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富有创新意识和活力的大学往往是新知识凝聚的载体和创新人才聚集的地方。新疆高等院校尽管在财力上比不过名牌大学宽余,在人力上比不过名牌大学充实,但借助对口支援高校的优势资源,也积极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办学环境。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博士点,增加硕士点。不断促使地方性综合大学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对口支援的内地名校的办学理论、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整体实力深深影响着新疆高校,受援助的高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所说的开放性主要是开放式办学。表现为智力引进与建立境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研究基地。所谓开放是面对疆内、疆外,学界、业界的全方位开放。
智力引进上的“开放性”。新疆各高校在援疆干部的热心努力和对口支援院校的援助下,积极引进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学者和实务界专家进学校课堂;积极派出本地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通过进修、访学将内地高校的新知识、新观念带回来:内地对口支援院校与本地高校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使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学科门类趋于齐全,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注重校外“智力”的引进。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原有师资照本宣科教学的基础上。特别是有些课程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但限于目前考试形式和学校管理因素的制约,导致我们的教师不得不教,而学生不得不学,在此状态下,追求教育教学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努力创造条件在教育内容上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进课堂,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环节的“开放性”。新疆各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广泛联系社会资源,完善管理、教学、科研等功能,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借助开展大学生实习工作的时机,与政府机关、媒体、文化产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正式挂牌,教师和学生均可随时进入实习实践。建立学研基地,加强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实现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建立学研基地,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了解市场信息,认识企业需求,达到改进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思维的目的。
总之。提高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同时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贴近性
新疆高校的莘莘学子大多来自农村、农场。毕业后又大多哪儿来哪儿去,返回到了家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几乎没有中国特色,内容层次上,理论性太强,应用性、可操作性不足;思想上,洋话多,本土化少;效果上,学得多,用得少。学生好像在云里雾里周游,怎么也回不到现实中来。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因此,要加重本土化,充分认识生存环境,大力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并紧密结合本土主流经济的校本教材。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科技素养。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行为——“岗位招聘”,使大学本科教育和岗位的距离迅速拉近,无论是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企业招聘等,均和岗位密切相关。而“岗位”条件的构成,既包括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专业知识,也包括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就是技能。同时还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三、新闻学专业规划的务实性
媒体发展中最为根本的要素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不断改革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程设置上,寻求经济管理学科与新闻学之间的契合点。采用“三板块+小方向”分块设置课程内容,将基础和专业课程设定为三大板块:经济管理类、新闻传播类、经济新闻与传媒经济类。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管理学科知识;新闻传播类课程主要有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史、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网络新闻学等;经济传媒类课程主要有经济新闻学、传媒经济学等,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新闻业务运作能力,充分配合开放式的新闻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考虑到文科形象思维较强这一特点,理论课教学就采用适合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适应教授形态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案例教学,积极引进前沿理论和最新实务案例,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进入“创新实验”阶段,综合运用“实地采访——课堂提问——专题讲授——名篇研读——观看录像——现场采访——考试考评”等教学方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手段。聘请文化产业、传媒和政府部门的相关资深人士进课堂授课。
在实践教学上。构建相对独立的“阶段式、三平台、多模式”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新闻专业重实践的特点,将经济新闻专业的新闻实践活动规划为“阶段式、三平台、多模式”:第一。最大限度地深化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活动,增加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的比例。从新闻单位中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深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或作专题学术讲座,以求从社会层面和实践层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第二,突出第二课堂的专业贴近性和选题的挑战性,从大一到大三的暑假所进行的调查实践活动,围绕视野的拓展和新闻业务核心能力的提升,形成系统性的选题策划并落实到位。第三,从大二起,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要有一次参与新闻媒体举办的新闻策划、热点讨论以及媒介经营策划活动,并拿出一篇以上刊登或播发的新闻稿。
在师资建设上,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把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重视和加强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对学科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提高了教研室活动的质量。使教研室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阵地。在督导检查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观摩课。
在人才培养上,构建的“四个层次,差异化复合。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创新性。该体系建立了清晰的人才培养工作流程,对流程中各个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监控措施,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全程化。
四、新闻学学科发展的融合性
专业的融合性体现在人文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科的融合。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在知识结构、学科方向上的融合,通过聘用客座教授的方式使专业师资融合更加成熟。学术研究的融合性体现在人文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科的融合。
五、新闻学学科发展的前瞻性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前沿理论和最新实务案例,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引进前沿理论和最新实务案例,而且还积极将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学者邀请到学院作课程讲座或学术报告,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
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谋生的唯一砝码时,当毕业证书不再是就业的通行证时,花钱受教育如同花钱买衣服成了人们生存的一种必然方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洪水般涌进大学课堂,如此扩招,“师者”惊讶。怎么保证质量?“昔日同窗不同分,今日同桌上大学”,能算作同等质量级的吗?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应当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不同的课程,据此,《高等教育法》第6条规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当今世界之大趋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的主题,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一、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对口支援的内地名校的办学理论、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整体实力深深影响着新疆高校,受援助的高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所说的开放性主要是开放式办学。表现为智力引进与建立境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研究基地。所谓开放是面对疆内、疆外,学界、业界的全方位开放。
智力引进上的“开放性”。新疆各高校在援疆干部的热心努力和对口支援院校的援助下,积极引进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学者和实务界专家进学校课堂;积极派出本地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通过进修、访学将内地高校的新知识、新观念带回来:内地对口支援院校与本地高校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使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学科门类趋于齐全,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注重校外“智力”的引进。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原有师资照本宣科教学的基础上。特别是有些课程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但限于目前考试形式和学校管理因素的制约,导致我们的教师不得不教,而学生不得不学,在此状态下,追求教育教学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努力创造条件在教育内容上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进课堂,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环节的“开放性”。新疆各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广泛联系社会资源,完善管理、教学、科研等功能,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借助开展大学生实习工作的时机,与政府机关、媒体、文化产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正式挂牌,教师和学生均可随时进入实习实践。建立学研基地,加强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实现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建立学研基地,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了解市场信息,认识企业需求,达到改进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思维的目的。
总之。提高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同时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贴近性
新疆高校的莘莘学子大多来自农村、农场。毕业后又大多哪儿来哪儿去,返回到了家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几乎没有中国特色,内容层次上,理论性太强,应用性、可操作性不足;思想上,洋话多,本土化少;效果上,学得多,用得少。学生好像在云里雾里周游,怎么也回不到现实中来。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因此,要加重本土化,充分认识生存环境,大力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并紧密结合本土主流经济的校本教材。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科技素养。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行为——“岗位招聘”,使大学本科教育和岗位的距离迅速拉近,无论是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企业招聘等,均和岗位密切相关。而“岗位”条件的构成,既包括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专业知识,也包括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就是技能。同时还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三、新闻学专业规划的务实性
媒体发展中最为根本的要素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不断改革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程设置上,寻求经济管理学科与新闻学之间的契合点。采用“三板块+小方向”分块设置课程内容,将基础和专业课程设定为三大板块:经济管理类、新闻传播类、经济新闻与传媒经济类。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管理学科知识;新闻传播类课程主要有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史、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网络新闻学等;经济传媒类课程主要有经济新闻学、传媒经济学等,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新闻业务运作能力,充分配合开放式的新闻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考虑到文科形象思维较强这一特点,理论课教学就采用适合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适应教授形态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案例教学,积极引进前沿理论和最新实务案例,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进入“创新实验”阶段,综合运用“实地采访——课堂提问——专题讲授——名篇研读——观看录像——现场采访——考试考评”等教学方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手段。聘请文化产业、传媒和政府部门的相关资深人士进课堂授课。
在实践教学上。构建相对独立的“阶段式、三平台、多模式”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新闻专业重实践的特点,将经济新闻专业的新闻实践活动规划为“阶段式、三平台、多模式”:第一。最大限度地深化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活动,增加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的比例。从新闻单位中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深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或作专题学术讲座,以求从社会层面和实践层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第二,突出第二课堂的专业贴近性和选题的挑战性,从大一到大三的暑假所进行的调查实践活动,围绕视野的拓展和新闻业务核心能力的提升,形成系统性的选题策划并落实到位。第三,从大二起,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要有一次参与新闻媒体举办的新闻策划、热点讨论以及媒介经营策划活动,并拿出一篇以上刊登或播发的新闻稿。
在师资建设上,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把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重视和加强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对学科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提高了教研室活动的质量。使教研室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阵地。在督导检查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观摩课。
在人才培养上,构建的“四个层次,差异化复合。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创新性。该体系建立了清晰的人才培养工作流程,对流程中各个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监控措施,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全程化。
四、新闻学学科发展的融合性
专业的融合性体现在人文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科的融合。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在知识结构、学科方向上的融合,通过聘用客座教授的方式使专业师资融合更加成熟。学术研究的融合性体现在人文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科的融合。
五、新闻学学科发展的前瞻性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前沿理论和最新实务案例,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引进前沿理论和最新实务案例,而且还积极将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学者邀请到学院作课程讲座或学术报告,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
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谋生的唯一砝码时,当毕业证书不再是就业的通行证时,花钱受教育如同花钱买衣服成了人们生存的一种必然方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洪水般涌进大学课堂,如此扩招,“师者”惊讶。怎么保证质量?“昔日同窗不同分,今日同桌上大学”,能算作同等质量级的吗?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应当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不同的课程,据此,《高等教育法》第6条规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当今世界之大趋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的主题,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