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654200 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彭燕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86例和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抗生素、激素使用情况和其它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慢性基础病及高龄等均是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对于抗生素、激素使用时间长、联合使用抗生素、合并慢性病等相关高危因素患者,应高度警惕合并真菌感染,及早治疗。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呼吸道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在全球范围之内占死亡诱发因素的第4位。COPD发病后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诱发全身反应。COPD病程呈缓慢性进展,使患者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COPD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多种因素致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越来越常见[1],导致病情加重、治疗愈加困难、住院时间进一步延长等。本组收集于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治疗的COPD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来于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治疗的COPD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共86例,其中男53例,女性33例,年龄27.4~82.3岁,平均(60.3±6.2)岁。从同时间段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COPD未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患者中随机选择5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5.5~81.7岁,平均(58.7±7.7)岁。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确定诊断标准:(1)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基础病;(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真菌感染的各种诱发因素;(3)症状和体征:症状无特异性,常被原有症状掩盖,但对住院3~5 d后出现或加重的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痰血等症状;(4)胸部X线或CT新发现的肺部斑点或斑片状阴影;(5)晨起清水漱口后,患者深部咳出痰液或吸痰管吸出的痰液收集于无菌痰盒送检,连续两次及以上培养出真菌,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1,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6例患者均使用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其中观察组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71.8%,对照组占40.4%。观察组使用激素者占82.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侵入性操作的比例占48.8%,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合并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比例为68.6%,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2%;观察组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中,≥65岁的高龄患者占3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1%(P<0.05),提示老年人更容易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间高危因素的分析比较 n(%)
3 讨论
真菌感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尤以COPD患者多见,且有渐升趋势。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最常用的是抗生素,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对人体中的正常菌群产生负面影响,给真菌生长、繁殖的空间;它还可以改变真菌的菌丝,使其粘着和播散更加容易;部分抗生素甚至可以直接促进其生长;大剂量、长周期、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更容易导致真菌感染,本组调查中观察组有78例长期应用抗生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符合[3]。激素使用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增加了医院院内感染的机会,且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均会加大真菌感染几率。本组调查显示,观察组激素使用>7 d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比例显著增高,与其它研究结论相似[3]。同时呼吸机辅助等侵入性操作、慢性基础病及高龄(>65岁)等因素均会增加真菌感染可能。
因此,针对COPD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COPD患者,若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或行激素延长疗法及高龄、合并慢性基础病等,经过积极治疗效果不佳,仍反复发热、咳痰时,应高度警惕真菌感染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现代实用医学,2002,14(3):160-161.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 陈峪,全月英,陈小会,等.医院感染易感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632.
(收稿日期:2011-02-24)
(本文编辑:陈丹云)
通讯作者:彭燕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86例和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抗生素、激素使用情况和其它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慢性基础病及高龄等均是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对于抗生素、激素使用时间长、联合使用抗生素、合并慢性病等相关高危因素患者,应高度警惕合并真菌感染,及早治疗。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呼吸道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在全球范围之内占死亡诱发因素的第4位。COPD发病后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诱发全身反应。COPD病程呈缓慢性进展,使患者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COPD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多种因素致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越来越常见[1],导致病情加重、治疗愈加困难、住院时间进一步延长等。本组收集于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治疗的COPD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来于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治疗的COPD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共86例,其中男53例,女性33例,年龄27.4~82.3岁,平均(60.3±6.2)岁。从同时间段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COPD未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患者中随机选择5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5.5~81.7岁,平均(58.7±7.7)岁。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确定诊断标准:(1)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基础病;(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真菌感染的各种诱发因素;(3)症状和体征:症状无特异性,常被原有症状掩盖,但对住院3~5 d后出现或加重的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痰血等症状;(4)胸部X线或CT新发现的肺部斑点或斑片状阴影;(5)晨起清水漱口后,患者深部咳出痰液或吸痰管吸出的痰液收集于无菌痰盒送检,连续两次及以上培养出真菌,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1,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6例患者均使用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其中观察组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71.8%,对照组占40.4%。观察组使用激素者占82.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侵入性操作的比例占48.8%,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合并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比例为68.6%,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2%;观察组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中,≥65岁的高龄患者占3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1%(P<0.05),提示老年人更容易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间高危因素的分析比较 n(%)
3 讨论
真菌感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尤以COPD患者多见,且有渐升趋势。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最常用的是抗生素,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对人体中的正常菌群产生负面影响,给真菌生长、繁殖的空间;它还可以改变真菌的菌丝,使其粘着和播散更加容易;部分抗生素甚至可以直接促进其生长;大剂量、长周期、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更容易导致真菌感染,本组调查中观察组有78例长期应用抗生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符合[3]。激素使用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增加了医院院内感染的机会,且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均会加大真菌感染几率。本组调查显示,观察组激素使用>7 d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比例显著增高,与其它研究结论相似[3]。同时呼吸机辅助等侵入性操作、慢性基础病及高龄(>65岁)等因素均会增加真菌感染可能。
因此,针对COPD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COPD患者,若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或行激素延长疗法及高龄、合并慢性基础病等,经过积极治疗效果不佳,仍反复发热、咳痰时,应高度警惕真菌感染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现代实用医学,2002,14(3):160-161.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 陈峪,全月英,陈小会,等.医院感染易感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632.
(收稿日期:2011-02-24)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