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要教学目标,本文着重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开展个别化教学,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提供参考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进行个别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理论依据:后现代课程观和学习理论的支持
以威廉姆·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自然科学中的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和杜威实验主义思想,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论,他们认为,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设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他们强调,课程的重点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师生是合作的探究者与平等的对话者关系;课程实施注重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注重学习经验、自然界及生活本身,强调课堂与社会密切相联,提倡到大自然中研究,联系社会,深入社会;注重和谐发展;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创造性、开放性。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全新的课程图景,在课程观念上和课程设计上打开了新的视野,那么,当代建构主义者则从具体操作的方法论上给予了我们开启新课程的智慧之钥。他们从“什么是学习”与“如何进行学习”进行了论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为此,他们提出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和方式,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过程。为此他们建议,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教育情境,开展协作学习。
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我们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关于个别化教学,尹俊华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教学”,我们通俗地理解为,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关照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的一种分层次、多元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区别于以往的班级统一授课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是通过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为开展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创设了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三是为E-learning提供了“会话”和“协作”的平台。使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
组织策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平台系统,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超文本性、多元性的明显优势和特点,体现为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系统,对于优化教学过程,促进个别化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应用概念图,优化教学设计
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以可视化的形式,将某一主题的相关概念、要点以模型表展现关系、结构分层分布,体现了知识的相关链接、层次分类等。由于概念图体现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具有非线性、超文本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发散性思维教学,既能够关照不同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又能够促进知识系统的构建和整合,并有利于教师进行多元教学设计和分层操作。
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四个原则:①系统性原则,概念图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教师充分整合学科资源,体现某一知识节点的相关链接,让学生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更多地接触相关知识信息,厘清主要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关系、分类、分层、应用等,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建构。②渐进性原则,由于概念图能够清晰地体现知识的分层情况,能有效地引导思维发展指向,并适合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打破统一路径、统一文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最大限度地关注到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③主体性原则,概念图的知识索引,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解,而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设计,在人与人、人与机的互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④非线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概念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策略,设计不同的研究路径,体现差异性、超文本性、个性化特点。⑤人文性原则,设计概念图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应考虑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和谐共融的思想,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应当是:设计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组织策略——概念图设计——导学策略——学生自主性探究/教师支持帮助——研究结果共享——小组协作排解疑难——教师重点讲解——拓展性思考探究——课堂诊测——教学总结——反思提高。在教学组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宏观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导航者、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倡导多元发展、达成目标,采取有效评价策略和保障措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创设教育情境,优化教学资源组织与使用
情境教学以其典型的经验和模式,得到了教育界普遍认同,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特定的,与教学密切关联的文化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点燃了他们的激情和兴趣,由此而开展的师生互动教学,使学生身处其境,开展对话交流和深层次地感悟和思考,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产出。显然,情境的创设是关键的环节,在这以前,创设情境的工作只能由人为来完成,不仅受时空、文本、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且这种人为的情境主要能是凭教师个人和每个学生不同想像来实现,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最多不过是几张图片、几个片断来支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当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时,这种情况就完全改观了。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便是以其声情图文并茂、超越时空限制,并具有独特的互动性的情境来辅助教学,具有着任何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了课堂结构,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对于个别化教学来说,尤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具体实践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性情境,主要指教学资源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创造。网络技术的超级链接、网络资源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呈现形式为创设资源性情境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不仅提供了浩瀚广博的文字信息,还包括了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构成了一个多媒体组合系统,打破了传统文本信息量狭窄、信息搜索困难、单一的文字呈现方式和线性组织的弊端,而形成了非线性、网状组织和灵活组合的明显优势。积件正是在这一技术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媒化,更为师生进行教学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教学素材组合平台。二是技术性教学情境。主要是指物理层面的互动性情境,包括专家答疑、在线讨论、课题研究、智能检测、成果展示等系统的构建。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友好界面、即求即应的功能,以及多元呈现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成为可能,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教学活动的互动,便于开展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的个别化学习。
在这一方面,要求的技术难度较高,对非技术专业教师来说,靠单个人的开发制作比较困难,建议加强集体备课,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划分模块,分工完成,同时要注意模块整合与改进提高,依靠大家的智慧来合成,如有条件,可借助一些优秀软件来辅助,力争设计出既能保证高效支持教学,又能体现各学科特点和适合学生实用的教学环境,以改善教学组织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自主性学习
通过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概念图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调动内部学习机制,进行个别化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建构知识,使学习的过程变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道德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里值得推广的是,要充分利用电子学档思想建设自主性学习智能系统,通过目标的设定、学习意向的检测划分学生学习层次,建设课题研究平台包括检索工具、通讯技术、导学策略、专家系统、智能检测评价等,让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关于记忆持续性的实验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所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很明显,传统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来源于实验中的前3项,即阅读、听讲、观察,而这三项累加之和不过60%,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通过多媒体、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包含了前三项的内容,而且通过BBS论坛、博客、会议视频、聊天室、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的在线交流活动,弥补了记忆量不够、记忆度不强的问题,实现了另外70%知识的记忆,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的网络,还具备了利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发现创造新知识的实践,培养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地实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与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相比,其效用不言而喻。
保障机制:技术支持、条件配备和制度创新
必须认识到,构建个别化教学网络平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决非依赖某个教师就可以实现的。办学条件的差异、教师技术水平的制约、学生的参与度、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别化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因此,从学校整体上进行规划建设,调度研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对于促进和深化个别化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学校应当考虑解决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技术攻关问题。这不仅需要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技术研究(必要时还要请专家指导或委托专业公司予以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计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通过教师体验和参与以学习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让每个学员进行以包件(教学核心问题和单元问题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教案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教学辅助资源设计等,构成一个教学设计产品包)为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训练,进行“基于任务式的学习”,可以使教师迅速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同时由于其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并能有效地支持研究性学习,因而获得了普遍的欢迎。这恰好也是与我们进行个别化教学设计所期望的一个培训项目。
2.条件装备问题。对于东部地区大多数的学校来说,校园网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就生均计算机需求来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从投入成本上考虑,应当建设专门的网络教室(多个),对部分班级实行个别化教学实验,学校在课表安排上予以宏观调控,让实验班级以穿插课时的形式轮流到网络教室学习,探索个别化教学,为全面推广模式提供经验支持。
3.创新教学管理。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包括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评价等,充分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系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即时评价,构建新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及时排除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阻碍作用,探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开展信息的教学提供导向支持和制度保障,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进行个别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理论依据:后现代课程观和学习理论的支持
以威廉姆·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自然科学中的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和杜威实验主义思想,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论,他们认为,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设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他们强调,课程的重点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师生是合作的探究者与平等的对话者关系;课程实施注重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注重学习经验、自然界及生活本身,强调课堂与社会密切相联,提倡到大自然中研究,联系社会,深入社会;注重和谐发展;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创造性、开放性。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全新的课程图景,在课程观念上和课程设计上打开了新的视野,那么,当代建构主义者则从具体操作的方法论上给予了我们开启新课程的智慧之钥。他们从“什么是学习”与“如何进行学习”进行了论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为此,他们提出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和方式,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过程。为此他们建议,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教育情境,开展协作学习。
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我们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关于个别化教学,尹俊华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教学”,我们通俗地理解为,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关照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的一种分层次、多元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区别于以往的班级统一授课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是通过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为开展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创设了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三是为E-learning提供了“会话”和“协作”的平台。使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
组织策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平台系统,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超文本性、多元性的明显优势和特点,体现为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系统,对于优化教学过程,促进个别化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应用概念图,优化教学设计
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以可视化的形式,将某一主题的相关概念、要点以模型表展现关系、结构分层分布,体现了知识的相关链接、层次分类等。由于概念图体现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具有非线性、超文本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发散性思维教学,既能够关照不同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又能够促进知识系统的构建和整合,并有利于教师进行多元教学设计和分层操作。
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四个原则:①系统性原则,概念图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教师充分整合学科资源,体现某一知识节点的相关链接,让学生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更多地接触相关知识信息,厘清主要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关系、分类、分层、应用等,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建构。②渐进性原则,由于概念图能够清晰地体现知识的分层情况,能有效地引导思维发展指向,并适合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打破统一路径、统一文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最大限度地关注到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③主体性原则,概念图的知识索引,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解,而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设计,在人与人、人与机的互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④非线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概念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策略,设计不同的研究路径,体现差异性、超文本性、个性化特点。⑤人文性原则,设计概念图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应考虑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和谐共融的思想,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应当是:设计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组织策略——概念图设计——导学策略——学生自主性探究/教师支持帮助——研究结果共享——小组协作排解疑难——教师重点讲解——拓展性思考探究——课堂诊测——教学总结——反思提高。在教学组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宏观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导航者、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倡导多元发展、达成目标,采取有效评价策略和保障措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创设教育情境,优化教学资源组织与使用
情境教学以其典型的经验和模式,得到了教育界普遍认同,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特定的,与教学密切关联的文化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点燃了他们的激情和兴趣,由此而开展的师生互动教学,使学生身处其境,开展对话交流和深层次地感悟和思考,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产出。显然,情境的创设是关键的环节,在这以前,创设情境的工作只能由人为来完成,不仅受时空、文本、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且这种人为的情境主要能是凭教师个人和每个学生不同想像来实现,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最多不过是几张图片、几个片断来支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当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时,这种情况就完全改观了。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便是以其声情图文并茂、超越时空限制,并具有独特的互动性的情境来辅助教学,具有着任何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了课堂结构,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对于个别化教学来说,尤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具体实践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性情境,主要指教学资源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创造。网络技术的超级链接、网络资源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呈现形式为创设资源性情境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不仅提供了浩瀚广博的文字信息,还包括了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构成了一个多媒体组合系统,打破了传统文本信息量狭窄、信息搜索困难、单一的文字呈现方式和线性组织的弊端,而形成了非线性、网状组织和灵活组合的明显优势。积件正是在这一技术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媒化,更为师生进行教学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教学素材组合平台。二是技术性教学情境。主要是指物理层面的互动性情境,包括专家答疑、在线讨论、课题研究、智能检测、成果展示等系统的构建。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友好界面、即求即应的功能,以及多元呈现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成为可能,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教学活动的互动,便于开展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的个别化学习。
在这一方面,要求的技术难度较高,对非技术专业教师来说,靠单个人的开发制作比较困难,建议加强集体备课,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划分模块,分工完成,同时要注意模块整合与改进提高,依靠大家的智慧来合成,如有条件,可借助一些优秀软件来辅助,力争设计出既能保证高效支持教学,又能体现各学科特点和适合学生实用的教学环境,以改善教学组织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自主性学习
通过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概念图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调动内部学习机制,进行个别化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建构知识,使学习的过程变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道德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里值得推广的是,要充分利用电子学档思想建设自主性学习智能系统,通过目标的设定、学习意向的检测划分学生学习层次,建设课题研究平台包括检索工具、通讯技术、导学策略、专家系统、智能检测评价等,让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关于记忆持续性的实验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所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很明显,传统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来源于实验中的前3项,即阅读、听讲、观察,而这三项累加之和不过60%,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通过多媒体、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包含了前三项的内容,而且通过BBS论坛、博客、会议视频、聊天室、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的在线交流活动,弥补了记忆量不够、记忆度不强的问题,实现了另外70%知识的记忆,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的网络,还具备了利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发现创造新知识的实践,培养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地实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与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相比,其效用不言而喻。
保障机制:技术支持、条件配备和制度创新
必须认识到,构建个别化教学网络平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决非依赖某个教师就可以实现的。办学条件的差异、教师技术水平的制约、学生的参与度、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别化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因此,从学校整体上进行规划建设,调度研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对于促进和深化个别化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学校应当考虑解决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技术攻关问题。这不仅需要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技术研究(必要时还要请专家指导或委托专业公司予以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计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通过教师体验和参与以学习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让每个学员进行以包件(教学核心问题和单元问题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教案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教学辅助资源设计等,构成一个教学设计产品包)为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训练,进行“基于任务式的学习”,可以使教师迅速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同时由于其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并能有效地支持研究性学习,因而获得了普遍的欢迎。这恰好也是与我们进行个别化教学设计所期望的一个培训项目。
2.条件装备问题。对于东部地区大多数的学校来说,校园网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就生均计算机需求来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从投入成本上考虑,应当建设专门的网络教室(多个),对部分班级实行个别化教学实验,学校在课表安排上予以宏观调控,让实验班级以穿插课时的形式轮流到网络教室学习,探索个别化教学,为全面推广模式提供经验支持。
3.创新教学管理。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包括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评价等,充分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系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即时评价,构建新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及时排除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阻碍作用,探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开展信息的教学提供导向支持和制度保障,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