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对推动重庆经济高速增长、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对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特征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调整与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概述
重庆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和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结合部。作为老工业基地和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优化升级对推动重庆经济高速增长、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有不容忽视作用和重要意义。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1.重庆直辖以来产业结构的演进
直辖以来,重庆的产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重庆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并逐步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自1997年起,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已由1997年的20.3:43.1:36.6转变为2010年的8.7:55.2:36.1。
(1)第一产业产值平稳增加,但其GDP占比持续大幅下降。重庆市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07.2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85.39亿元,年均增长7.5%。但整体来看产值增加的幅度较缓慢,1998年到200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 1997年直辖初的20.3%降至 2O10年的8.7%,降幅达到年均0.89%。
(2)第二产业产值快速上升,GDP占比在保持稳定中略有升高。重庆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650.4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356.41亿元。第二产业增长率除1998-2000年外,比重始终保持在10%以上,2008年达到了29.1%。2006年以前,第二产业的 GDP占比一直在45%水平左右小幅波动,自2007年起逐年上升,占GDP比重现已超过一半。但总的来说,其GDP占比稳重略有升高,从 1997年43.1%升至 2010 年的 55.2%,增长了12.1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产值快速上升,GDP占比稳步提高,近年来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增幅均达15.1%,在三次产业中平均年增长率最快,未出现过负增长。其中,1997年增长速率达20.4%。第三产业比重在03年以前呈现上升态势,近年来有所下降,主因在于2003年起,重庆市及各区县大搞工业园区建设,第二产业(工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加速大幅提升而导致。
2.重庆自直辖以来的产业结构特征及问题
(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重庆三大产业产值比重逐渐呈现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增长,第三产业平稳变化”的产业结构特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目前重庆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总的来看,重庆产业结构的优化速度相对较慢,并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逐渐高度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产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工业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汽车产业中高附加值的乘用车比例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向成套化、高端化迈进,化工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3)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重庆的产业分布结构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分布不尽合理,几乎所有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生产科研基地都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从第二产业来说,重庆的重点工业基本全部布局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两翼”所占比例很小;从第三产业来说,重庆将“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其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在这些区域内发展众多服务业,从2005年到2010年,第三产业在“一圈”与“两翼”的产出差距越来越大,到2010年“一圈”第三产业产值分别是东北翼、东南翼的5.2倍和16.40倍;另外,2010年“一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占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7.68%,而地域辽阔、农业人口众多的“两翼”一共仅占全市GDP的22.32%。
三、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几点建议
1.抓住历史机遇,合理布局产业
重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工贸易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老产业基地和国防产业战略要地之一,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性会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理论,结合重庆自然条件、区位状况及产业基础,建议重庆要在整体开发大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带、三峡库区经济区的大构架下,以“点—轴系统布局”模式为主,以都市圈层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为辅的空间布局模式:“依托中心城市,开发两大轴线,都市圈层展开,网状推进布局”。
2.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源泉
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创新能力采取相应的技术策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发挥政府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研发院所,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
3.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
建立良好的教育平台,加快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并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统筹构建完善和高效的基础设施,构建低碳环保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科技、文化、卫生和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李庆.论西部大开发中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及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3(05).
[2]袁清坡,周利娴,袁福坡.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初探——以郴州市北湖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9).
[3]未姜涛.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综述[J].经济前沿,2008(01).
[4]马丹,刘介元.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特区经济,2010(06).
项目名称: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市工业结构布局调整研究,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yjscxx2013-025-23,人文社科类项目。
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调整与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概述
重庆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和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结合部。作为老工业基地和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优化升级对推动重庆经济高速增长、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有不容忽视作用和重要意义。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1.重庆直辖以来产业结构的演进
直辖以来,重庆的产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重庆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并逐步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自1997年起,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已由1997年的20.3:43.1:36.6转变为2010年的8.7:55.2:36.1。
(1)第一产业产值平稳增加,但其GDP占比持续大幅下降。重庆市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07.2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85.39亿元,年均增长7.5%。但整体来看产值增加的幅度较缓慢,1998年到200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 1997年直辖初的20.3%降至 2O10年的8.7%,降幅达到年均0.89%。
(2)第二产业产值快速上升,GDP占比在保持稳定中略有升高。重庆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650.4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356.41亿元。第二产业增长率除1998-2000年外,比重始终保持在10%以上,2008年达到了29.1%。2006年以前,第二产业的 GDP占比一直在45%水平左右小幅波动,自2007年起逐年上升,占GDP比重现已超过一半。但总的来说,其GDP占比稳重略有升高,从 1997年43.1%升至 2010 年的 55.2%,增长了12.1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产值快速上升,GDP占比稳步提高,近年来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增幅均达15.1%,在三次产业中平均年增长率最快,未出现过负增长。其中,1997年增长速率达20.4%。第三产业比重在03年以前呈现上升态势,近年来有所下降,主因在于2003年起,重庆市及各区县大搞工业园区建设,第二产业(工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加速大幅提升而导致。
2.重庆自直辖以来的产业结构特征及问题
(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重庆三大产业产值比重逐渐呈现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增长,第三产业平稳变化”的产业结构特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目前重庆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总的来看,重庆产业结构的优化速度相对较慢,并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逐渐高度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产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工业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汽车产业中高附加值的乘用车比例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向成套化、高端化迈进,化工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3)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重庆的产业分布结构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分布不尽合理,几乎所有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生产科研基地都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从第二产业来说,重庆的重点工业基本全部布局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两翼”所占比例很小;从第三产业来说,重庆将“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其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在这些区域内发展众多服务业,从2005年到2010年,第三产业在“一圈”与“两翼”的产出差距越来越大,到2010年“一圈”第三产业产值分别是东北翼、东南翼的5.2倍和16.40倍;另外,2010年“一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占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7.68%,而地域辽阔、农业人口众多的“两翼”一共仅占全市GDP的22.32%。
三、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几点建议
1.抓住历史机遇,合理布局产业
重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工贸易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老产业基地和国防产业战略要地之一,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性会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理论,结合重庆自然条件、区位状况及产业基础,建议重庆要在整体开发大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带、三峡库区经济区的大构架下,以“点—轴系统布局”模式为主,以都市圈层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为辅的空间布局模式:“依托中心城市,开发两大轴线,都市圈层展开,网状推进布局”。
2.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源泉
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创新能力采取相应的技术策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发挥政府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研发院所,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
3.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
建立良好的教育平台,加快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并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统筹构建完善和高效的基础设施,构建低碳环保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科技、文化、卫生和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李庆.论西部大开发中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及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3(05).
[2]袁清坡,周利娴,袁福坡.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初探——以郴州市北湖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9).
[3]未姜涛.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综述[J].经济前沿,2008(01).
[4]马丹,刘介元.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特区经济,2010(06).
项目名称: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市工业结构布局调整研究,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yjscxx2013-025-23,人文社科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