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互联网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以后,人类世界的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从前只能通过人际传播,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单向传播的方式变为了即时的双向性网络传播,无限大的信息空间为人类沟通带来了便利,也增加了人类接受信息的负担,为此我们呼吁媒体与大众携手共建一片洁净的信息天空。
关键词:大众媒介 信息 传播 网络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从对报纸、电视的即时接受和延时反馈,发展到了通过网络可以进行的即时接受与即时反馈,网络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使得大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与外界信息保持沟通,并且在在线学习、娱乐的过程中,延伸出一种新的生存空间,即虚拟的网络空间。因为网络媒体机制的不健全,所以人们可以随意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让虚拟信息的发布者不必承担任何实际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信息的接受者沉迷于这种虚拟所带来的自身行动的无责任的状态,因此,每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情绪发泄和信息传递平台的时候,网络就成为大众进行精神消费最好的场所。人们在网络上肆意发泄着自己的文化观点,也浪费着别人的时间与生命。很多网络信息都被功利化了,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便慷慨地为一切信息服务,媒介自身电成为信息的奴隶,于是网络炒作成为信息发布者获得利益的捷径,而媒体对于由此带来的受众源数量增多更是乐此不疲。
不久前刚刚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关于央视节目主持人方静的“间谍门”事件。主持新闻频道《世界周刊》栏目的方静,在突然之间被一位北大副教授提到她是间谍的博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于是她被调离了节目主持人位置接受审查近百天,谣言澄清后,方静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主持人的岗位。而始作俑者阿忆则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他成功地运用炒作让自己的博客火了起来。殊不知这样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以及忽悠了大众的情感。“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注意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非物质体,网络上并不缺少信息,但是却缺少大众的注意力”。于是这就给懂得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急功近利地发布一些可以吸引大众眼球的消息,从而抢先占有大众的注意力资源,而人类对事物审美的共通性,又使得大众对某些信息的关注度高度集中。在受众方面,现代人们在社会强大的生存压力下,总是喜欢在工作之余选择一些娱乐性强的信息来阅读,加上人天性的好奇,也给这类信息提供了轻易进入大众视野的空隙。这样大众也和媒体本身一样,成为炒作消息者的奴隶。于是大众传媒成为少数占有注意力资源的人的传声筒,在对社会的贡献作用上的意义变得狭隘起来。而媒体自身因为炒作噱头的光环在事实真相面前逐渐地消减,其在公众眼里的可信度也越来越低了。然而,短期利益的驱使并没有使媒体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机,依然我行我素地向大众抛着吸引人的恶俗文化信息。这就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的输入与大众有限的接收力之间的矛盾,当无效信息达到最大化之后,矛盾必将激化,并最终导致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阻滞与萧条。
二、“原始”大众传媒影响力
大众媒介诞生之初是为了让大众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动态。当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依靠机械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渠道出现之后,人们惊异于自己眼前所见到的事实,大众传播的方式与人际传播区别开来。人际传播是以人的感觉器官来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这种传播方法的向度为双向交流”,传播速度相对比较慢,影响受众范围非常小,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因为具有现场性而更能帮助受众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信息。大众传媒中的传统媒介与广播、电视等新媒介虽然对比起人际传播来说,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有序的传播周期,但是与受众的交流却常常是单向的,因此不能很快地得到受众的反馈而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对于这几种仍处于与受众无法正常交流的媒介,我们不妨把它们看做是一种“原始”状态的传播渠道,就其传播能力来看,远远不及起步更晚一些的网络媒介,因为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兴而超现代化的传播途径,人们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与信息源进行交流,大众可以对网络信息产生迅速而灵活的反应。
那么,大众在接受“原始”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时的心理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呢?当人们处于对“原始”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接受时,因为信息量少而精,所以大众对于那些信息是充满期待和信任的,他们完全相信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就是世界的真实原样,因此会毫无舍弃地全盘接受其传达出来的信息。而当网络兴起以后,人们心理接受状态仍然还处于前一个“原始阶段”,思维滞留在了对于媒介的信任上,他们对于大众媒介的追崇热情依然没有消退,所以在网络悄然来临时,这种媒体并没有减弱人们对于信息的习惯性依赖,对于进入视野的所谓信息仍采取了全部接受的态度,而这种习惯性思维带来的问题将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显露出来。
三、网络泡沫造成的“生态”恶果
当大众传媒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交叉体诞生了,特别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文化信息传播的原始真、善、美的状态已经被彻底颠覆了,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大众对于网络信息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电视、读信息的人,网络这个全开放的传播渠道,在为人类打开一扇与世界无阻碍交流的窗口的同时,也让大批的垃圾、复制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信息爆炸的环境,但是在信息的海洋里,能够捕获的有益人类发展的成果并不多,总体来说是有点供大于求了,人们大量的时间都被媒体刻意向大众输出的无用信息所浪费。一开始大众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是基于以往对于“清洁”媒体的信任,大众乐于像以往一样主动、完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同时,网络媒介信息的获得是极为容易的,这使得大众很快就对新兴媒介传播的信息产生了怠惰性,人们变成了被动地接受媒介信息。而当媒体发现了带有色情或暴力的、夸大其词的文字以及图片会对受众产生比以往面对“原始”媒介时更大的刺激以后,一些商业化的消费开始在网络传播中泛滥起来,这类信息传播能带给媒体远远大于传统的文化信息现场消费的利润空间,于是在国粹相声等舞台表演形式濒临绝境的时候。一种被扭曲化的信息大肆在大众传播链里传递着,直到使受众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被动地接受着改变。人们的信息生活进入了泡沫时代,人类的思考大部分建立在了一些虚假的信息之上,人们得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些浪费时间、混淆视听的信息,每一个受众都陷入了媒介为提高点击率而精心设计的陷阱里。表面上看似欣欣向荣的大众文化传播,背后却隐藏着媒介的唯利的道德偏离,这种泡沫的繁荣是以大众个性思维的消殆为代价的。网络虚拟的资本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应有的资本,不久以后,如果网络等新兴媒介一如既往、不加规范地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只会得到与泡沫经济一样的后果。虚拟信息资产的过于庞大而无效,将会导致信息泡沫的幻灭以及传媒系统的动荡。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以及人类的发展。
四、结 语
网络对于挖掘大众的消费需要偏离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首要任务是回归大众传播的“政府主义”,通过政府对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统一调控,剔除有害网络“生态”发展的低品质媒介污染。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这一方面有利于真正有知识含量的信息传播。但是另一方面也给对社会发展有公害的、不利于大众身心健康的信息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据此,完善大众传媒机制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性能良好的“排泄系统”,定期“扫描”有害媒介传播信息,帮助传媒进行“系统清理”,最终达到大众媒介渠道的清洁与有序。其次,还要加快推进大众精神文化教育建设进程。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等于低俗文化,媒体不应该因为屈从于商业利益,盲目地为受众预设其文化需要,而应该协助大众积极创造他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文化传播产业不能滥用其对大众的关怀”。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传播必将越来越趋向于高雅与文明,而网络的传播渠道。将使人类共享更多同样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这样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当人类的社会道德水平得到总体提高以后,大众传播的环境才能达到最佳的洁净程度。
关键词:大众媒介 信息 传播 网络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从对报纸、电视的即时接受和延时反馈,发展到了通过网络可以进行的即时接受与即时反馈,网络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使得大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与外界信息保持沟通,并且在在线学习、娱乐的过程中,延伸出一种新的生存空间,即虚拟的网络空间。因为网络媒体机制的不健全,所以人们可以随意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让虚拟信息的发布者不必承担任何实际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信息的接受者沉迷于这种虚拟所带来的自身行动的无责任的状态,因此,每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情绪发泄和信息传递平台的时候,网络就成为大众进行精神消费最好的场所。人们在网络上肆意发泄着自己的文化观点,也浪费着别人的时间与生命。很多网络信息都被功利化了,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便慷慨地为一切信息服务,媒介自身电成为信息的奴隶,于是网络炒作成为信息发布者获得利益的捷径,而媒体对于由此带来的受众源数量增多更是乐此不疲。
不久前刚刚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关于央视节目主持人方静的“间谍门”事件。主持新闻频道《世界周刊》栏目的方静,在突然之间被一位北大副教授提到她是间谍的博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于是她被调离了节目主持人位置接受审查近百天,谣言澄清后,方静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主持人的岗位。而始作俑者阿忆则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他成功地运用炒作让自己的博客火了起来。殊不知这样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以及忽悠了大众的情感。“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注意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非物质体,网络上并不缺少信息,但是却缺少大众的注意力”。于是这就给懂得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急功近利地发布一些可以吸引大众眼球的消息,从而抢先占有大众的注意力资源,而人类对事物审美的共通性,又使得大众对某些信息的关注度高度集中。在受众方面,现代人们在社会强大的生存压力下,总是喜欢在工作之余选择一些娱乐性强的信息来阅读,加上人天性的好奇,也给这类信息提供了轻易进入大众视野的空隙。这样大众也和媒体本身一样,成为炒作消息者的奴隶。于是大众传媒成为少数占有注意力资源的人的传声筒,在对社会的贡献作用上的意义变得狭隘起来。而媒体自身因为炒作噱头的光环在事实真相面前逐渐地消减,其在公众眼里的可信度也越来越低了。然而,短期利益的驱使并没有使媒体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机,依然我行我素地向大众抛着吸引人的恶俗文化信息。这就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的输入与大众有限的接收力之间的矛盾,当无效信息达到最大化之后,矛盾必将激化,并最终导致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阻滞与萧条。
二、“原始”大众传媒影响力
大众媒介诞生之初是为了让大众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动态。当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依靠机械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渠道出现之后,人们惊异于自己眼前所见到的事实,大众传播的方式与人际传播区别开来。人际传播是以人的感觉器官来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这种传播方法的向度为双向交流”,传播速度相对比较慢,影响受众范围非常小,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因为具有现场性而更能帮助受众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信息。大众传媒中的传统媒介与广播、电视等新媒介虽然对比起人际传播来说,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有序的传播周期,但是与受众的交流却常常是单向的,因此不能很快地得到受众的反馈而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对于这几种仍处于与受众无法正常交流的媒介,我们不妨把它们看做是一种“原始”状态的传播渠道,就其传播能力来看,远远不及起步更晚一些的网络媒介,因为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兴而超现代化的传播途径,人们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与信息源进行交流,大众可以对网络信息产生迅速而灵活的反应。
那么,大众在接受“原始”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时的心理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呢?当人们处于对“原始”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接受时,因为信息量少而精,所以大众对于那些信息是充满期待和信任的,他们完全相信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就是世界的真实原样,因此会毫无舍弃地全盘接受其传达出来的信息。而当网络兴起以后,人们心理接受状态仍然还处于前一个“原始阶段”,思维滞留在了对于媒介的信任上,他们对于大众媒介的追崇热情依然没有消退,所以在网络悄然来临时,这种媒体并没有减弱人们对于信息的习惯性依赖,对于进入视野的所谓信息仍采取了全部接受的态度,而这种习惯性思维带来的问题将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显露出来。
三、网络泡沫造成的“生态”恶果
当大众传媒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交叉体诞生了,特别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文化信息传播的原始真、善、美的状态已经被彻底颠覆了,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大众对于网络信息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电视、读信息的人,网络这个全开放的传播渠道,在为人类打开一扇与世界无阻碍交流的窗口的同时,也让大批的垃圾、复制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信息爆炸的环境,但是在信息的海洋里,能够捕获的有益人类发展的成果并不多,总体来说是有点供大于求了,人们大量的时间都被媒体刻意向大众输出的无用信息所浪费。一开始大众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是基于以往对于“清洁”媒体的信任,大众乐于像以往一样主动、完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同时,网络媒介信息的获得是极为容易的,这使得大众很快就对新兴媒介传播的信息产生了怠惰性,人们变成了被动地接受媒介信息。而当媒体发现了带有色情或暴力的、夸大其词的文字以及图片会对受众产生比以往面对“原始”媒介时更大的刺激以后,一些商业化的消费开始在网络传播中泛滥起来,这类信息传播能带给媒体远远大于传统的文化信息现场消费的利润空间,于是在国粹相声等舞台表演形式濒临绝境的时候。一种被扭曲化的信息大肆在大众传播链里传递着,直到使受众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被动地接受着改变。人们的信息生活进入了泡沫时代,人类的思考大部分建立在了一些虚假的信息之上,人们得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些浪费时间、混淆视听的信息,每一个受众都陷入了媒介为提高点击率而精心设计的陷阱里。表面上看似欣欣向荣的大众文化传播,背后却隐藏着媒介的唯利的道德偏离,这种泡沫的繁荣是以大众个性思维的消殆为代价的。网络虚拟的资本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应有的资本,不久以后,如果网络等新兴媒介一如既往、不加规范地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只会得到与泡沫经济一样的后果。虚拟信息资产的过于庞大而无效,将会导致信息泡沫的幻灭以及传媒系统的动荡。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以及人类的发展。
四、结 语
网络对于挖掘大众的消费需要偏离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首要任务是回归大众传播的“政府主义”,通过政府对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统一调控,剔除有害网络“生态”发展的低品质媒介污染。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这一方面有利于真正有知识含量的信息传播。但是另一方面也给对社会发展有公害的、不利于大众身心健康的信息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据此,完善大众传媒机制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性能良好的“排泄系统”,定期“扫描”有害媒介传播信息,帮助传媒进行“系统清理”,最终达到大众媒介渠道的清洁与有序。其次,还要加快推进大众精神文化教育建设进程。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等于低俗文化,媒体不应该因为屈从于商业利益,盲目地为受众预设其文化需要,而应该协助大众积极创造他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文化传播产业不能滥用其对大众的关怀”。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传播必将越来越趋向于高雅与文明,而网络的传播渠道。将使人类共享更多同样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这样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当人类的社会道德水平得到总体提高以后,大众传播的环境才能达到最佳的洁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