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方法,是让学生在思考中锻炼自己,也就是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作以下努力。
一、实施条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魏书生曾经说过:“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百分之九十是好老师,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百分之九十不是好老师。”此话不无道理,学生喜欢跟老师谈心,喜欢听老师的课了,也喜欢听老师的话了,这等于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学语文变成他自己的事了。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尤其在起始阶段,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如自学习惯、质疑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看课外书的习惯、查检工具书的习惯等。通过反复强调,督促检查,使之真正成为习惯。
二、具体措施
(一)质疑思考。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每堂教读课,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以益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引起连锁性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系列问题:
(1)处理一课书之初,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2)处理一课书之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教材。
(3)处理一课书之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一次次成功,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
在教学《螳螂捕蛇》时,我用一个问题来导入新课:螳螂和蛇相比谁的力气更大?如果在他们之间发生一场搏斗的话,谁会赢呢?学生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蛇的力气大,蛇能赢。可为什么偏偏是弱小者螳螂赢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逐步掌握了教材。理解了弱小者只要能够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同样能够克敌制胜。那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碰到了强大的对手时,强大的困难时又该怎么办呢?这样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也就走出了教材,走到了更为广阔的贴近的生活。
(二)小组讨论
以同桌2人或前后4人为一组,在同一时间内可由多个小组共同探讨相同或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堂上的人力资源,让学生人人参与,各尽所长,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完善,实现和发展自身价值的机会。力争把“议”引向深入,营造“群言堂”的氛围,对于促进学习乃至学生终生教育将是大有益处的。
(三)竞赛激励
初中学生还带有孩子的天真与好胜,竞赛的参与热情高涨,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就内容而言可以是默写竞赛、背诵竞赛、口头或书面作文竞赛、成语接龙赛、问题抢答赛等;就形式而言,可以是个人或小组,或男女生分组等。
(四)角色反串
特级教师魏书生主张“学生能做的事,我尽量不做”。在教学过程中,的确,有许多事情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字、词、文学常识、修辞、语法、课后练习、默写等都由专人承包。如书法较好的可以负责板书,朗读好的负责古诗词的教读,甚至有的较为简单的课文在老师的适当指点下可以让学生来上。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比老师做得更好。
(五)节目表演
语文学科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象一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把教室变成舞台,让学生成为演员。如“赛诗会”、“相声、快板、话剧的排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等,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六)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著名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我们应该设置一些情景,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教读《孔乙己》一文时,讲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连用了两个矛盾的词语,增添了无穷的悲剧意味,使读者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我把想象的空间抛给了学生。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再经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最后十一位同学上讲台当堂朗诵,结果掌声一潮高过一潮,有许多同学为之流了同情之泪,更有为之报仇雪恨的,还有功到名成的,不一而足。这都显示了同学们令人吃惊的想象力。
一、实施条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魏书生曾经说过:“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百分之九十是好老师,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百分之九十不是好老师。”此话不无道理,学生喜欢跟老师谈心,喜欢听老师的课了,也喜欢听老师的话了,这等于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学语文变成他自己的事了。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尤其在起始阶段,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如自学习惯、质疑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看课外书的习惯、查检工具书的习惯等。通过反复强调,督促检查,使之真正成为习惯。
二、具体措施
(一)质疑思考。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每堂教读课,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以益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引起连锁性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系列问题:
(1)处理一课书之初,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2)处理一课书之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教材。
(3)处理一课书之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一次次成功,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
在教学《螳螂捕蛇》时,我用一个问题来导入新课:螳螂和蛇相比谁的力气更大?如果在他们之间发生一场搏斗的话,谁会赢呢?学生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蛇的力气大,蛇能赢。可为什么偏偏是弱小者螳螂赢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逐步掌握了教材。理解了弱小者只要能够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同样能够克敌制胜。那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碰到了强大的对手时,强大的困难时又该怎么办呢?这样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也就走出了教材,走到了更为广阔的贴近的生活。
(二)小组讨论
以同桌2人或前后4人为一组,在同一时间内可由多个小组共同探讨相同或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堂上的人力资源,让学生人人参与,各尽所长,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完善,实现和发展自身价值的机会。力争把“议”引向深入,营造“群言堂”的氛围,对于促进学习乃至学生终生教育将是大有益处的。
(三)竞赛激励
初中学生还带有孩子的天真与好胜,竞赛的参与热情高涨,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就内容而言可以是默写竞赛、背诵竞赛、口头或书面作文竞赛、成语接龙赛、问题抢答赛等;就形式而言,可以是个人或小组,或男女生分组等。
(四)角色反串
特级教师魏书生主张“学生能做的事,我尽量不做”。在教学过程中,的确,有许多事情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字、词、文学常识、修辞、语法、课后练习、默写等都由专人承包。如书法较好的可以负责板书,朗读好的负责古诗词的教读,甚至有的较为简单的课文在老师的适当指点下可以让学生来上。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比老师做得更好。
(五)节目表演
语文学科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象一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把教室变成舞台,让学生成为演员。如“赛诗会”、“相声、快板、话剧的排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等,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六)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著名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我们应该设置一些情景,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教读《孔乙己》一文时,讲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连用了两个矛盾的词语,增添了无穷的悲剧意味,使读者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我把想象的空间抛给了学生。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再经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最后十一位同学上讲台当堂朗诵,结果掌声一潮高过一潮,有许多同学为之流了同情之泪,更有为之报仇雪恨的,还有功到名成的,不一而足。这都显示了同学们令人吃惊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