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薛瑞萍的作品《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联系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并对培养学生“白色阅读,白色倾听”进行探索和尝试,让学生慢慢依赖上这种“白色的阅读”,享受这种“白色的倾听”。
关键词:语文教学;白色;阅读;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3-0076-01
在没接触薛瑞萍之前,对“白色阅读”这个词眼甚是陌生。什么是“白色阅读”?是不是如同洛克的“白板说”那样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还是强调一种创作性的阅读……很多问题应运而生。通过再次拜读薛瑞萍的另一篇文章《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概念界定
薛老师认为: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往往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能够引诱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和倾听开始。在第二遍,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地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这就是所谓的“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
二、现状
《哪吒闹海》《沉香救母》《卧薪尝胆》……更多的美文无不在我们的课堂中一次次经历“白色朗读”,仿佛看见了孩子们再度浸入,再度听见——再度体会文字的美好,仿佛看见了教师被作品感染,被学生的“被感染”而感染。还有很多时候,当我们合上书本的时候,书中的句子还会跳跃在我们的脑海中,引起我们的思索。在这个时境中达到一种和我们心灵的共鸣,让我们感慨:我记得一本书或者是某人说过什么的……这样,书籍真正洗涤了我们的生命,提升了我们的思想。此时,脑海中又不禁再现了我在上《哪吒闹海》的情形: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个填空题“(谁)闹海”,还没等我回过头来,孩子们已经是滔滔不绝了:“哪吒的乾坤圈很厉害!”“哪吒可机灵啦!”……如果当时没有教师在场,完全可以达到“唇枪舌战”的境界。相信孩子们的这种兴趣点也促进了“白色阅读”的生长点。想起了身边很多孩子小时候总是喜欢听同一个故事。为什么呢?因为他熟悉,一听到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十分的亲切,然后,抑或接上几句,抑或点点头表示认同,甚至讲到振奋人心处会手舞足蹈,于是乎还要缠着妈妈讲……这样的一幕幕不正是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吗?随着对“白色朗读”的深入研究,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也有了用武之地。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我们,周一和周五孩子情绪的特殊和反常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拜读完《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之后,我有了灵感:是否可以将“白色阅读”时间设立在周一来学校上学和周五下午放学回家这两个时间段。我相信有了《三打白骨精》,有了《失落的一角》……这样一类对书本经典故事拓展的陪伴,一年级的孩子们会更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二年级的孩子们会更愿意去亲近书,三年级的孩子们的朗读能力能更快地提高,四年级的孩子们能更好地树立名著意识和独立精神,五年级的孩子们的价值观会更完善……
三、尝试
我在三年级孩子们中尝试着、摸索着、寻找着与本学期语文课本相衔接的白色阅读前行的方向。第一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循着读书声走进了班级,微微一震,继而迅速收拾书包,迫不及待地坐到位置上开始大声诵读。虽然也有个别的孩子依然“自得其乐”“我行我素”,但值得欣慰的是班级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观,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脸上的神情更坚定了我前进的方向。周五,又到了放学的时间了,部分孩子的情绪接近失控(本学期第一个周末)。“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听老师来讲故事……”我用我的语言去诠释着继《哪吒闹海》后《三打白骨精》中每一个精彩的情节,同时我用余光观察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班里31个男生一改往日的“无理取闹”,个个很有架势地悄悄地当起孙悟空和白骨精来,我不得不佩服他们能把故事中每个动作都表演得传神之至。第二周:“沧浪之水歌《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熟悉的古诗在本班门口传出,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仿佛没有了第一周的好奇,换来的是更多孩子的默认和配合,更有勇敢者自愿担当起了领读者和管理者,同时朗朗的读书声也引来了其他班级同学和家长的关注和欣赏。又到了周五放学的日子了,有孩子提醒我要讲故事了,但也有部分孩子依然疯狂地庆祝周末的到来。《鞋匠的儿子》的故事开始了……我没有刻意让孩子来听故事(大部分孩子已经阅读过),只是用我轻柔的声音在述说着鞋匠的儿子的命运,没有解说,没有分析,只有我的白色朗读和孩子们的白色倾听。我坚持着,周复一周,月复一月……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支持能让孩子获得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但学期末时孩子们依然留恋于听故事的感觉。在放暑假的那一天,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没读完,就读了一个引读,并建议孩子再次去关注这个故事、这本书。我想留给孩子们更多属于自己反复读书的空间。
四、结束语
有人说:“朗读造就了倾听的耳朵,倾听催生了新鲜的诉说。”也有人说:“我就是要用白色朗读来修炼学生和自己的心性,使精神变得纯净。”我想说:“修炼心性,纯净精神——从来都是孜孜以求的啊!尤其在当下愈加激烈的纷扰下,怎能拒绝呢?”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语文教学;白色;阅读;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3-0076-01
在没接触薛瑞萍之前,对“白色阅读”这个词眼甚是陌生。什么是“白色阅读”?是不是如同洛克的“白板说”那样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还是强调一种创作性的阅读……很多问题应运而生。通过再次拜读薛瑞萍的另一篇文章《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概念界定
薛老师认为: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往往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能够引诱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和倾听开始。在第二遍,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地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这就是所谓的“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
二、现状
《哪吒闹海》《沉香救母》《卧薪尝胆》……更多的美文无不在我们的课堂中一次次经历“白色朗读”,仿佛看见了孩子们再度浸入,再度听见——再度体会文字的美好,仿佛看见了教师被作品感染,被学生的“被感染”而感染。还有很多时候,当我们合上书本的时候,书中的句子还会跳跃在我们的脑海中,引起我们的思索。在这个时境中达到一种和我们心灵的共鸣,让我们感慨:我记得一本书或者是某人说过什么的……这样,书籍真正洗涤了我们的生命,提升了我们的思想。此时,脑海中又不禁再现了我在上《哪吒闹海》的情形: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个填空题“(谁)闹海”,还没等我回过头来,孩子们已经是滔滔不绝了:“哪吒的乾坤圈很厉害!”“哪吒可机灵啦!”……如果当时没有教师在场,完全可以达到“唇枪舌战”的境界。相信孩子们的这种兴趣点也促进了“白色阅读”的生长点。想起了身边很多孩子小时候总是喜欢听同一个故事。为什么呢?因为他熟悉,一听到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十分的亲切,然后,抑或接上几句,抑或点点头表示认同,甚至讲到振奋人心处会手舞足蹈,于是乎还要缠着妈妈讲……这样的一幕幕不正是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吗?随着对“白色朗读”的深入研究,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也有了用武之地。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我们,周一和周五孩子情绪的特殊和反常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拜读完《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之后,我有了灵感:是否可以将“白色阅读”时间设立在周一来学校上学和周五下午放学回家这两个时间段。我相信有了《三打白骨精》,有了《失落的一角》……这样一类对书本经典故事拓展的陪伴,一年级的孩子们会更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二年级的孩子们会更愿意去亲近书,三年级的孩子们的朗读能力能更快地提高,四年级的孩子们能更好地树立名著意识和独立精神,五年级的孩子们的价值观会更完善……
三、尝试
我在三年级孩子们中尝试着、摸索着、寻找着与本学期语文课本相衔接的白色阅读前行的方向。第一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循着读书声走进了班级,微微一震,继而迅速收拾书包,迫不及待地坐到位置上开始大声诵读。虽然也有个别的孩子依然“自得其乐”“我行我素”,但值得欣慰的是班级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观,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脸上的神情更坚定了我前进的方向。周五,又到了放学的时间了,部分孩子的情绪接近失控(本学期第一个周末)。“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听老师来讲故事……”我用我的语言去诠释着继《哪吒闹海》后《三打白骨精》中每一个精彩的情节,同时我用余光观察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班里31个男生一改往日的“无理取闹”,个个很有架势地悄悄地当起孙悟空和白骨精来,我不得不佩服他们能把故事中每个动作都表演得传神之至。第二周:“沧浪之水歌《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熟悉的古诗在本班门口传出,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仿佛没有了第一周的好奇,换来的是更多孩子的默认和配合,更有勇敢者自愿担当起了领读者和管理者,同时朗朗的读书声也引来了其他班级同学和家长的关注和欣赏。又到了周五放学的日子了,有孩子提醒我要讲故事了,但也有部分孩子依然疯狂地庆祝周末的到来。《鞋匠的儿子》的故事开始了……我没有刻意让孩子来听故事(大部分孩子已经阅读过),只是用我轻柔的声音在述说着鞋匠的儿子的命运,没有解说,没有分析,只有我的白色朗读和孩子们的白色倾听。我坚持着,周复一周,月复一月……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支持能让孩子获得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但学期末时孩子们依然留恋于听故事的感觉。在放暑假的那一天,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没读完,就读了一个引读,并建议孩子再次去关注这个故事、这本书。我想留给孩子们更多属于自己反复读书的空间。
四、结束语
有人说:“朗读造就了倾听的耳朵,倾听催生了新鲜的诉说。”也有人说:“我就是要用白色朗读来修炼学生和自己的心性,使精神变得纯净。”我想说:“修炼心性,纯净精神——从来都是孜孜以求的啊!尤其在当下愈加激烈的纷扰下,怎能拒绝呢?”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