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对医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心理发展、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影响深远,广大德育工作者应积极依靠这一平台,正视网络德育的现实性,强化自身的网络技术学习,把握网络德育的内涵,作好线上线下服务,开辟德育新途径,探索德育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生;德育;途径
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影响到现代学生们的学习,甚至生活。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冲击常规的德育方法和理论,医学高校也无一例外。因此,医学院校需重新定位德育生态,积极探索新的德育途径,以便适应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体系的变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网络环境影响到医学生的生活、学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关于网络对学生的作用,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组织了500人的样本调查,调查有关数据如下:
对网络的认识 生活的必须 53%
无所谓 22%
上网时间 日均上网0.5小时 43%
日均上网1小时 21.5%
日均上网1小时以上 38.5
上网的目的 聊天 42%
游戏消遣 26%
服务学习 13%
阅览书刊 33.5%
查阅信息 31%
以上数据说明了三个问题:
1、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最为活跃,网络使用率最高。大学生作为上网用户的年轻主力军,不仅是网络环境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网络环境的创建者。同时也说明利用网络推动教育的发展,或者是“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数据参考。特别是对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网络拓展了新的德育空间,也对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2、医學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虽然其专业不同,学习的不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但他们与互联网的交集与别的大学生没有区别,同样是网民,并且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是生活的必须。
3、从上网的目的来看,聊天、游戏消遣占了百分之六十八的人群,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除了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外,也不排除产生成长的隐患。因为网络在其传递文化的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零零后的医学生正是其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碰撞时期,网络文化在其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道德素养影响深刻。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给予他们积极的正面引导,这责任无疑落在的广大德育工作者的肩上。
二、互联网时代赋予医学生德育新机遇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医学院校网络文化融合了医学校园与网络两种属性,其巨大的传播力无疑给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和医学院校德育改革带来了新机遇。
1、网络发展转变了医学生德育观念。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催生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意识。这一切都为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德育观念的转变、目标的定位、内容的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网络技术拓宽了医学生德育的手段。网络的交互性、及时性和主体的平等性等特点,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变教育者的单向性灌输为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使德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得到不断增强。
3、网络信息拓宽了医学生德育视野。对于学生来说,互联网的云数据是他们充足的学习资源;网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中有句话是“有困难找度娘”,这就是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帮助。对老师来说,互联网的云数据是老师们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丰富了德育课堂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网络信息能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和图书资料交流,使医学生德育课更具有生命力。
三、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德育模式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这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指明了互联网时代德育模式探索的方向,也指明了互联网时代的德育途径。
1、建立完善网络德育工作制度,树立全员德育意识。作为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并完善管理体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网络德育工作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设立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与网络有关的部门如宣传、学工、教务、网络技术部门、公共课部负责人任副组长,学校全体教职工为成员的网络文化德育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严格网络纪律,畅通传播渠道,确保网络德育实效。
2、打造专兼职网络德育队伍,提高整体德育素质。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网络素养的专职队伍对医学院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德育功能优势的。一是德育工作者观念上要接受网络,树立现代化、信息化意识。这要求广大德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把握三个着力点、扮演三个角色。着力提高自我信息化水平,当好引导者;着力关注网络动态,汲取健康的信息内容,当好网民;着力研究网络文化德育工作的规律、特点和方法,找出工作的正确方法和突破口,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一名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合格教育者。二是在教育活动中要自觉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德育实践。
3.创新高校网络文化,突出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中,因为其传播的自由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有新的体现。因此,在开展网络德育工作中要把握网络文化的体质工程。一是创新网络文化内容。积极运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主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广泛收集社会热点、难点、学生的敏感问题等充实校园网络内容,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性;建设一批有吸引力的网站尤其是红色网站,用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并以鲜明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感召力和渗透力,牢牢掌握网络文化德育的主动权,满足学生需求,弘扬社会主旋律。加强网内、网外结合,增强现实感和社会认同感。网内结合是凝聚校园内广大群体,包括学生集体的智慧,形成特色研究成果,打造特色栏目;网外结合是加强校园网以外各个网站的融合,突出信息资源的真实性。二是创新互动模式。互动载体上有电邮、博客、聊天工具、网络游戏等;互动的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互动、一对多互动、多对多互动;互动时间上可以是即时互动或者随意互动;互动形式上可以是合作、交流、模仿等,特别是尝试让学生去管理高校德育网站,尝试让学生开办德育讲堂等,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中心,2012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生;德育;途径
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影响到现代学生们的学习,甚至生活。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冲击常规的德育方法和理论,医学高校也无一例外。因此,医学院校需重新定位德育生态,积极探索新的德育途径,以便适应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体系的变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网络环境影响到医学生的生活、学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关于网络对学生的作用,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组织了500人的样本调查,调查有关数据如下:
对网络的认识 生活的必须 53%
无所谓 22%
上网时间 日均上网0.5小时 43%
日均上网1小时 21.5%
日均上网1小时以上 38.5
上网的目的 聊天 42%
游戏消遣 26%
服务学习 13%
阅览书刊 33.5%
查阅信息 31%
以上数据说明了三个问题:
1、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最为活跃,网络使用率最高。大学生作为上网用户的年轻主力军,不仅是网络环境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网络环境的创建者。同时也说明利用网络推动教育的发展,或者是“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数据参考。特别是对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网络拓展了新的德育空间,也对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2、医學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虽然其专业不同,学习的不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但他们与互联网的交集与别的大学生没有区别,同样是网民,并且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是生活的必须。
3、从上网的目的来看,聊天、游戏消遣占了百分之六十八的人群,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除了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外,也不排除产生成长的隐患。因为网络在其传递文化的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零零后的医学生正是其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碰撞时期,网络文化在其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道德素养影响深刻。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给予他们积极的正面引导,这责任无疑落在的广大德育工作者的肩上。
二、互联网时代赋予医学生德育新机遇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医学院校网络文化融合了医学校园与网络两种属性,其巨大的传播力无疑给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和医学院校德育改革带来了新机遇。
1、网络发展转变了医学生德育观念。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催生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意识。这一切都为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德育观念的转变、目标的定位、内容的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网络技术拓宽了医学生德育的手段。网络的交互性、及时性和主体的平等性等特点,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变教育者的单向性灌输为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使德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得到不断增强。
3、网络信息拓宽了医学生德育视野。对于学生来说,互联网的云数据是他们充足的学习资源;网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中有句话是“有困难找度娘”,这就是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帮助。对老师来说,互联网的云数据是老师们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丰富了德育课堂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网络信息能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和图书资料交流,使医学生德育课更具有生命力。
三、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德育模式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这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指明了互联网时代德育模式探索的方向,也指明了互联网时代的德育途径。
1、建立完善网络德育工作制度,树立全员德育意识。作为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并完善管理体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网络德育工作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设立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与网络有关的部门如宣传、学工、教务、网络技术部门、公共课部负责人任副组长,学校全体教职工为成员的网络文化德育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严格网络纪律,畅通传播渠道,确保网络德育实效。
2、打造专兼职网络德育队伍,提高整体德育素质。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网络素养的专职队伍对医学院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德育功能优势的。一是德育工作者观念上要接受网络,树立现代化、信息化意识。这要求广大德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把握三个着力点、扮演三个角色。着力提高自我信息化水平,当好引导者;着力关注网络动态,汲取健康的信息内容,当好网民;着力研究网络文化德育工作的规律、特点和方法,找出工作的正确方法和突破口,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一名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合格教育者。二是在教育活动中要自觉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德育实践。
3.创新高校网络文化,突出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中,因为其传播的自由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有新的体现。因此,在开展网络德育工作中要把握网络文化的体质工程。一是创新网络文化内容。积极运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主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广泛收集社会热点、难点、学生的敏感问题等充实校园网络内容,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性;建设一批有吸引力的网站尤其是红色网站,用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并以鲜明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感召力和渗透力,牢牢掌握网络文化德育的主动权,满足学生需求,弘扬社会主旋律。加强网内、网外结合,增强现实感和社会认同感。网内结合是凝聚校园内广大群体,包括学生集体的智慧,形成特色研究成果,打造特色栏目;网外结合是加强校园网以外各个网站的融合,突出信息资源的真实性。二是创新互动模式。互动载体上有电邮、博客、聊天工具、网络游戏等;互动的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互动、一对多互动、多对多互动;互动时间上可以是即时互动或者随意互动;互动形式上可以是合作、交流、模仿等,特别是尝试让学生去管理高校德育网站,尝试让学生开办德育讲堂等,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中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