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闯荡国际舞台的华人时尚设计师,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婚纱女王Vera Wang、设计了众多彩妆与护肤产品的Anna Sui、即将执掌巴黎世家的王大仁Alexander Wang……虽然都是出生在美国、成长于海外,但我们仍格外注意他们来自于中国的姓氏,并由此产生奇妙的亲切感。其实除了这几个烂熟于胸的名字,还有更多“离我们更近”的华人时尚设计师在海外大放光彩,也不断有新人崭露头角。时尚无国界的年代,设计的灵感常常来源于多元文化碰撞,而华人设计师的崛起正是对这种潮流的理想诠释。
China chic 谭燕玉
三位在纽约时尚界耕耘多年的华人女设计师中,Vivienne Tam的名号并不像Vera Wang或者Anna Sui那么耳熟能详。不过和另两位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认真比起来,她的轨迹要贴近中国得多:出生于广东,3岁举家搬迁到香港,成长和教育都是在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里完成的。然而从香港理工大学时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发现彼时的香港并没有适合设计师发展的土壤:这是一个不受重视的职业。于是她只好选择了“更正式的”工作,将一件一件设计作品暂时收藏。1981年,偏安于香港贸易发展局的Vivienne因工作关系到访纽约,第一次呼吸到了繁荣的时尚空气。她决定放弃安稳的生活,让梦想重新起航。
她又一次来到纽约,带着一箱时装作品走门串户地向百货商店和时装店推销自己的设计。命运总是眷顾执着勇敢的女人,1983年,Vivienne终于得到潮流名店Henri Bendel 的买手赏识,不但被引入纽约57街的店里,还成为了该店橱窗的主力,备受吹捧。在纽约的时装店展览(New York Boutique Show)中,她更是压轴出场的设计师。
从此Vivienne Tam 声名鹊起,美国各地的时装买手也纷纷向她招手。之后发生的事情来得顺风顺水:90年代,西方媒体给与她“新一代中国代表”的美誉。她的“毛”系列和“观音”系列成功地将中国元素、时装与当代艺术结合起来,开启跨界风潮。
作为千万个漂流到纽约异乡人中的一员,Vivienne毫无疑问地实现了她的美国梦。这个梦想来自于她遥远的文化根基,来源于母亲的旗袍、门框上的囍字、童年时代教会学校窗口瞥见穿着蕾丝白纱的新娘。1997年,Vivienne Tam在纽约苏荷区的旗舰店开幕时,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无声地重复着她设计生命中的关键词“China Chic”——这个词后来还被用作标题,出现在她阐述自己时尚生涯与理念的半自传封面上。
如今Vivienne Tam已经算得上是纽约时装周的老面孔。成名后的她与故乡的联系始终频繁:2002年她带着自己的秋冬系列回到中国,成为在长城举行时装发布会的第一位国际时装设计师。在同年发布的新书《China Chic》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富韵味的目录(设计:配图1)。那些字词的片段,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生长于东方而成名于西方的时尚设计师灵感的根基与心灵的故乡。
Michelle’s Choice 吴季刚
和Vivienne多年的潜心耕耘不同,在纽约时装周开秀的两位华人男设计师Alexander Wang和Jason Wu都是天才出少年的选手。1983年在台湾出生的Jason Wu,在16岁获得第一个总监名号,23岁时创立自己的时尚品牌,26岁时他的设计被美国第一夫人相中,米歇尔与奥巴马在就职仪式舞会上的一个回旋,把这个似乎还青涩的少年和他的作品推上环球镁光灯的前沿,自此开启了他在纽约乃至全世界的时尚星途。
回顾这位天才少年的成长史,他的成功远不止“Michelle’s Choice”这个标签那样简单。唯美浪漫的印花丝绸上衣,柔和华丽的刺绣与镶钻礼服,Jason Wu的设计并没有通过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具象刻意卖弄品牌的中国姓氏,而是将一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韵律融化到整体的思潮之中。2010年入围了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大奖,主办单位给出的评语是“创意没有疆界”。而当整个时尚界忙着为这位新人鼓掌的时候,他却如已在这个领域打拼多年一样的老将般沉着:事实上,成为米歇尔钦点的幸运儿之前,他已经默默努力了20年。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另一个女人的支持和努力,那就是他在台湾的母亲。
Jason Wu的时装创作开始于4、5岁。和哥哥以及别的小男孩不同,他不爱卡通不爱车,给芭比娃娃画衣服、做衣服是他最大的爱好。吴太太并没有为此焦虑或急于“矫正”,而是鼓励与认可,甚至为他改建房屋,腾出整个地下室作为他的“工作室”,说服时装学院的教师为还是小学生的Jason单独授课。到了高中時期,在巴黎娃娃大展中夺得亚军的Jason旋即被美国Integrity Toys延揽为创意总监,设计的娃娃在全球的高级玩具店售卖。及至入学帕森服装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他已经拥有了相当丰富的设计及商业经验。后来发生的事:从在设计师云集的餐厅衣帽间工作积累人脉,到将纽约时装周大秀当作自己的 “毕业作品”,再到因为“Michelle’s Choice”名声大噪,Jason Wu的轨迹无不显示出一种敢于不按理出牌的强大气场——我,可以理解为是隐藏在“幸运偶然”背后无可辩驳的“必然”。
圣马丁双姝 Uma Wang&Masha Ma
和纽约一样,伦敦也是时尚界的前沿阵地。这里不仅有一年两次的潮流发布、品牌云集的精品百货、衣着得体的路人,还有设计界的剑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从60年代至今,它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艺术与设计学校,近年来毕业大秀上更增加了不少中国新锐设计师的身影,其中包括两位在伦敦成功落地的女设计师Uma Wang和Masha Ma。
Uma Wang早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曾为中国品牌担任过10年设计师。于圣马丁进修女装设计期间,她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以风格鲜明的针织系列为主线,优良的材质和独特的设计品味深受欧洲买手及先锋杂志的推崇和追捧。随后她被介绍给美版《Vogue》主编时尚女魔头Anna Wintour,并在纽约和米兰做展走秀。至此她的中文本名“王汁”鲜有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在天桥、杂志和精品店中走红的Uma Wang.
和在国内历练多年的Uma Wang不同,圣马丁同门师妹、来自北京的80后姑娘Masha Ma成长得似乎更迅速一些:师从Louise Wilson这位伦敦时尚界最有分量的老太太,2008年她的毕业秀便登上了伦敦时装周。令人惊讶的是她的商业计划已经做到了2020年:自17岁起便在英国学习的她,有着在同龄新锐设计师中罕见的完善市场理念与经营头脑。这个从不透露自己中文名、将遮住一只眼的短发作为个人形象icon的年轻女孩以“从设计师转型成为一个品牌”当作目前的首要目标,并且对Masha Ma旗下的一线二线品牌都有了清晰的消费定位。
回顾这两位“圣马丁女士”的出道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出生成长于内地,赴伦敦求学,迅速创立自己的品牌,非常注重设计与商业的平衡,懂得借力时尚媒体、以务实的经营之道培育自己的品牌,并且注重在消费者处获得的成功。设计中并不见东方元素,不取悦远离实用主义的艺术或猎奇,决心以一种“国际化”兼“商业化”的姿态在时装工业取得一席之地。她们代表的是中国本土的设计力量在更广阔舞台上的学习与磨练,同时也暗自契合世界时装工业将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未来市场这一趋势。从早期华人设计师“向西方展示东方”,到如今一批留学海外建立品牌的新锐设计师“借西方服务东方”,华人在时尚界的角色和目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China chic 谭燕玉
三位在纽约时尚界耕耘多年的华人女设计师中,Vivienne Tam的名号并不像Vera Wang或者Anna Sui那么耳熟能详。不过和另两位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认真比起来,她的轨迹要贴近中国得多:出生于广东,3岁举家搬迁到香港,成长和教育都是在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里完成的。然而从香港理工大学时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发现彼时的香港并没有适合设计师发展的土壤:这是一个不受重视的职业。于是她只好选择了“更正式的”工作,将一件一件设计作品暂时收藏。1981年,偏安于香港贸易发展局的Vivienne因工作关系到访纽约,第一次呼吸到了繁荣的时尚空气。她决定放弃安稳的生活,让梦想重新起航。
她又一次来到纽约,带着一箱时装作品走门串户地向百货商店和时装店推销自己的设计。命运总是眷顾执着勇敢的女人,1983年,Vivienne终于得到潮流名店Henri Bendel 的买手赏识,不但被引入纽约57街的店里,还成为了该店橱窗的主力,备受吹捧。在纽约的时装店展览(New York Boutique Show)中,她更是压轴出场的设计师。
从此Vivienne Tam 声名鹊起,美国各地的时装买手也纷纷向她招手。之后发生的事情来得顺风顺水:90年代,西方媒体给与她“新一代中国代表”的美誉。她的“毛”系列和“观音”系列成功地将中国元素、时装与当代艺术结合起来,开启跨界风潮。
作为千万个漂流到纽约异乡人中的一员,Vivienne毫无疑问地实现了她的美国梦。这个梦想来自于她遥远的文化根基,来源于母亲的旗袍、门框上的囍字、童年时代教会学校窗口瞥见穿着蕾丝白纱的新娘。1997年,Vivienne Tam在纽约苏荷区的旗舰店开幕时,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无声地重复着她设计生命中的关键词“China Chic”——这个词后来还被用作标题,出现在她阐述自己时尚生涯与理念的半自传封面上。
如今Vivienne Tam已经算得上是纽约时装周的老面孔。成名后的她与故乡的联系始终频繁:2002年她带着自己的秋冬系列回到中国,成为在长城举行时装发布会的第一位国际时装设计师。在同年发布的新书《China Chic》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富韵味的目录(设计:配图1)。那些字词的片段,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生长于东方而成名于西方的时尚设计师灵感的根基与心灵的故乡。
Michelle’s Choice 吴季刚
和Vivienne多年的潜心耕耘不同,在纽约时装周开秀的两位华人男设计师Alexander Wang和Jason Wu都是天才出少年的选手。1983年在台湾出生的Jason Wu,在16岁获得第一个总监名号,23岁时创立自己的时尚品牌,26岁时他的设计被美国第一夫人相中,米歇尔与奥巴马在就职仪式舞会上的一个回旋,把这个似乎还青涩的少年和他的作品推上环球镁光灯的前沿,自此开启了他在纽约乃至全世界的时尚星途。
回顾这位天才少年的成长史,他的成功远不止“Michelle’s Choice”这个标签那样简单。唯美浪漫的印花丝绸上衣,柔和华丽的刺绣与镶钻礼服,Jason Wu的设计并没有通过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具象刻意卖弄品牌的中国姓氏,而是将一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韵律融化到整体的思潮之中。2010年入围了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大奖,主办单位给出的评语是“创意没有疆界”。而当整个时尚界忙着为这位新人鼓掌的时候,他却如已在这个领域打拼多年一样的老将般沉着:事实上,成为米歇尔钦点的幸运儿之前,他已经默默努力了20年。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另一个女人的支持和努力,那就是他在台湾的母亲。
Jason Wu的时装创作开始于4、5岁。和哥哥以及别的小男孩不同,他不爱卡通不爱车,给芭比娃娃画衣服、做衣服是他最大的爱好。吴太太并没有为此焦虑或急于“矫正”,而是鼓励与认可,甚至为他改建房屋,腾出整个地下室作为他的“工作室”,说服时装学院的教师为还是小学生的Jason单独授课。到了高中時期,在巴黎娃娃大展中夺得亚军的Jason旋即被美国Integrity Toys延揽为创意总监,设计的娃娃在全球的高级玩具店售卖。及至入学帕森服装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他已经拥有了相当丰富的设计及商业经验。后来发生的事:从在设计师云集的餐厅衣帽间工作积累人脉,到将纽约时装周大秀当作自己的 “毕业作品”,再到因为“Michelle’s Choice”名声大噪,Jason Wu的轨迹无不显示出一种敢于不按理出牌的强大气场——我,可以理解为是隐藏在“幸运偶然”背后无可辩驳的“必然”。
圣马丁双姝 Uma Wang&Masha Ma
和纽约一样,伦敦也是时尚界的前沿阵地。这里不仅有一年两次的潮流发布、品牌云集的精品百货、衣着得体的路人,还有设计界的剑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从60年代至今,它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艺术与设计学校,近年来毕业大秀上更增加了不少中国新锐设计师的身影,其中包括两位在伦敦成功落地的女设计师Uma Wang和Masha Ma。
Uma Wang早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曾为中国品牌担任过10年设计师。于圣马丁进修女装设计期间,她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以风格鲜明的针织系列为主线,优良的材质和独特的设计品味深受欧洲买手及先锋杂志的推崇和追捧。随后她被介绍给美版《Vogue》主编时尚女魔头Anna Wintour,并在纽约和米兰做展走秀。至此她的中文本名“王汁”鲜有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在天桥、杂志和精品店中走红的Uma Wang.
和在国内历练多年的Uma Wang不同,圣马丁同门师妹、来自北京的80后姑娘Masha Ma成长得似乎更迅速一些:师从Louise Wilson这位伦敦时尚界最有分量的老太太,2008年她的毕业秀便登上了伦敦时装周。令人惊讶的是她的商业计划已经做到了2020年:自17岁起便在英国学习的她,有着在同龄新锐设计师中罕见的完善市场理念与经营头脑。这个从不透露自己中文名、将遮住一只眼的短发作为个人形象icon的年轻女孩以“从设计师转型成为一个品牌”当作目前的首要目标,并且对Masha Ma旗下的一线二线品牌都有了清晰的消费定位。
回顾这两位“圣马丁女士”的出道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出生成长于内地,赴伦敦求学,迅速创立自己的品牌,非常注重设计与商业的平衡,懂得借力时尚媒体、以务实的经营之道培育自己的品牌,并且注重在消费者处获得的成功。设计中并不见东方元素,不取悦远离实用主义的艺术或猎奇,决心以一种“国际化”兼“商业化”的姿态在时装工业取得一席之地。她们代表的是中国本土的设计力量在更广阔舞台上的学习与磨练,同时也暗自契合世界时装工业将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未来市场这一趋势。从早期华人设计师“向西方展示东方”,到如今一批留学海外建立品牌的新锐设计师“借西方服务东方”,华人在时尚界的角色和目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