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钙脱硝技术在工业层燃炉中的应用

来源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兖矿某单位2t/h链条排炉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液态生物钙在工业链条炉上的脱硝的可行性.其工业实验结果表明:生物钙脱硝技术可应用工业链条炉,当在炉膛后拱下部雾化喷射生物钙时,脱硝效率大于85%,高于炉膛中央及后拱上部.同时,生物钙具有协同脱硫的效果.
其他文献
总图设计是选煤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开展早、涉及知识面广、联系部门和专业多.总图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选煤厂的投资成本、生产安全、企业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总图设计应从厂址选择、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布置、绿化布置方面综合考虑,遵守基本设计原则,确保设计科学、安全、合理.
重点介绍低阶动力煤的浮选回收新技术和新工艺.南梁选煤厂自2012年建成投产以来,由于细煤泥灰分高,发热量低,一直采取的措施是与矸石一起排弃到矸石场进行填埋处理;2017年,中煤西北能源公司接管南梁矿后,着手研究对煤泥的回收利用,经过各种工艺的对比分析,研究并使用了新设备、新工艺进行回收,在浮选前端增加了表面性质机,采用射流微泡浮选机对煤泥进行浮选,浮选精矿采用空气穿流干燥压滤机进行回收;整个工艺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减少了外排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企业增加了效益,而且本工艺也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引领了行业的
介绍了目前选煤厂高低压配电系统的智能化建设现状及不足,从配电系统现场设备层、传输网络层及控制监控层3个方面探讨了其改进措施和完善方向.
结合安全生产对兰炭企业的新要求,以榆林兰炭企业为例,针对榆林兰炭企业的人才队伍短板,提出兰炭化工企业应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作用,构建安全培训教育体系,创新安全生产制度,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实现兰炭企业安全生产,奠定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气化作为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化渣.目前我国气化渣的综合利用率较低,气化渣中残碳是制约气化渣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因素.文章系统研究气化渣浮选脱碳的影响因素,发现样品粒度、矿浆预处理、药剂制度及调整剂的添加,都会影响气化渣浮选.在最佳的浮选条件下,浮选精矿产率达到15.75%,精矿灰分为14.67%,尾矿灰分为84.37%,气化渣残碳脱除效果较好.
采用高温高压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准东原煤(R-form)和酸洗煤(H-form)样品在不同压力下的热解失重特性,采用分布活化能模型法对它们的热解动力学参数求解.结果表明:准东煤在热解过程中依然保留了丰富的孔隙结构,H-form煤比R-form煤的孔隙更加丰富,且H-form煤具有更高的热解反应性,但R-form煤和H-form煤1000℃的热解焦随着压力的变化没有明显区别;压力增加可明显影响准东煤的热解过程,当热解压力小于0.4 MP a时,压力升高可以促进挥发分的释放,但当压力超过0.4 MP a时,压力升
以某煤化工污水处理厂产生的高盐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电催化氧化(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ECO)中试试验研究.考察反应时间对去除高盐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效果以及对氧化还原电位和pH的影响.在进水COD为821.4 mg/L的条件下,电催化氧化对水中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62.5%和54.58%,出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以提升323%,出水pH从9.93下降至3.87.当反应75 min后出水COD为308 mg/L,此时电催化氧化的效率保持在22.7%.试验结果表明
粉末活性炭在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自热着火隐患,着火温度是粉末活性炭的重要参数,然而迄今尚无粉末活性炭着火温度测试的标准.基于GB/T7702.9—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着火点的测定》,通过增加粉状样品测试配件、调整测试操作参数,提出粉末活性炭着火温度的测试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进行了粉末活性炭着火温度的测试、验证.
介绍了目前煤矿替代燃煤锅炉的主要形式和余热资源利用的发展水平,分析了新元煤矿供热负荷、余热资源现状及综合利用可行性.根据本矿供热和余热资源特点,确定了压风机、瓦斯电厂发电机组和瓦斯抽放泵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方案;通过生产实践数据,分析评价了井口温度、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技术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多系统综合余热资源利用技术,能够实现井口和建筑物采暖的稳定供热,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可完全取代燃煤锅炉.
开滦(集团)东欢坨矿业分公司针对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过程中个别管理人员格局不高、作风不硬、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建立了安全自主管理模式,并针对管理人员安全责任缺失建立了管理人员安全诚信履职评价机制,规范了员工行为,提升了员工素质,提高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