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r——以开放教育“金融学”为例

来源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性决策,也是推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指导性纲领.随着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基于总量调控的教育需求管理已不能“包打天下”,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国家开放大学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已经开始实施教学改革,但离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以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金融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来剖析该课程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五优化一强化”改革措施,通过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为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助力加速.
其他文献
近两年中国传统广电逐步加大布局短视频领域,形成广电融合的MCN化趋势.广电拥有的传统优势契合了MCN机构内容生产与运作的特点,是媒体融合纵深化的内在要求.然而,在融合中,广电传媒在内容生产逻辑、运营思维、管理机制、盈利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困境.未来需要在头部IP孵化、垂直账号开发、跨界合作与产业链开发等方面进行突破.
青林渡谢氏原为贫苦之家,自谢仲笙始有积累.谢仲笙长期在轮船招商局担任要职,同时也热心慈善,此碑详细记录了谢仲笙为谢氏宗族捐建义庄的事件.通过分析碑文,可以进一步了解了谢仲笙其人其事,以及谢氏宗祠及义庄等信息.此碑的发现补充了宁波帮人物谢仲笙的资料,同时也反映了传统宗族社会族内互助的重要模式.
在近些年来逐渐趋热的鲁迅杂文研究中,鲁迅的“随感录”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历时性地回到这一鲁迅杂文写作的起点,探讨鲁迅“随感录”的独特修辞及行文策略,描述、呈现杂文写作变化的媒介及其伦理问题,并提出杂文的“鲁迅性”应成为杂文“文学性”研究的实质内涵.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开放大学的重要定位和任务.开放大学应更多地将精力和关注点集中到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在治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可探索以个性化培养“菜单”为方案、以开放式人才培养手段为抓手、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为载体、以合作式教学管理为保障、以学分银行架设终身学习“立交桥”为途径,奠定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石,不断促使开放大学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推进.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对社会中观领域即社区层面具有多方面影响.本研究主要考察社区参与在社区感和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提升其晚年生活质量以及减缓老龄化成本提供理论借鉴.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宁波市社区老年大学、部分社区公寓养老机构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到的有效样本量为435份.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社区感显著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及老年人幸福感;(2)社区参与在社区感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起
他引领了一门学科rn1957年,时年24岁的严家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攻读文艺理论的副博士研究生,师从杨晦、钱学熙教授.不久,由于工作需要,他被改任中文系教师,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60年严家炎为中文系1957级讲授中国现代小说课程.这一年,严先生完成关于《创业史》的第一篇论文,并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
期刊
开放大学在互联网+时代具有先天的“天赋”优势.如何在新的时代下切实实现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愿景是开放大学进行教学策略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在剖析深度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深度学习在认知、行为和情绪情感等层次进行表征分类,并按此分类对浙江开放大学485名开放教育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从而相对应地提出了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层次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以深度学习的理念为指导,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深度变革,是开放大学教学策略的重要理念,也是开放大学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应时必然之举.
期刊
从现代文学性入手探讨鲁迅杂文的文学价值存在盲区,需要转换视角将其放到中国固有的文章传统中来考察.中国文章传统基于道、通于史、成于文,鲁迅“从文”及后期转向杂文,基于对现代转型之道的探求,编年的“杂”文意在记录个人与时代互动的历史,鲁迅杂文强烈的历史意识与即事言理的特点,与浙东文史之学隐然相通,战斗性和实践性促成了鲁迅杂文千变万化的文体结构形态,将汉语议论文形式的可能性推向了极致,显示了基于汉语特性的文章之美.鲁迅杂文创造性地承续了千年文章传统.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相信“心声手泽”可以“撄心”,使“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这是他“从文”的初心.但是,无论思想还是语言文字,无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自然性交流,都得经由“手泽”中介来联通,而这个中介则被古来“业儒”垄断成为一个恶声,成为现代一切话语发生的总语境:任何个人言语的行为都可能被整合为虚伪无心的恶声,鲁迅由是陷入“从文”而无文、一“从”就违“心”的困境.实际上,其“弃医从文”经过了一个由“从文”到“造文”的转变.五四以后的1920年代,鲁迅的翻译和创作中出现大量关于“走”和“路”的意象,这是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