  教学要求: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凝练、准确,以及场面描写的真实与感人,并在动心动情的基础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读延伸到写。
  教学过程: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进一步体会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2.再读课文,体验情感,并联系课外资料写自己的读后感。
  综上分析;第一个教案阅读4—8自然段,共问了8个问题,设计这些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能更深地体会红军的精神,但是问的如此支离破碎恰恰影响了学生的的情感体验,变得枯燥乏味了。第二个教案通过读课文,写读后感来体验红军情感给学生留下了空间,显然更为高明和有效。
  启示:为什么在教学设计上第一份教案如此的热热闹闹,没有空白和宁静的空间了。第二份设计简洁明了而有效。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的。于漪说:观念的改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改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的清楚,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
  其次,默读“无语”。近几年来,提倡“琅琅书声”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以为,在提倡“琅琅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没有潜心的默读,能边读边想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轻视默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极大的失误。
  默读是需要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一给时间,二给问题。说起来很简单,落实下来却很不容易。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一堂语文课,应该形成有静有动、动静搭配这样一个组合过程。先静──默默读思,再动──或书声琅琅,或议论纷纷。一堂课的静与动,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不可顾此失彼。
  默读要提供问题情境,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如教《军礼》,我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你对课文中的老红军和卫兵的看法,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写的如何。教《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有的从头至尾提了十几个问题让学生默读,收效甚微。于永正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小红军是怎样一个人?”整堂课,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读、思、议,收益颇丰。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在默读中自悟自得。
  第三,感悟“无言”。《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想:“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真见了这景的,再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然找不出这两个字来。合上书一想就是品味,就是推敲,就是感悟。
  《开国大典》中“使全场30万人一起欢呼起来”,“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为什么一个用“欢呼”,一个用“欢跃”,本人引导学生体会后,有学生就说由于用的环境不同,对象不同。一个在当时的热闹的现场,一个是作用在人的内心的活动,用词准确。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不引导学生体会品味“才”字。怎能让学生感受到英雄超人的意志,英雄的的鼓舞力量,又怎能感受到作者眼看英雄牺牲的巨大悲痛了。
  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不确定区域也要引导学生潜心涵泳。觑得作品似是而非模糊处,计白当黑空白处,以一当十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标点,看似简单,看似无语,其实也是最具语文味的,也是意蕴深远的。
  《威尼斯的小艇》中有这样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通常的情况下,“轻快,灵活”之间会用顿号断开,或者干脆不用标点。这里为什么要断开?为什么要用逗号?如果不用标点或是用顿号断开,诵读起来的味道就会显得仓促、呆板,与威尼斯小艇的轻快、灵活相去甚远。用上逗号,读起来的节奏是跳跃而明快的,读起来的韵味是轻盈而活泼的,语言的意味和小艇的特点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体味,就能感悟到语言的这种情味和节奏。
  《包身工》中的一句话:“粥菜?是不可能的。”“?”号表示吃惊。如果换成“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就失去了神韵。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原来如此!……后边加上一个惊叹号,省略号,包含了作者无限悲凉和愤慨。
  感悟不是以往的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感悟语言主要在于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不是对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透彻了解,不是从文章中抽出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语言知识概念的东西。感悟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语。
  第四,等待“无声”
  1.等一等交流
  有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曹操拥有80万大军,为什么会输给只有3万兵力的东吴?很快有三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是马上交流,还是再等一下呢?这位教师选择了后者。同学们纷纷研读课文,深入思考,寻找答案。过了近十五分钟的自主思考,这位老师才开展小组和全班交流。实践表明,这位教师的选择是正确的,学生纷纷回答。这里面有黄盖的原因——周密考虑,巧妙安排;有曹操自己的原因——骄傲自大,轻信大意;有东南风的原因——借风行船,借风烧船。“厚积”才能“薄发”。正因为有了这个十五分钟的自主思考,同学们才把感悟到的原因说得有凭有据、有条有理。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为倾吐做了充分准备,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等一等评价
  有位老师教《草船借箭》中有这么一句话,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要求学生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并说说周瑜是个怎样的人。有一学生说:“我觉得周瑜很有礼貌!……”这个回答让老师大吃一惊,显然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该怎么办?是马上进行评价他的想法不正确吗?是立刻告诉他不对吗?这位老师说:“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过了一会儿,有好几位同学站起来表示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并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并不是有礼貌,而是周瑜落井下石;有的说,从表面看周瑜是很有风度,让诸葛亮不要推却,实际上是不能推却;有的说,这明明是周瑜在要挟诸葛亮,借此事加害于他……正是这位教师的等待评价,才有了学生们多维深入的思考。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一堂语文课,应该形成有静有动、动静搭配这样一个组合过程。静是一种体会,更是一种境界。苏轼说:“夫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合,心以静充,志与静宁,虚以静明。”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去领略、思考和感悟。课堂只有多一些宁静的空间,才会有无声胜有声的精彩,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 王波
其他文献
梯次式管理评价的建构与实施,主要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开展的。梯次式管理评价最初是县教育局站在县域层面对全县中小学校探索推行的一种宏观管理评价。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梯次式管理评价思想逐步走进了学校中观层面和教学微观层面。其中,梯次式管理评价在县域宏观层面的系统建构,是梯次式管理评价得以成功推行的关键,为学校中观层面和教学微观层面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最近组类,为每一
期刊
“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最核心的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贫困地区可用,发达地区也可用。  “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不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思想。在它的指引下,每个人的智慧被激活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追求卓越已然成为蓝田教育人的时尚。  评5个三好学生,满足了5个学生和家庭的愿望;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则满足了所有学生及其家庭的愿望。  一个班50个娃,如果在“
期刊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目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一是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合理;二是合作学习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三是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弱势学生。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小组合作学习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研室作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管理职能部门应走在课改的最前列,积极发挥教研室的引领、指导和管理职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白水县教研室成立了县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县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由教研室副主任担任,成员有教研室课题组、高中组、初中组、小教组组长。校本教研办公室设在课题组,其职责是统一领导、组织、规划
期刊
2002年,蓝田县教育局长田征同志就如何进行教育管理,如何使穷县办出大教育、跳出县境域求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刊特意编发了他本人撰写的文章:《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发展》。转眼四年过去了,田征把这一理论和操作体系完善为“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最核心的思想是唯物唯人、认同差异,最近组类、按类定标;立体比较、动态要求,层次推进、激励超越,关注个性、共性发展。它以评促管,
期刊
一、教学案例回顾    在我刚开始参加工作时,班上一个男生一直趴在桌上。第一次,我以不提到姓名的方式提醒他“要注意纪律啊,课堂上不要睡觉!”。没有反应我就喊了他的名字并大声告诉他不要睡觉,该名同学还是没有改正态度。第三次,我就很生气地走到他的桌前并将手中的书用力地拍在桌上...  学生们都吓了一跳,全都将注意力转向了我和该名同学那里。我接着对那名同学说,“站起来,重复一下我刚才最后说的那句话。”该
期刊
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片段一:阅读准备。在帮助学生熟悉本文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课文?学生
期刊
第一次上讲台讲课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无所适从。那是一节关于虚拟语气用法的语法课。我按照指导老师的建议做了充分的准备,自己费尽心机准备了很多例句,课前还把虚拟语气的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当时的我深信凭借我扎实的英语基础学生一定能喜欢听我的课,也一定会从我的授课中学到东西。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上讲台,简单地自我介绍后开始讲课。我把条件从句中的虚拟语气的规则以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期刊
在个性化阅读中,怎样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课程目标、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呢?    一、个性化阅读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    一位教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抓住“一抹”这个词,以“渔人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为研读专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  学生1:渔人轻轻一抹,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学生2:渔
期刊
《发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在激疑启思、自主探索新知后,针对“试一试”、“练一练”的反馈知识部分,我设计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练习方式,收到的效果各异。  设计一:为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横生,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我把这几道练习串联在一起,设计成“闯关游戏”,并赋予冠冕堂皇的游戏名称——“魔术大本营”、“智力冲浪”、“胜利冲锋”。在第一关“魔术大本营”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