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幽而不怨的女子
琵琶是一种拨奏弦鸣乐器,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从白居易的不朽名诗《琵琶行》足见琵琶在唐宋时期相当盛行。“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
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誉。之于女子必然是大气的,外有倾国倾城之貌,内具兰心慧质之资。无论是细腻如水的“汉宫秋月”,还是刀光剑影的“十面埋伏”,都让人怦然心动。至于反弹琵琶的乐伎飞天,名满天下的“琵琶行”更是把琵琶与女子演绎得完美无瑕。
如琵琶一样的女子美得惊心,美得无畏,柔情与豪情糅合——恰似王昭君。
扬琴——平而不淡的女子
扬琴与钢琴同宗。音量洪大,刚柔相济,但个性又不是很强,因此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扬琴不会有浓墨重彩的个性,也没有高山流水的气势,但它可以很平静地安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流俗,不喧闹。之于女孩子,这样的恬淡,与世无争,在这样浮躁的世上已经少了。她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很张扬自己的个性。如荷花般淡然,如清茶般芳醇,初看会觉得淡,细品方知其中味。
古筝——柔而不弱的女子
“筝”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两解,一是古筝,一是风筝。前者清灵,后者轻盈。但在这娟柔之中,又都有铮铮铁骨。由此想到的女子是柔而不弱的。初识如春风拂柳,以为多愁善感。可是暴风雨来了,她才把坚韧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古筝一样的女子古来就很多,像易安居士李清照。有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婉约羞涩,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悲凉。明诚逝,国破家亡,点点愁绪支撑着她坚强地走完了人生路。虽无力改变命运的驱使,但始终不放弃,不妥协。如古筝一曲,曲罢,韵悠悠。
二胡——一片柔情无所依的女子
据说在人们最熟悉的民族乐器中二胡排第一位。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音色刚柔多变,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的效果。尤其是低音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适宜于演奏低回的旋律。之于女子,这便是一种寂寞,是心有婉转缠绵而又无所依无处诉的冷寂。由此想到一生写断肠诗的朱淑真,“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残书”。通诗文,工书画,晓音律,冰雪一样的女子,到头来嫁与俗吏,那份悲凉正如这二胡之音,温婉缠绵,无依无靠。夜深人静时,一点点浮上心头的是无法排遣的愁怅。如果说李清照的悲苦是在享受幸福后的相思,那么朱淑真的断肠就是一片柔情所依的寂寞。
箫——清虚与淡远的女子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其音低沉,哀婉,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给人袅袅不绝、如泣如诉之感。最适于表现人物内心抑郁缠绵的感情。用“箫声咽”描写伤别,寄托思情,可谓“箫声轻,情义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伤别意境。雨夜听箫也是中国文人感伤的一种意境。
清虚与淡远的箫比起女子来,自然是那些落入凡尘,而又不为名利所累的女子。有才情,有理想,只因为无人赏识,空负了青春,就像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唐代女子薛涛。薛涛落入风尘,却不自弃,高洁自爱,淡泊自处。薛涛晚年独居在自建的“吟诗楼”上,一人伴着一盏孤灯,度过了她凄凉、寂寞的晚年。这亦如箫的孤独,也如箫的清音雅韵,一个人的相守。
唢呐——亦喜亦怒的爽朗女子
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使用。
唢呐是个性张扬的北方女子,爱就死去活来,痛就无遮无挡。这样色彩浓烈的女子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如唢呐的女子应该是卓文君。爱就义无返顾,宁可去私奔,宁可当街沽酒。后来司马相如变心,一封百转千回的信,她重又赢得生活的眷顾。如唢呐一样的女子,不孤芳自赏,不清高标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编辑/姚晟
琵琶是一种拨奏弦鸣乐器,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从白居易的不朽名诗《琵琶行》足见琵琶在唐宋时期相当盛行。“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
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誉。之于女子必然是大气的,外有倾国倾城之貌,内具兰心慧质之资。无论是细腻如水的“汉宫秋月”,还是刀光剑影的“十面埋伏”,都让人怦然心动。至于反弹琵琶的乐伎飞天,名满天下的“琵琶行”更是把琵琶与女子演绎得完美无瑕。
如琵琶一样的女子美得惊心,美得无畏,柔情与豪情糅合——恰似王昭君。
扬琴——平而不淡的女子
扬琴与钢琴同宗。音量洪大,刚柔相济,但个性又不是很强,因此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扬琴不会有浓墨重彩的个性,也没有高山流水的气势,但它可以很平静地安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流俗,不喧闹。之于女孩子,这样的恬淡,与世无争,在这样浮躁的世上已经少了。她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很张扬自己的个性。如荷花般淡然,如清茶般芳醇,初看会觉得淡,细品方知其中味。
古筝——柔而不弱的女子
“筝”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两解,一是古筝,一是风筝。前者清灵,后者轻盈。但在这娟柔之中,又都有铮铮铁骨。由此想到的女子是柔而不弱的。初识如春风拂柳,以为多愁善感。可是暴风雨来了,她才把坚韧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古筝一样的女子古来就很多,像易安居士李清照。有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婉约羞涩,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悲凉。明诚逝,国破家亡,点点愁绪支撑着她坚强地走完了人生路。虽无力改变命运的驱使,但始终不放弃,不妥协。如古筝一曲,曲罢,韵悠悠。
二胡——一片柔情无所依的女子
据说在人们最熟悉的民族乐器中二胡排第一位。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音色刚柔多变,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的效果。尤其是低音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适宜于演奏低回的旋律。之于女子,这便是一种寂寞,是心有婉转缠绵而又无所依无处诉的冷寂。由此想到一生写断肠诗的朱淑真,“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残书”。通诗文,工书画,晓音律,冰雪一样的女子,到头来嫁与俗吏,那份悲凉正如这二胡之音,温婉缠绵,无依无靠。夜深人静时,一点点浮上心头的是无法排遣的愁怅。如果说李清照的悲苦是在享受幸福后的相思,那么朱淑真的断肠就是一片柔情所依的寂寞。
箫——清虚与淡远的女子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其音低沉,哀婉,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给人袅袅不绝、如泣如诉之感。最适于表现人物内心抑郁缠绵的感情。用“箫声咽”描写伤别,寄托思情,可谓“箫声轻,情义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伤别意境。雨夜听箫也是中国文人感伤的一种意境。
清虚与淡远的箫比起女子来,自然是那些落入凡尘,而又不为名利所累的女子。有才情,有理想,只因为无人赏识,空负了青春,就像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唐代女子薛涛。薛涛落入风尘,却不自弃,高洁自爱,淡泊自处。薛涛晚年独居在自建的“吟诗楼”上,一人伴着一盏孤灯,度过了她凄凉、寂寞的晚年。这亦如箫的孤独,也如箫的清音雅韵,一个人的相守。
唢呐——亦喜亦怒的爽朗女子
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使用。
唢呐是个性张扬的北方女子,爱就死去活来,痛就无遮无挡。这样色彩浓烈的女子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如唢呐的女子应该是卓文君。爱就义无返顾,宁可去私奔,宁可当街沽酒。后来司马相如变心,一封百转千回的信,她重又赢得生活的眷顾。如唢呐一样的女子,不孤芳自赏,不清高标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