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V_1+V_2”类动结式的最简方案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68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结式是汉语语法系统中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的移位合并和vP壳原理,分析小句"V1+V2"这一类动结式的生成机制,并解释其原因。研究发现,存在一个双vPShell结构,轻动词v和"达成"义特征吸引V1移位到v的位置并与之合并,进而与V2合并发生词化。最后"V1+V2"移位和"CAUS"合并。
其他文献
摘 要:“进行时”作为一个语法术语,近年来有意义泛化的倾向,“X+进行时”结构在媒体、网络中大量使用,流行一时。本文从“X+进行时”的构成、分布、语义、产生动因等方面对这一语言形式进行考察分析。  关键词:模因论 X+进行时 意义泛化  一、引言  “进行时”原本是一个语法术语,《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4月,戚雨村等,238页)对进行时的解释如下:即“进行体”,动词“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化学教学原则应该作出改变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以使高中化学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摘 要:植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造就了汉英两种语言中丰富的植物习语。关联整合模式是在 “关联理论”与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用以解释隐喻的新框架。本文试图以关联整合模式为视角,探究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过程。经研究发现,汉英植物习语的隐喻认知过程相似,均可用关联整合模式进行阐释,其中存在同质性的植物习语隐喻,亦存在异质性的植物习语隐喻。同质性的原因在于人类一般经验一致性所造成的文化共性,异质性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