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晋人才选拔制度分析东晋政治的不稳定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aaaq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论述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成为一种变态的皇权政治,在晋室自八王之乱后开始逐渐形成,在晋室偏安江左后由起始奠基、巩固、巅峰最后走向衰亡,历经五族先后执掌权柄。最后终结于北府将刘裕之手,南北对峙,延续大一统的分分合合。本文从东晋门阀的最初出现、发展、总结与遗蜕入手,结合田余庆先生与钱穆先生的著作,论证东晋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其政治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政治的不稳定性更加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东晋门阀政治 人才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一、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田先生强调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不可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诚然田先生在书中不断引用多代学人的观点及无数事实向我们证明了其时政治情况的特殊性,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主弱臣强的时代皇权得到过分抑制而体现出来的病态的稳定性,但是我依然对田先生的一些观点感到不解与疑惑:如东晋时期南方士族的相对稳定对我国后来隋唐一统做出的政治经济文化贡献难道没有更好地促进了我国的南北交流与维持国家一统的稳定;而类似的士族占据过多政治优势与权力的情况实际自汉末门第兴起至唐中后期牛李党争都一直存在,可田先生却似乎没有充分估计到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再如东晋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其政治存在极大的不稳定,于是这才使得其政治的不稳定性更加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了北伐。
  为了达到证明门阀政治只在东晋时期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士族绝对掌权的目的,田先生严谨的考察分析令我深深感到历史学的不证不立、孤证不立的严谨性,与此同时联系钱穆先生的相关著作也引发我做出如下思考:汉以后逐渐形成的士人社会在察举制这一在大一统的选拔制度下不断维系着底层人民上升成为上层阶级成员的制度下延续着大汉王朝的国祚,给下层人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但由于书籍知识推广的有限程度,读书做官成为一种追逐利益的有效经济形式(我认为这可以称为古代的知识经济),既得利益的读书人自然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而通过许多手段抑制优秀的下层知识分子的竞争。日积月累之下出现了士族。时至汉末,不少底层人民仍然可能通过察举、征辟成为士族。然而经历汉末军阀混战后,乱世人命贱如草芥,知识经济为筑坞自保的世家大族所垄断,世家大族也通过自身的各种资源成为掌权者(或自身就是掌权者维护自身家族利益)拉拢的对象,因此产生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尽管可以解救一时之渴,然而却为后来晋南北两朝皇权的集中与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以下我将针对其对皇权集中与南北统一带来的阻碍从而影响东晋的政治不稳定进行分析。
  二、士人阶层的稳定性与落后性
  自春秋战国始,学在官府的局面打破,自由经济走向下层,平民学术开始走向上层①。与此同时,士这一阶级(非周代分封制之下的士)开始形成。掌握了知识的他们在耕读传家的同时,依靠自身的才能通过察举征辟等形式参与政治,再利用所获社会政治地位保护自身乃至家族的世代生活。如此循环演进,于是士族形成。士族的存在,是我国周代宗法制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结合而产生的结果。为了弥补察举、征辟这些方式可能存在的人情私情而使国家无法得到较好的人才的缺陷,避免一家一族长期垄断某些重要官职限制皇权,后来就演变产生郎署与相应的考试制度。由是通过这一套政治上固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人才充分流动,形成了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促使汉代社会在流动变化中不断前进。于是士人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层阶级,起到了稳定皇权社会、沟通上下层人民的缓冲作用,成为社会稳定前进、经济政治文化稳定发展的柱石。
  然而由于统治阶层的逐渐腐朽,察举、征辟与考试、郎署乃至于太学生补郎补吏的传统制度无法继续实行,因此使士族成为一个固定的享受皇权社会各种特权的阶级。不过也不得不说这是由现实客观条件限制的。一则当时教育不普及,二则书籍流通不易。②而在汉末三国军阀混战时期,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复存在,中层士人阶层结坞自保、兼并土地、扩张势力,或是参与到中原逐鹿,或是在某个政权初始之时要求承认其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经济上的私户。于是底层人民要么从行伍而起家,要么私附某家某户为其部属、受人驱使。于是就导致下层人民与上层无法实现良性循环,而士人阶层地位愈发提高,所以才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其实,这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司马懿等的区别又会有多大呢?不外乎就是士人阶层中的佼佼者成为权臣分割帝权罢了。通过读书察举征辟而出仕的曹操等人不也可算作早期的士族吗?至于永嘉之乱后,在强势的地方势力、江左士族的影响之下,琅琊王为求就食江左、延续晋祚,就必须做出政治权利的妥协,否则江左就不再会打出晋室旗号。
  虽然一朝妥协可换来暂时安定,士人阶层的稳定性促使了某一政权的平安。但是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政治权利的士族,而且在朝代更迭中通过易主得以保存而识破正朔实质的士族就开始继续蚕食国家权力,通过把握九品中正制中的大小中正之职扩大参政人数与范围。使得九品中正制违背最初“不计门第”的原则,随之即出现各家各门第相继掌权,而国家政权组织中长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最后,虽然使得皇权在一定时期内得以抑制,但是社会人员的流动产生极大阻碍,这就使得内斗不休。从王敦到桓温、桓玄,没有一朝不是在钩心斗角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成为执掌国柄的第一门第。其实无论是魏晋还是南北朝,门第的存在都在各种各样的形势与程度上限制着皇权的扩张,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权的疯狂带来的灾难,也是为后来隋唐通过各种手段消除门第势力从而巩固大一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但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一个国家应有的行政效率,也更多地使得阶层流动受到阻碍,这就是士人阶层的落后性。
  综上所述,士人阶层的稳定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为国家稳定带来极大裨益,但是一旦在朝代更迭中与自然经济相结合的士族门第发现上层缺失而排斥下层输入,就会逐渐自我膨胀而成为阻碍社会良性循环向前的存在。而“良禽择木而栖”的思想促使士族成为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究其根源,九品中正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三、束氏狸狌之自作堕落
  明代大儒宋濂先生笔下曾记载一个典故: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③
  这个典故其实解释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富不过三代,荣不过百年。
  尽管世家大族利用九品中正制等一切手段似同世袭一般不断占据着国家政权的各个位置,但是九品中正制本身应用的局限性与世家大族的堕落终究将门阀政治抛弃。
  九品中正制始于汉末曹魏之时。陈群提出此法时,本意是希望实现“依据各地方之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④来选拔任用官吏,“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事实证明这项制度有效于一时,“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选拔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⑤。于是便有了初步形成的读书人家通过这一手段进一步垄断政权,门阀士族的权势便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政治。从下层阶级而言,门阀士族的存在阻碍了他们社会地位上升的空间,使得他们无论是在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都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如此积累之下,才有了孙恩等人的起事。事后,世家大族之人被杀许多。充分说明下层人民的觉醒。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
  问题往往从内部产生。无论是王氏还是谢氏,他们在经历了自己家族门第发展的顶峰之后都必须面对与自己类似的门第的崛起与来自皇权的抑制。原因很简单,个别门第势力的过分扩张会影响政治权利的分配。政治权利的总额是有限的,一旦个别门第过分发展,那么其势必会侵犯别的士族甚至皇室的权利。于是便有了桓温觊觎晋鼎而终不可得、王敦起兵屡败。而除此门阀集体内部争斗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个别门第家族内部无法世代出现领军人物。例如谢家自谢万去职以后谢安被迫出山,而等到淝水之战后谢安一代人相继去世,谢家再无人可以成为执掌国柄的领袖。即便后世谢灵运等人也不过是泼墨山水间,身首异处罢了。于是,一代门阀终究走向衰落。其中,有可能是因为表亲结婚带来的生理上的退化,但最重要的原因必须归于九品中正制:即太好的条件,对子弟成才并没有好处,通过九品中正制走捷径、转空子,不让他们在艰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不过是害了他们,同时也让自己的家族无以为继。这正如同上诉的束家的狸狌一样:第一代狸狌本领高强、功劳赫赫,这才为子孙后代赢下了富贵舒适的生活。然而它那些吃鲜肉长大的子孙却连老鼠都没遇过,才会表现得如此窝囊,甚至于被老鼠吃掉。
  所以,相继而下,门阀终究泯然众人。窃以为正是如此人才选拔制度造就了门阀政治,正因为如此九品中正制将门阀政治埋葬在了历史的坟墓。
  所以,素质不同的代代门阀中人居于高位,阻断了下层人民上升的通道。于是才产生了孙恩等为首的各种起义,为东晋后期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至于前期,由于门阀内部存在的争斗直接影响着国家根本,江左政权极不稳定。在相互争权中,无人戮力北伐,更别提安定民生了。然而,其不断延续的错误为下层士族也提供了机会,最终北府将刘裕得以“造宋”,甚至后来隋唐大一统都不得不归因于曾经如此之不稳定的门阀政治下的政权经营实况带来的关于人才选拔甚至政治制度的启示。以下就以我认为的因九品中正制而兴、因九品中正制而衰的门阀政治给后世带来的积极影响做出分析。
  四、皇室与读书人共天下
  自南北朝门阀政治苟延残喘之后,关陇贵族集团的杨坚代周自立,于大业初年再行考试制度(官员考试制度应起源于汉),首次将读书、应考与做官进行结合,使用客观标准选拔官吏,扩大管理来源,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参与政权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巩固政权。这一成果实在来之不易。
  皇家不会愿意看到某个门阀长期居于高位,即使是皇室政权皆拜此门阀方得,皇家只会想尽一切办法消除门阀影响。于是后来宋齐梁陈各代皇帝虽不得不倚重士族维持统治,但是还是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旧士族的权势,诸如起用寒士为心腹等手段。然而在紧抱成团的世家大族面前这种手段依然无法有效地瓦解,残余的世家大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方面依旧有着不一样的作用。于是科举考试的出现让寒门人参与政治,不得不依附于皇权与士族作斗争,自此门阀势力越发衰弱,直至唐末便已是销声匿迹。在我看来,牛李党争作为门阀势力的尾声才真真正正代表着门阀势力的彻底消退。唐代考试礼部选才、吏部选材,然后通过入幕地方而得以锻炼寒士的处事能力,进而通过处政的事功为自己赢得政治地位上升的机会,这些都是身居高宅大院不屑俗事的官荫子弟所难以得到的。一代又一代的寒士便以这种方式分去了原属于世家残余势力的位置,进而皇权得以一统,读书人与皇帝共天下。可惜后来宋代科举一及第便授官未免过于草率,这使得进士官没有较好的行政能力,甚至还出现累世进士、三代宰相不一般的现象。这是一大缺憾。
  幸而后来明初宋濂重订科举制度,使得明代在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下较稳定地延续着较稳定的局面。明室圈养了皇室宗亲,荒废了勋贵世家(实际上不止明代如此,此处仅以明代特殊为例),将治国的权力交给了读书人。而读书人想要有资格参加政治就必须参加科举,而科举极高难度决定了极低的录取率,如此必然阻止了类似于世家大族的庞然大物的产生。甚至在中后期尽管出现能使族中子弟连续中举的书香门第,但是也会在殿试后按照成绩的高低得到不一样的未来,诸如非进士及第前三四十名不得入翰林院,不入翰林院不得廷推为内阁大学士,如此便从社会公开的角度杜绝了新的世家大族的出现。于是,皇权得以集中,世家大族给国家政权带来的不稳定性不再出现,暂时的过渡的魏晋南北朝后再无严格意义上或是潜在的可以权倾朝野的多个世家。
  从田先生的论点出发,我对于东晋时期的政治实况从人才选拔制度的角度作出了思考。门阀,可以是文人政治集团,可以是世家大族的集合,也可以是皇权下当年读书人作出的“对抗性”组织。我认为他们应当时技术有限垄断知识经济而出现,因九品中正制而兴盛,最终因为多种原因化作历史烟云。它们为后世考试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为后续政权的稳定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反例。于是,中国古代皇权统治终究走向皇帝与读书人共天下的局面,中国历史在不同因素的打断与恢复中稳定前进。
  注释:
  ①钱穆.出自国史新论.三联书店,第十五页.
  ②钱穆.出自国史新论.三联书店,第十七页.
  ③宋濂.出自龙门子凝道记.商务印书馆.
  ④钱穆.出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第四十七页.
  ⑤钱穆.出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第四十九页.
  参考文献: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宋濂.龙门子凝道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乙醇这节是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本文对这一节的教材、教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教学 方法研究 乙醇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乙醇是日常
摘 要: 作者提出在生物教学中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 课堂设计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倡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摘 要: 细节描写教学是解决学生有话不知道怎样说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善于借鉴、积极交流的过程。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细节描写 观察 借鉴 交流    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无话可说,一是有话不知道怎样说。其实前一个问题未必十分突出。每个人的记忆仓库里都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这里有学过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对世
摘 要: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作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开拓识字渠道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乐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让学生在汉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识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基本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各科基础知识的起点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该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散发着经久不变的感人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来自人间最朴实的情感,来自朱自清笔下最无华的语言,字字蕴涵着父子之间的真情,既吐露着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又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细品全文,文中“一个暗笑”、“二处细节描写”、“三件事情”、“四次流泪”、“五句话”,传达的是道不清说不尽的深厚情感。  一、“一个暗笑”,既悔又责  当父亲送“我”过
摘要: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关键词: 苏童 家族小说 家族悲剧 意象化写作  苏童作为一名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作家,在20多年的写
摘 要: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司空见惯的课堂场景。但是,这种问与答的方式却渐渐退出了大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问答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指定学生回答。但是作者认为学生对举手的体验,是融于课堂文化氛围中的,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是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这种举动不管在哪个教育阶段,对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以培养学生听说
摘 要: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文字刺激源在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指出,加强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高“对词汇的感觉力”,还能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造成课程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
摘 要: 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期盼,又充满疑惑的学生,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教育他们呢?文章阐述了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责任心 艺术方法    在这里我说的责任心是工作责任心,而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工作责任心就是职业义务,工作责任心和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行为规范力量来推动的。工作中履行职业责任和职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