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十分晴朗,水雾中不时映出道道彩虹,微风吹过,人便穿行在雾中,与彩虹共舞,片刻之后云雾消散又沐浴在阳光中了。
非洲的土地是金色的,有着阳光之下的丰厚,充满了热情与纯朴,似乎孕育着生命原始的律动。“津巴布韦”一词在班图语中取“石头城”之意。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周边与南非、莫桑比克、马拉维、赞比亚和博茨瓦纳接壤,属内陆国家。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该国曾经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的富庶国家,与南非同样有“非洲粮仓”的美称,是非洲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有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津巴布韦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洲,蛮荒遍野,土著衣衫褴褛,饥饿民遍地。这里是拓荒者的家园,就像开拓美国西部一样,在上个世纪初,百十来名先驱者乘着牛车从南非穿过连探险家和传教士都无从知晓的荒僻小径,忍受着动物的骚扰和野兽的袭击,以及土著部落的阻挠,第一次来到索波力茨,就是现在的首都哈拉雷,升起一面英国国旗,盖起木屋,开垦土地,在早期英国人的经营下,这里成为了撒哈拉以南最富饶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名字叫罗德西亚,一个试图像美国一样走向独立的殖民国家,在一个试图在非洲这片大陆上,造就另外一个自由和富足的天堂。
当我进入津巴布韦,见到这块宁静如世外桃源般的土地时,内心迷恋起异乡人的生活。当然,对游客而言,到北部著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和到南方去看撒哈拉以南最重要的古城遗迹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津巴布韦大遗迹在南部小城mashvingo附近,我和一个头天在旅馆遇到的西班牙人一起租车前去,门票是5美元,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么著名的遗产却没有几个游人参观。津巴布韦大遗迹,从外观上看就是一座古城的遗址,大概占45亩大小,比较集中分为三个区域,山顶围栏、山谷围栏和大围栏。所谓围栏,有些像石头砌成的墙,高的可达到三米,石间不用任何粘合材料,德国人卡尔·莫合最先发现这块遗迹,公布于世,研究者发表证明,这里曾经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历史可以追朔到10000年前,当时统治地域一直延伸到西面的波斯瓦那,东到莫桑比克,以及南非。后来就同世界上其他古迹,像柬埔寨吴哥古城和南美的古城,最终破落,而期间的历史缘故,却众说纷纭。殖民时期有人对此有异议,认为中世纪的土著部落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工艺建造城堡的,可是如今遗迹已经成为了津巴布韦独立的精神源泉。
我和西班牙人越过大片的石头墙区域,试图探究它本来的面貌,看着蔓延在山谷间的花冈岩块,我猜想这里可能是当时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地方,它的规模是三个围栏中面积最大的,当然说明当时聚集的人最多,考古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制造于13世纪的金属工具,我也搬动石块,看看能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要知道,津巴布韦皂石鸟,就是在这一代的某个角落发现的,如今它是津巴布韦的国宝,这个国家的象征,我在旁边的博物馆里看到它的时候,倒是觉得它颇有些好莱坞的卡通感。除了石头下溜走的蜥蜴,我什么也没有发现,爬上南面的小山,穿过曲折狭小的石墙通道,山顶的景色豁然开朗,山顶的开阔处,两座巨石下,建有一个石墙圈,墙厚有一米,上面奇怪地每隔几米就插着尖利的石柱,不知道是什么功用,不过把头伸在前面,让风吹开头发,倒是让我联想到这里在古代可能是用来悬挂头颅和战利品的地方。围栏里面弄巧成拙地建立了一个茅草房子,里面空无一物,从高处俯瞰,如果给它加个顶,再和那么曲折难登的小径联系起来,这里应该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而山谷的另外一侧,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巨大圆形围栏,也就是所谓的大围栏,气势是最壮观的,直径有100米,石墙高达11米。里面矮墙纵横,犹如迷宫一般,再靠近西边,建造有一座10米高的石塔,烟囱状,我研究了半天,确定这个肯定不是用来做饭的,里面是实心,文献说是纪念物,不过我觉得它实在是不够气派和华丽,具体的功用还有待研究。整个大围栏建造于700年前,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人造古迹建筑,这里就像吴哥一样,隐藏在莽莽的南部非洲平原中,一旦重现,仿佛再次带我们回到久远的时代,狩猎武士,阿拉伯商人,葡萄牙旅行者,所罗门王和姗巴皇后。
从布拉瓦约到维多利亚瀑布城大概6个小时,一路风景美丽,令人舒心欢畅。维多利亚小城位于津、赞、博三国交界处,是一个完全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城市。小城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却有众多的旅游公司和三个五星级的饭店。我入住的是当地最高档的酒店,许多来此地的国外政要均下榻于此。酒店的设计极富非洲风情,华而不奢,周围与大自然相融合,后面是一个十八洞的高尔夫球场,周边经常会有野生动物出没,后来知道,我实际是住在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国家公园里。
津巴布韦盛产石头,因风化形成的奇岩怪石比比皆是,全国各地皆触目可见。在前往瀑布城的路上,道路两旁奇石林立,大小不同,表面光滑形状各异。每块巨石上又自然垒堆,卧着数量不等的不规则石块。这些石头一般重达数吨,甚至几十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底部的支撑点很小,看似刮起一阵风便会被吹倒,但实际上它们稳如泰山,经过千万年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走近了仔细观察,各种颜色的蜥蜴穿行于石缝间,浑然天成。据历史学者分析,非洲大陆原来是处于海平面下的,在洋流的冲刷及冰川作用的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地壳变化才凸显于地表,于是便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
维多利亚瀑布是非洲第一大,全世界第三大瀑布,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在1855年发现并以当时英国女王的名字命名。大瀑布当地人称“莫西奥图尼亚”,取“雷声轰鸣的水雾”之意。主瀑布宽约1400米,最大落差150米,水流量最大可达5万立方每秒,最经典的是,整个瀑布都在大草原上,然后咔嚓地裂上一道缝,瀑布就出现了。距离瀑布很远便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腾空而起的水雾。空气中聚集了大量的水气,人仿佛穿行在濛濛细雨之中。现在这个瀑布一半属于赞比亚,一半属于津巴布韦。也就是说必须从两个国家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起初我看的是左边的小瀑布,不过逆光看去,小瀑布衬着彩虹更秀气些,再往后走就是主瀑布啦。这里是主瀑布最左端,基本往右1公里多都是。真的好宽啊!再往后走基本上就是这个造型,虽然我穿着雨衣,但失误的是没有穿凉鞋和短裤。结果一阵风过来,瀑布的水汽基本上就是暴雨。从胸以下全部湿透。再往后都基本只能看到水雾啦,不过听起来确实壮观。由于我来的时候正是这里的雨季,水量充足,所以瀑布这个时候也是最猛的!瀑布显得更壮观,从瀑布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坐直升机看瀑布全景啦。瀑布城的飞机会在瀑布的上空盘旋一周,从舷窗往下看,整个瀑布一览无余,听导游介绍,它是因赞比西河流经地壳变动造成的大裂谷而形成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丛林。从飞机上看瀑布壮观之极!宽阔的水面直接在大陆上劈开一条缝,然后瀑布就来了!天气十分晴朗,水雾中不时映出道道彩虹,微风吹过,人便穿行在雾中,与彩虹共舞,片刻之后云雾消散又沐浴在阳光中了。站在这里,你会再一次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 后来,我就上了赞比西河游船,赞比西河是非洲第二大河流,仅次于尼罗河,不过好像因为沿途没什么经济发达地区,听说是没有航运业了,这样也好,这样才是天然野生动物天堂!
其实上船就是为了看沿途的动物,河两岸绿草茵茵,大象、犀牛、长颈鹿在自由自在地漫步,河里的水鸟、鳄鱼和大河马都各自在觅食。好一派悠然自在的生活啊。大概到晚上6点半,太阳就要落了,我们的游船关闭了发动机,然后静静漂在赞比西河上,大家就这么安静地看日落。赞比西河的落日太美了,半边天都红了!
到了首都哈拉雷,我惊讶于该城市的美丽。原来它是英属的殖民地,基础设施多是英国人建设的。听说在80年代,它甚至还比我国还富裕。它有世界最好的烟草,有丰富的铜矿,有世界第三大的祖母绿矿脉,还有着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自然风光美丽,卡里巴湖、尼安噶风景区,都是非常美的景区。而且他们的风景区不会被过度开发,这里还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在哈拉雷许多的树种都会开花,而且是那种满树的鲜花,很大很茂密,整条街都是。花瓣落在地上,美丽极了。感觉是只有在画上或是电影里面才会看到的场景。
“哈拉雷”在当地肖纳语中意思是“不睡觉的人”。它由内哈拉瓦部族的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的。这个酋长英勇善战,且机智警觉,从来不打瞌睡。人们都叫他“哈阿拉雷”,即“不睡觉的人”。后来简化为“哈拉雷”,成为部族聚居地的名字。津巴布韦共和国把首都命名为“哈拉雷”,表示它将保持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为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斗争。在哈拉雷到处都能看到“津巴布韦鸟”的标志,它被定为国鸟,绘在国旗国徽上,学名叫“红脚茶隼”,是迁徙于南亚和南非之间的候鸟,早在1000多年前,当地人的祖先就已将这种鸟的形象刻在祭祀场的石柱上了。由于哈拉雷生长着各种开花的树木,所以又有“花树城”之称。从每年的花开季节,全城就笼罩在花香之中。人们在公园里,蓝花树下,朗诵诗歌,表演舞蹈……蓝花还未败,报夏的火焰花就从高大的凤凰树梢伸出了枝头,雨季来临时,凤凰树已是满树“火光”了。在火焰花怒放的季节,黄花树已是含苞待放,这秋天使者的花朵,一串串像金铃似地挺立枝头,告诉人们金秋季节的降临。冬天的哈拉雷亦不寂寞,一种开桃红色花的乔木,又将红里带紫的花朵撒满了大街小巷。不仅是树花,哈拉雷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怒放的鲜花。
(编辑 刘霜)
非洲的土地是金色的,有着阳光之下的丰厚,充满了热情与纯朴,似乎孕育着生命原始的律动。“津巴布韦”一词在班图语中取“石头城”之意。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周边与南非、莫桑比克、马拉维、赞比亚和博茨瓦纳接壤,属内陆国家。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该国曾经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的富庶国家,与南非同样有“非洲粮仓”的美称,是非洲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有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津巴布韦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洲,蛮荒遍野,土著衣衫褴褛,饥饿民遍地。这里是拓荒者的家园,就像开拓美国西部一样,在上个世纪初,百十来名先驱者乘着牛车从南非穿过连探险家和传教士都无从知晓的荒僻小径,忍受着动物的骚扰和野兽的袭击,以及土著部落的阻挠,第一次来到索波力茨,就是现在的首都哈拉雷,升起一面英国国旗,盖起木屋,开垦土地,在早期英国人的经营下,这里成为了撒哈拉以南最富饶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名字叫罗德西亚,一个试图像美国一样走向独立的殖民国家,在一个试图在非洲这片大陆上,造就另外一个自由和富足的天堂。
当我进入津巴布韦,见到这块宁静如世外桃源般的土地时,内心迷恋起异乡人的生活。当然,对游客而言,到北部著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和到南方去看撒哈拉以南最重要的古城遗迹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津巴布韦大遗迹在南部小城mashvingo附近,我和一个头天在旅馆遇到的西班牙人一起租车前去,门票是5美元,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么著名的遗产却没有几个游人参观。津巴布韦大遗迹,从外观上看就是一座古城的遗址,大概占45亩大小,比较集中分为三个区域,山顶围栏、山谷围栏和大围栏。所谓围栏,有些像石头砌成的墙,高的可达到三米,石间不用任何粘合材料,德国人卡尔·莫合最先发现这块遗迹,公布于世,研究者发表证明,这里曾经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历史可以追朔到10000年前,当时统治地域一直延伸到西面的波斯瓦那,东到莫桑比克,以及南非。后来就同世界上其他古迹,像柬埔寨吴哥古城和南美的古城,最终破落,而期间的历史缘故,却众说纷纭。殖民时期有人对此有异议,认为中世纪的土著部落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工艺建造城堡的,可是如今遗迹已经成为了津巴布韦独立的精神源泉。
我和西班牙人越过大片的石头墙区域,试图探究它本来的面貌,看着蔓延在山谷间的花冈岩块,我猜想这里可能是当时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地方,它的规模是三个围栏中面积最大的,当然说明当时聚集的人最多,考古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制造于13世纪的金属工具,我也搬动石块,看看能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要知道,津巴布韦皂石鸟,就是在这一代的某个角落发现的,如今它是津巴布韦的国宝,这个国家的象征,我在旁边的博物馆里看到它的时候,倒是觉得它颇有些好莱坞的卡通感。除了石头下溜走的蜥蜴,我什么也没有发现,爬上南面的小山,穿过曲折狭小的石墙通道,山顶的景色豁然开朗,山顶的开阔处,两座巨石下,建有一个石墙圈,墙厚有一米,上面奇怪地每隔几米就插着尖利的石柱,不知道是什么功用,不过把头伸在前面,让风吹开头发,倒是让我联想到这里在古代可能是用来悬挂头颅和战利品的地方。围栏里面弄巧成拙地建立了一个茅草房子,里面空无一物,从高处俯瞰,如果给它加个顶,再和那么曲折难登的小径联系起来,这里应该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而山谷的另外一侧,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巨大圆形围栏,也就是所谓的大围栏,气势是最壮观的,直径有100米,石墙高达11米。里面矮墙纵横,犹如迷宫一般,再靠近西边,建造有一座10米高的石塔,烟囱状,我研究了半天,确定这个肯定不是用来做饭的,里面是实心,文献说是纪念物,不过我觉得它实在是不够气派和华丽,具体的功用还有待研究。整个大围栏建造于700年前,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人造古迹建筑,这里就像吴哥一样,隐藏在莽莽的南部非洲平原中,一旦重现,仿佛再次带我们回到久远的时代,狩猎武士,阿拉伯商人,葡萄牙旅行者,所罗门王和姗巴皇后。
从布拉瓦约到维多利亚瀑布城大概6个小时,一路风景美丽,令人舒心欢畅。维多利亚小城位于津、赞、博三国交界处,是一个完全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城市。小城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却有众多的旅游公司和三个五星级的饭店。我入住的是当地最高档的酒店,许多来此地的国外政要均下榻于此。酒店的设计极富非洲风情,华而不奢,周围与大自然相融合,后面是一个十八洞的高尔夫球场,周边经常会有野生动物出没,后来知道,我实际是住在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国家公园里。
津巴布韦盛产石头,因风化形成的奇岩怪石比比皆是,全国各地皆触目可见。在前往瀑布城的路上,道路两旁奇石林立,大小不同,表面光滑形状各异。每块巨石上又自然垒堆,卧着数量不等的不规则石块。这些石头一般重达数吨,甚至几十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底部的支撑点很小,看似刮起一阵风便会被吹倒,但实际上它们稳如泰山,经过千万年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走近了仔细观察,各种颜色的蜥蜴穿行于石缝间,浑然天成。据历史学者分析,非洲大陆原来是处于海平面下的,在洋流的冲刷及冰川作用的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地壳变化才凸显于地表,于是便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
维多利亚瀑布是非洲第一大,全世界第三大瀑布,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在1855年发现并以当时英国女王的名字命名。大瀑布当地人称“莫西奥图尼亚”,取“雷声轰鸣的水雾”之意。主瀑布宽约1400米,最大落差150米,水流量最大可达5万立方每秒,最经典的是,整个瀑布都在大草原上,然后咔嚓地裂上一道缝,瀑布就出现了。距离瀑布很远便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腾空而起的水雾。空气中聚集了大量的水气,人仿佛穿行在濛濛细雨之中。现在这个瀑布一半属于赞比亚,一半属于津巴布韦。也就是说必须从两个国家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起初我看的是左边的小瀑布,不过逆光看去,小瀑布衬着彩虹更秀气些,再往后走就是主瀑布啦。这里是主瀑布最左端,基本往右1公里多都是。真的好宽啊!再往后走基本上就是这个造型,虽然我穿着雨衣,但失误的是没有穿凉鞋和短裤。结果一阵风过来,瀑布的水汽基本上就是暴雨。从胸以下全部湿透。再往后都基本只能看到水雾啦,不过听起来确实壮观。由于我来的时候正是这里的雨季,水量充足,所以瀑布这个时候也是最猛的!瀑布显得更壮观,从瀑布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坐直升机看瀑布全景啦。瀑布城的飞机会在瀑布的上空盘旋一周,从舷窗往下看,整个瀑布一览无余,听导游介绍,它是因赞比西河流经地壳变动造成的大裂谷而形成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丛林。从飞机上看瀑布壮观之极!宽阔的水面直接在大陆上劈开一条缝,然后瀑布就来了!天气十分晴朗,水雾中不时映出道道彩虹,微风吹过,人便穿行在雾中,与彩虹共舞,片刻之后云雾消散又沐浴在阳光中了。站在这里,你会再一次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 后来,我就上了赞比西河游船,赞比西河是非洲第二大河流,仅次于尼罗河,不过好像因为沿途没什么经济发达地区,听说是没有航运业了,这样也好,这样才是天然野生动物天堂!
其实上船就是为了看沿途的动物,河两岸绿草茵茵,大象、犀牛、长颈鹿在自由自在地漫步,河里的水鸟、鳄鱼和大河马都各自在觅食。好一派悠然自在的生活啊。大概到晚上6点半,太阳就要落了,我们的游船关闭了发动机,然后静静漂在赞比西河上,大家就这么安静地看日落。赞比西河的落日太美了,半边天都红了!
到了首都哈拉雷,我惊讶于该城市的美丽。原来它是英属的殖民地,基础设施多是英国人建设的。听说在80年代,它甚至还比我国还富裕。它有世界最好的烟草,有丰富的铜矿,有世界第三大的祖母绿矿脉,还有着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自然风光美丽,卡里巴湖、尼安噶风景区,都是非常美的景区。而且他们的风景区不会被过度开发,这里还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在哈拉雷许多的树种都会开花,而且是那种满树的鲜花,很大很茂密,整条街都是。花瓣落在地上,美丽极了。感觉是只有在画上或是电影里面才会看到的场景。
“哈拉雷”在当地肖纳语中意思是“不睡觉的人”。它由内哈拉瓦部族的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的。这个酋长英勇善战,且机智警觉,从来不打瞌睡。人们都叫他“哈阿拉雷”,即“不睡觉的人”。后来简化为“哈拉雷”,成为部族聚居地的名字。津巴布韦共和国把首都命名为“哈拉雷”,表示它将保持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为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斗争。在哈拉雷到处都能看到“津巴布韦鸟”的标志,它被定为国鸟,绘在国旗国徽上,学名叫“红脚茶隼”,是迁徙于南亚和南非之间的候鸟,早在1000多年前,当地人的祖先就已将这种鸟的形象刻在祭祀场的石柱上了。由于哈拉雷生长着各种开花的树木,所以又有“花树城”之称。从每年的花开季节,全城就笼罩在花香之中。人们在公园里,蓝花树下,朗诵诗歌,表演舞蹈……蓝花还未败,报夏的火焰花就从高大的凤凰树梢伸出了枝头,雨季来临时,凤凰树已是满树“火光”了。在火焰花怒放的季节,黄花树已是含苞待放,这秋天使者的花朵,一串串像金铃似地挺立枝头,告诉人们金秋季节的降临。冬天的哈拉雷亦不寂寞,一种开桃红色花的乔木,又将红里带紫的花朵撒满了大街小巷。不仅是树花,哈拉雷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怒放的鲜花。
(编辑 刘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