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谢灵运山水诗中,山水既是其安身之所,也是其悟道的场所。谢灵运在诗歌中多着意于解决个体生命的矛盾,因而其诗歌有着不同于前人作品的个体性特征。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谢灵运山水诗中景与情相互交融。较之前人作品,谢灵运诗歌的景物描写更加细微,情、景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其二,谢灵运山水诗中“事”(物)与“理”相互对立。表现为谢灵运在观看山水的过程中悟道,解决个体生命的矛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谢灵运山水诗中,山水既是其安身之所,也是其悟道的场所。谢灵运在诗歌中多着意于解决个体生命的矛盾,因而其诗歌有着不同于前人作品的个体性特征。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谢灵运山水诗中景与情相互交融。较之前人作品,谢灵运诗歌的景物描写更加细微,情、景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其二,谢灵运山水诗中“事”(物)与“理”相互对立。表现为谢灵运在观看山水的过程中悟道,解决个体生命的矛盾。
其他文献
每天朝阳升起的时刻是一天中最具希望的时刻,每个人都为自己将拥有的新的一天祝福、期盼。因此,紧紧抓住这一环节,在入园准备、晨间接待、晨间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进行教育价值的挖掘,才能让幼儿以一种愉悦的情绪开始投入到一天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三位女主人公——黛西、乔丹和沫特尔的命运,以及以盖茨比为代表的时代对现代女性认知的匮乏,探究美国新时代女性独立走向失败的原因。
郑文焯有批点《谢康乐集》四卷,从章法意脉入手,揭示谢灵运山水诗情景间的隐含关系,这一批点特色,涉及到谢灵运山水诗评点中的重要问题,即如何恰当评价谢灵运诗歌写景、说理过于繁复的问题。他的诗集中有拟谢五言古诗11首,其仿拟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实践,经历了由句法模拟到句法章法并重的过程。多次不第的人生经历使他在情感上与谢灵运颇有共鸣,并在诗歌中运用谢诗的章法结构,熔铸感愤。但郑文焯批点谢灵运诗时有附会穿凿
王旭是元初北方文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其人品才华可见一斑。关于王旭的研究,当前研究成果较少,关注点在于其生平的考辨和诗歌的整体关照上,还有很大空间有待补足。本论文以王旭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关于王旭的山水之作,主要记述了其生平行止与心态变化,风格特色鲜明,凸显了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具有研究价值。故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王旭的生平经历为出发
时间和空间是哲学家长期以来研究的对象。然而,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以时间及线性时间为主导的历史进步论在哲学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古典美学其实是一种“空间性”美学,从诗论、画论到书法艺术都凝聚着强烈的“空间意识”。而这种空间意识的形成是从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出发,经过“同情”与“移情”的方式建构理论共通性,最终通过反思达到中国古典美学对人整体生命把握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以王维《辋川集》为
<正>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2018年,学校践行“生命为重,育人为本”的绿色教育,坚持“绿色发展,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向上向阳”的学子,努力办“育人水平和办学品位一流”的学校。一、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引领学校全面育人学校党支部以“党建+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程、绿色课堂”为引领,从“班子领航、党员带头、童心向党”三个层面,以党建带“团建”“队建”的方式,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新时期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也面临新的发展格局。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应当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考虑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合理预测市场形势及发展趋势,针对性完善相关的规范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此推动房地产行业实现稳定有序发展。本文围绕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发展现状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对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T2DM患者100例,根据彩超测量CIMT分为CIMT正常组(CIMT<0.9 mm)55例和CIMT增厚组(CIMT≥0.9 mm)4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mALB
<正>当教育改革重心逐步下移到中小学校,教研部门面临从职能定位到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的一系列转型。随着上海教育迈入内涵发展阶段,改革的重心正逐步下移到中小学校。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的自发努力,需要在直面学校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协调运作才能实现。
<正>1945年,粟裕在杭州西北部天目山地区领导了一场载入中共军史的经典运动歼灭战,并取得了三次反顽战斗的胜利:率部南下,运动战中痛击“猴子军”;调虎离山,山地战中血战“黄泥冲”;以退为进,歼灭战中集中主力“速战速决”。天目山战役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痛击国民党顽固派,这场运动战、歼灭战也成为中共军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