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听取别人想法、喜欢争抢、不会谦让……怎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精心准备材料?
学生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要有显著的特征。
在《观察叶》一课的第二环节“观察各种各样的叶”中,我为每组准备了枫叶、银杏叶、柳叶、桑叶、香樟叶。这5种叶具有典型的形状,枫叶像手掌,银杏像扇子,桑叶像爱心,柳叶像眉毛,香樟叶像卵形,它们的叶脉也有明显区别。由于一年级学生喜欢争抢,每种叶我都准备了4片,以保证每人都有1片。在第三个环节“观察不同植物的叶”中,我为每组准备的是精挑细选的常春藤枝条,枝条上的叶子在形状、大小、颜色、软硬、薄厚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学生拿到这样的材料,能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叶子的不同。
明确观察目的
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事物上。目的性是观察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一年级学生,他们观察的技能还比较低,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教师在引导他们开展观察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指导他们明确观察目的。在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时,我提醒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观察的是什么叶子?它长得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还发现了什么?通过问题指引让他们明白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观察——一年级的学生只需观察这些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就可以了。
指导观察方法?
一年级《植物》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眼看、手摸、鼻闻的观察方法。对学生观察方法的训练,应该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堂课中。《观察叶》一课,第一个环节是对叶子进行观察,我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叶子,再引导他们在交流汇报中提炼出三种观察方法。由于缺乏观察经验,许多学生主要用眼来观察,得到的大部分信息也来源于此,手摸及鼻闻获得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另外,他们观察的角度也相对狭窄,比如,当有学生说到银杏叶摸上去滑滑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很多学生会意识到原来手摸也是一种观察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一年级只上过2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过程,学生列举出多种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看叶子的颜色、边缘、大小、形状;用手摸,摸叶子的软硬、光滑程度;用鼻子闻,闻叶子的气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是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进行的观察,属于直接的感官观察。在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观察同一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观察叶子的各种特征。
引导有效观察
观察不是随意地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些人认为观察是玩耍。因此,学生观察前,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他们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一年级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应当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教材内容中,凡是能观察到的,都应当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内容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组织他们观察,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叶》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谈话:说说平时最喜欢什么叶子,为什么喜欢?有学生说喜欢枫叶,因为是爷爷种的;有学生说喜欢发财树的叶,因为叶子能让人发财;有学生说喜欢草莓的叶,因为自己喜欢吃草莓。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叶,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在兴趣的导引下,就能够积极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认识了当地一些常见植物的叶子。总体上看,学生能依据丰富的观察材料,利用简单、科学的观察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有效观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能投入较多的热情参与其中。
2.强化有意注意
一年级学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沉浸在个人活动中,难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甚至会影响班级纪律,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倾听时,眼睛看着发言者,坐姿端正;如果对发言内容有任何意见或疑问,等同学发言结束后再举手提问;全班汇报时,听到与自己记录的相同处可在记录单上打钩,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发言,也可避免重复汇报。教师应当经常表扬眼睛看着发言者、坐姿端正的学生,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观察、描述叶的活动中,可以设计猜叶子游戏:让学生心里想一片树叶,说出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更多特征,如它是绿色的,猜猜看;它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猜猜看;它的边缘上有锯子一样的起伏,再猜猜看。随着特征越来越具体,学生猜的范围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一开始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然后可以邀请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树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树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树叶的特征上来。
3.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在观察之后,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流观察结果,进行思维碰撞,以发现事物所蕴含的规律。在生生、师生交流观察结果中,学生必须准确、科学地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事实,这是他们观察、认识事物本质的保障,也能促进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科学的表达和交流,不仅是学生交流观察现象的过程,也是整理和分析事实的过程,更是探寻事物规律、总结结论的基础。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例如《观察叶》一课,要求学生根据个人记录表描述叶子的特征。指导学生记录时,可以提示学生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上叶脉。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利于他们在交流中更好地表达。当然,教师提供的帮助要恰到好处,过多的帮助反而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
4.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科学探究的问题应当来自生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植物的叶随处可见,学生在幼儿园就画过叶,做过树叶贴画,但对植物的叶缺乏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观察。叶子一旦成为观察对象,很多朦胧的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思考中逐步清晰,如叶的不同和相同、叶的结构、叶的作用等。当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生活时,他们获得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
在《观察叶》一课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引导学生针对观察对象问问“为什么”,如“各种各样的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一种植物的叶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等,使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激励他们不断思考。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322100)?
精心准备材料?
学生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要有显著的特征。
在《观察叶》一课的第二环节“观察各种各样的叶”中,我为每组准备了枫叶、银杏叶、柳叶、桑叶、香樟叶。这5种叶具有典型的形状,枫叶像手掌,银杏像扇子,桑叶像爱心,柳叶像眉毛,香樟叶像卵形,它们的叶脉也有明显区别。由于一年级学生喜欢争抢,每种叶我都准备了4片,以保证每人都有1片。在第三个环节“观察不同植物的叶”中,我为每组准备的是精挑细选的常春藤枝条,枝条上的叶子在形状、大小、颜色、软硬、薄厚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学生拿到这样的材料,能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叶子的不同。
明确观察目的
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事物上。目的性是观察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一年级学生,他们观察的技能还比较低,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教师在引导他们开展观察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指导他们明确观察目的。在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时,我提醒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观察的是什么叶子?它长得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还发现了什么?通过问题指引让他们明白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观察——一年级的学生只需观察这些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就可以了。
指导观察方法?
一年级《植物》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眼看、手摸、鼻闻的观察方法。对学生观察方法的训练,应该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堂课中。《观察叶》一课,第一个环节是对叶子进行观察,我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叶子,再引导他们在交流汇报中提炼出三种观察方法。由于缺乏观察经验,许多学生主要用眼来观察,得到的大部分信息也来源于此,手摸及鼻闻获得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另外,他们观察的角度也相对狭窄,比如,当有学生说到银杏叶摸上去滑滑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很多学生会意识到原来手摸也是一种观察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一年级只上过2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过程,学生列举出多种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看叶子的颜色、边缘、大小、形状;用手摸,摸叶子的软硬、光滑程度;用鼻子闻,闻叶子的气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是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进行的观察,属于直接的感官观察。在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观察同一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观察叶子的各种特征。
引导有效观察
观察不是随意地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些人认为观察是玩耍。因此,学生观察前,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他们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一年级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应当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教材内容中,凡是能观察到的,都应当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内容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组织他们观察,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叶》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谈话:说说平时最喜欢什么叶子,为什么喜欢?有学生说喜欢枫叶,因为是爷爷种的;有学生说喜欢发财树的叶,因为叶子能让人发财;有学生说喜欢草莓的叶,因为自己喜欢吃草莓。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叶,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在兴趣的导引下,就能够积极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认识了当地一些常见植物的叶子。总体上看,学生能依据丰富的观察材料,利用简单、科学的观察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有效观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能投入较多的热情参与其中。
2.强化有意注意
一年级学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沉浸在个人活动中,难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甚至会影响班级纪律,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倾听时,眼睛看着发言者,坐姿端正;如果对发言内容有任何意见或疑问,等同学发言结束后再举手提问;全班汇报时,听到与自己记录的相同处可在记录单上打钩,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发言,也可避免重复汇报。教师应当经常表扬眼睛看着发言者、坐姿端正的学生,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观察、描述叶的活动中,可以设计猜叶子游戏:让学生心里想一片树叶,说出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更多特征,如它是绿色的,猜猜看;它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猜猜看;它的边缘上有锯子一样的起伏,再猜猜看。随着特征越来越具体,学生猜的范围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一开始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然后可以邀请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树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树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树叶的特征上来。
3.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在观察之后,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流观察结果,进行思维碰撞,以发现事物所蕴含的规律。在生生、师生交流观察结果中,学生必须准确、科学地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事实,这是他们观察、认识事物本质的保障,也能促进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科学的表达和交流,不仅是学生交流观察现象的过程,也是整理和分析事实的过程,更是探寻事物规律、总结结论的基础。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例如《观察叶》一课,要求学生根据个人记录表描述叶子的特征。指导学生记录时,可以提示学生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上叶脉。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利于他们在交流中更好地表达。当然,教师提供的帮助要恰到好处,过多的帮助反而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
4.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科学探究的问题应当来自生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植物的叶随处可见,学生在幼儿园就画过叶,做过树叶贴画,但对植物的叶缺乏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观察。叶子一旦成为观察对象,很多朦胧的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思考中逐步清晰,如叶的不同和相同、叶的结构、叶的作用等。当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生活时,他们获得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
在《观察叶》一课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引导学生针对观察对象问问“为什么”,如“各种各样的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一种植物的叶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等,使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激励他们不断思考。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