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钟琴教授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认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导致疾病缠绵难愈的主要病因,辨证多根据虚实及病邪特点,将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分为肝肾亏虚型、寒热错杂型、痰瘀痹阻型3个基本证型,治疗上以扶正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配合规范的西医治疗,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难治性;中西医结合;经验;钟琴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0.013
钟琴教授为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曾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对风湿病的诊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全球0.5%~1.0%的人口[1]。而部分患者服用抗风湿药疗效欠佳,通常将这些经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2种以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6个月或1种DMARDs治疗1年以上,病情仍处于活动状态的RA称为难治性RA(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RRA)[2]。
中医学无RRA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痹证”“尪痹”“顽痹”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痹证进行了探讨,随后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其病因病机、治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至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钟琴教授对RRA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特的诊疗思路,笔者有幸从师伺诊,现将其治疗RRA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钟琴教授认为,RRA多病程较久,正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病正虚,因此正虚是RRA发病内在因素,而外邪与内生痰、瘀互结阻络是本病经久难愈的重要病机特点。
1.1 正虚为本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可见在人体正气不足时,外邪才可乘虚而入,发而为痹。许多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参与RA的发病[1],可见RRA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外加痹病日久,久病必虚,久病入肾,而肝肾同源,肝血失于肾精之涵养,致肝肾亏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荣,逐渐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破坏等症,正如《内经》所言:“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于感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由此可见,正虚在RRA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邪实为标 《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RRA中由以湿邪为甚,湿属阴邪,其性粘滞,病史缠绵难愈,湿邪常与其他外邪杂合致病。痹证经久不愈,外邪相互转化可成寒热错杂之证,如风、寒、湿邪蕴久皆可化热,热邪阻遏气机使阳气不达而感寒邪,这些外邪杂合痹阻经脉发为痹,这也是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中“合”字的寓意所在。随着病程进展,湿邪常伏于经脉,使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亏虚,津液代谢异常,湿聚成痰,血停成瘀,痰瘀互结痹阻关节,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作为致病因素进一步加重痹阻而产生疼痛、麻木、关节变形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云:“《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流著,气血皆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现代医学认为,RA相关的血管炎可致血管阻塞或狭窄,国外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血液及关节局部纤维凝血异常是RA的另一个重要病理特征[3],这些病理改变与中医瘀血阻络的病机极为相似[4]。
2 辨证施治
钟琴教授依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在治疗RRA时一直强调要以扶正与祛邪通络并重为基本原则。扶正为治痹证之本,祛邪通络以治标,标本兼治方能奏效;并根据虚实及病邪特点删繁就简地总结出肝肾亏虚型、寒热错杂型、痰瘀痹阻型3个基本证型。
2.1 肝肾亏虚型 钟琴教授认为,RRA患者多为久痹年老者,久痹不愈,常耗损肝肾气血,致肝肾亏虚,治疗时要重视扶正,正气充足,即可御邪再侵,又可祛邪外出,使病自愈,同时可使祛邪通络之剂药效倍增,故钟琴教授将扶正作为治疗RRA的基础,贯穿整个疗程。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关节畸形、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软等症,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黄等补益肝肾,龟板、鳖甲、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以益肾养肝健骨,当归、川芎、白芍、甘草补血活血,养血柔肝,配以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湿。
2.2 寒热错杂型 钟琴教授指出,RRA不同于RA临床上罕有单纯以寒证或热证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而以寒热错杂型最为多见,常表现为多关节剧痛、红肿,关节屈伸不利,怕冷畏风等症。在治疗上宜温凉并举,温经散寒,清热通络,除湿消肿,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以桂枝、附子、麻黄祛风散寒,温阳开痹,使风寒湿邪从表而散,配以芍药、知母养阴清热,寒药与热药,阴药与阳药合用,则表里兼顾,阴阳并调,切中病机,为本方之精髓,辅以防己、白术除湿消肿,久病入络,加以秦艽、路路通、青风藤及贵州所特有的肥猪苗、三百棒祛风湿、通经络,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
2.3 痰瘀痹阻型 钟琴教授认为,久痹入络,痰、瘀互结痹阻关节,是痹证顽固不愈的重要病机。痰瘀的产生多因久痹不愈,脏腑亏虚,而血瘀痰凝,故治疗上则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兼补肝益肾,方用益肾蠲痹丸加减[6]。邪留经络,单用一般草木之品难以起效,需使用虫类药物以搜风剔络,但切不可为求疗效而滥用虫类药物,以伤正气,正如叶氏所言:“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故常用少量土鳖虫、全蝎、蜈蚣、乌梢蛇活血化瘀,搜邪通络;熟地黄、当归、川芎、鸡血藤补血活血;鹿衔草、白术、虎杖散风除湿;僵蚕、白芥子、地龙祛痰通络;仙鹤草、肉苁蓉、牛膝、杜仲补肝肾;所谓“久病入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以没药、乳香、麝香、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通络。 临证时钟琴教授常强调,RRA病情复杂,3个证型常相互兼夹,但若能紧紧抓住正虚、外邪、痰瘀这些基本病机,仔细分析用药,则无不见效。
3 中西并重
钟琴教授认为,RRA病情复杂,使用单方单药很难达到较好的疗效,而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进展迅速,疗效显著。以地道纯正的中医,配合规范循证的现代医学,使RRA的治愈率大大提高。RRA患者经规范的抗风湿治疗失败后,常采用联合用药或生物制剂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7-8],但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抗风湿药当属于“祛邪”药物,从扶正与祛邪并重的治则出发,此时若联合扶正中药,为抗风湿药创造良好的内环境,可增加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9]。同时如淫羊藿、人参、秦艽、地黄、甘草等补益类中药常有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10],虽药效不及糖皮质激素,但其副作用却小得多,与糖皮质激素同时使用,可减少激素的用量,缩短用药时间,减轻糖皮质激素的反跳作用。中医“治未病”观念深入人心,但RA病因尚不明确,现阶段暂不能做到预防发病,但若能对那些多关节受累、关节外表现较重、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HLA-DR1/DR4阳性,以及早期出现骨破坏的患者治疗上给予重视,则可以防其由浅入深发展成RRA。临床上若能灵活运用中西医各自所长,以突破各自局限,常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9岁,2013年7月13日因“四肢多关节肿痛3年,伴晨僵1 h”就诊于当地医院。查RF(+),ESR增高,抗CCP抗体(+),关节X线片示双手RA改变,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甲氨蝶呤、尪痹片、双氯芬酸钠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患者规律服药。8个月前病情复发,出现四肢多关节肿痛,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加大甲氨蝶呤剂量,并予针刺、膏药等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疗效不明显。此后上述症状常反复发作并加重,2015年1月4日就诊于本院门诊。刻下症见四肢多关节肿痛,伴晨僵1 h,双腕、双踝关节肿胀最为明显,无明显畸形,乏力,精神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紫暗,苔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RF 74 IU·mL-1,ESR 67 mm·h-1,CRP 65 mg·L-1,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IgG 14.2 mg·L-1,IgA 2.51 mg·L-1,IgM 4.32 mg·L-1。
中医诊断:痹病(寒热错杂)。西医诊断: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温阳散寒,清热通络为主;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辅。药用桂枝10 g、乌头 6 g、附片6 g、白芍15 g、知母15 g、连翘6 g、秦艽15 g、白术25 g、防己15 g、乳香15 g、没药15 g、地龙6 g、僵蚕6 g、龟板9 g、鳖甲9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西药给予甲氨蝶呤每周10 mg,来氟米特每日10 mg,甲泼尼龙每日8 mg,口服。
2015年1月11日二诊,关节疼痛较前好转,余无变化,舌脉同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甲氨蝶呤加量至每周12.5 mg,余药同前。
2015年1月26日三诊,关节已无明显疼痛、肿胀,复查RF 63 IU·mL-1,ESR 17 mm·h-1,CRP13 mg·L-1,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改方为:桑寄生20 g、牛膝15 g、熟地黄20 g、龟板9 g、鳖甲9 g、当归9 g、川芎6 g、白芍15 g、炙甘草6 g、威灵仙20 g、白术25 g、茯苓15 g、乳香15 g、没药15 g,甲氨蝶呤加至每周15 mg,嘱患者半个月后将甲泼尼龙减至每日6 mg,此后每个月再减2 mg,直至停药。经上方治疗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多关节疼痛 > 6个月,晨僵 > 1 h,RF、抗CCP抗体阳性,ESR增高,规范治疗1年而病情控制不佳,故RRA诊断明确。患者久病不愈,肝肾亏虚,寒热错杂共同痹阻关节发为本病,治疗当以温经散寒,清热通络为标,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本。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以桂枝、乌头、附片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知母、连翘清热;防己、白术除湿消肿;白芍缓急止痛;秦艽通络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地龙、僵蚕祛风通络,化痰散结;以龟板、鳖甲之血肉有情之品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奏祛邪通络之攻。患者既往单用甲氨蝶呤效果不佳,改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联合加强控制病情,配合甲泼尼龙小剂量口服控制症状。服药半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此时邪已去半,应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以桑寄生、牛膝、熟地黄补益肝肾,龟板、鳖甲益肾健骨,白芍、甘草柔肝养血,白术、茯苓健脾除湿,威灵仙通络止痛,当归、川芎补血活血,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全方使用了大量补益药,重在补肝肾、强筋骨,同时佐以少量通络止痛,活血化瘀药物以缓攻宿邪。患者临床症状缓解,ESR、CRP下降,甲泼尼龙维持1个月后,每月减2 mg至停药以避免反跳现象。纵观整个疗程,中西合用,前期以祛邪为主,力求迅速控制症状,病情稳定之后,则以扶正为主,以防复发及延缓关节破坏。
5 参考文献
[1] 菲尔斯坦(美).凯利风湿病学[M].粟占国,唐福林,主译.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089,1091.
[2] 林星,余建华,陈平,等.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13(5):284-287.
[3] Belch JJ,Mcardle B,Madhok R,et al.Decreased plasma fibrinolysi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Rheum Dis,1984,43(6):774-777.
[4] 陈可冀,马晓昌.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7):487.
[5] 钟琴,刘汉顺,刘正奇.苗药痹舒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3):39-40.
[6] 李素蘋,胡小明,金珍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5):628-629.
[7] 戴咧.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J].新医学,2004,35(4):253-254.
[8] 汪珊.生物制剂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26):3100-3101.
[9] 丁振华,王华富,桂志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9):1184-1185.
[10] 郭明阳,闫翔,罗勇.补益中药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44-145.
收稿日期:2015-06-15;修回日期:2015-09-14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难治性;中西医结合;经验;钟琴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0.013
钟琴教授为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曾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对风湿病的诊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全球0.5%~1.0%的人口[1]。而部分患者服用抗风湿药疗效欠佳,通常将这些经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2种以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6个月或1种DMARDs治疗1年以上,病情仍处于活动状态的RA称为难治性RA(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RRA)[2]。
中医学无RRA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痹证”“尪痹”“顽痹”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痹证进行了探讨,随后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其病因病机、治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至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钟琴教授对RRA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特的诊疗思路,笔者有幸从师伺诊,现将其治疗RRA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钟琴教授认为,RRA多病程较久,正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病正虚,因此正虚是RRA发病内在因素,而外邪与内生痰、瘀互结阻络是本病经久难愈的重要病机特点。
1.1 正虚为本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可见在人体正气不足时,外邪才可乘虚而入,发而为痹。许多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参与RA的发病[1],可见RRA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外加痹病日久,久病必虚,久病入肾,而肝肾同源,肝血失于肾精之涵养,致肝肾亏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荣,逐渐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破坏等症,正如《内经》所言:“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于感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由此可见,正虚在RRA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邪实为标 《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RRA中由以湿邪为甚,湿属阴邪,其性粘滞,病史缠绵难愈,湿邪常与其他外邪杂合致病。痹证经久不愈,外邪相互转化可成寒热错杂之证,如风、寒、湿邪蕴久皆可化热,热邪阻遏气机使阳气不达而感寒邪,这些外邪杂合痹阻经脉发为痹,这也是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中“合”字的寓意所在。随着病程进展,湿邪常伏于经脉,使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亏虚,津液代谢异常,湿聚成痰,血停成瘀,痰瘀互结痹阻关节,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作为致病因素进一步加重痹阻而产生疼痛、麻木、关节变形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云:“《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流著,气血皆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现代医学认为,RA相关的血管炎可致血管阻塞或狭窄,国外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血液及关节局部纤维凝血异常是RA的另一个重要病理特征[3],这些病理改变与中医瘀血阻络的病机极为相似[4]。
2 辨证施治
钟琴教授依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在治疗RRA时一直强调要以扶正与祛邪通络并重为基本原则。扶正为治痹证之本,祛邪通络以治标,标本兼治方能奏效;并根据虚实及病邪特点删繁就简地总结出肝肾亏虚型、寒热错杂型、痰瘀痹阻型3个基本证型。
2.1 肝肾亏虚型 钟琴教授认为,RRA患者多为久痹年老者,久痹不愈,常耗损肝肾气血,致肝肾亏虚,治疗时要重视扶正,正气充足,即可御邪再侵,又可祛邪外出,使病自愈,同时可使祛邪通络之剂药效倍增,故钟琴教授将扶正作为治疗RRA的基础,贯穿整个疗程。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关节畸形、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软等症,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黄等补益肝肾,龟板、鳖甲、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以益肾养肝健骨,当归、川芎、白芍、甘草补血活血,养血柔肝,配以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湿。
2.2 寒热错杂型 钟琴教授指出,RRA不同于RA临床上罕有单纯以寒证或热证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而以寒热错杂型最为多见,常表现为多关节剧痛、红肿,关节屈伸不利,怕冷畏风等症。在治疗上宜温凉并举,温经散寒,清热通络,除湿消肿,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以桂枝、附子、麻黄祛风散寒,温阳开痹,使风寒湿邪从表而散,配以芍药、知母养阴清热,寒药与热药,阴药与阳药合用,则表里兼顾,阴阳并调,切中病机,为本方之精髓,辅以防己、白术除湿消肿,久病入络,加以秦艽、路路通、青风藤及贵州所特有的肥猪苗、三百棒祛风湿、通经络,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
2.3 痰瘀痹阻型 钟琴教授认为,久痹入络,痰、瘀互结痹阻关节,是痹证顽固不愈的重要病机。痰瘀的产生多因久痹不愈,脏腑亏虚,而血瘀痰凝,故治疗上则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兼补肝益肾,方用益肾蠲痹丸加减[6]。邪留经络,单用一般草木之品难以起效,需使用虫类药物以搜风剔络,但切不可为求疗效而滥用虫类药物,以伤正气,正如叶氏所言:“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故常用少量土鳖虫、全蝎、蜈蚣、乌梢蛇活血化瘀,搜邪通络;熟地黄、当归、川芎、鸡血藤补血活血;鹿衔草、白术、虎杖散风除湿;僵蚕、白芥子、地龙祛痰通络;仙鹤草、肉苁蓉、牛膝、杜仲补肝肾;所谓“久病入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以没药、乳香、麝香、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通络。 临证时钟琴教授常强调,RRA病情复杂,3个证型常相互兼夹,但若能紧紧抓住正虚、外邪、痰瘀这些基本病机,仔细分析用药,则无不见效。
3 中西并重
钟琴教授认为,RRA病情复杂,使用单方单药很难达到较好的疗效,而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进展迅速,疗效显著。以地道纯正的中医,配合规范循证的现代医学,使RRA的治愈率大大提高。RRA患者经规范的抗风湿治疗失败后,常采用联合用药或生物制剂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7-8],但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抗风湿药当属于“祛邪”药物,从扶正与祛邪并重的治则出发,此时若联合扶正中药,为抗风湿药创造良好的内环境,可增加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9]。同时如淫羊藿、人参、秦艽、地黄、甘草等补益类中药常有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10],虽药效不及糖皮质激素,但其副作用却小得多,与糖皮质激素同时使用,可减少激素的用量,缩短用药时间,减轻糖皮质激素的反跳作用。中医“治未病”观念深入人心,但RA病因尚不明确,现阶段暂不能做到预防发病,但若能对那些多关节受累、关节外表现较重、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HLA-DR1/DR4阳性,以及早期出现骨破坏的患者治疗上给予重视,则可以防其由浅入深发展成RRA。临床上若能灵活运用中西医各自所长,以突破各自局限,常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9岁,2013年7月13日因“四肢多关节肿痛3年,伴晨僵1 h”就诊于当地医院。查RF(+),ESR增高,抗CCP抗体(+),关节X线片示双手RA改变,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甲氨蝶呤、尪痹片、双氯芬酸钠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患者规律服药。8个月前病情复发,出现四肢多关节肿痛,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加大甲氨蝶呤剂量,并予针刺、膏药等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疗效不明显。此后上述症状常反复发作并加重,2015年1月4日就诊于本院门诊。刻下症见四肢多关节肿痛,伴晨僵1 h,双腕、双踝关节肿胀最为明显,无明显畸形,乏力,精神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紫暗,苔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RF 74 IU·mL-1,ESR 67 mm·h-1,CRP 65 mg·L-1,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IgG 14.2 mg·L-1,IgA 2.51 mg·L-1,IgM 4.32 mg·L-1。
中医诊断:痹病(寒热错杂)。西医诊断: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温阳散寒,清热通络为主;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辅。药用桂枝10 g、乌头 6 g、附片6 g、白芍15 g、知母15 g、连翘6 g、秦艽15 g、白术25 g、防己15 g、乳香15 g、没药15 g、地龙6 g、僵蚕6 g、龟板9 g、鳖甲9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西药给予甲氨蝶呤每周10 mg,来氟米特每日10 mg,甲泼尼龙每日8 mg,口服。
2015年1月11日二诊,关节疼痛较前好转,余无变化,舌脉同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甲氨蝶呤加量至每周12.5 mg,余药同前。
2015年1月26日三诊,关节已无明显疼痛、肿胀,复查RF 63 IU·mL-1,ESR 17 mm·h-1,CRP13 mg·L-1,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改方为:桑寄生20 g、牛膝15 g、熟地黄20 g、龟板9 g、鳖甲9 g、当归9 g、川芎6 g、白芍15 g、炙甘草6 g、威灵仙20 g、白术25 g、茯苓15 g、乳香15 g、没药15 g,甲氨蝶呤加至每周15 mg,嘱患者半个月后将甲泼尼龙减至每日6 mg,此后每个月再减2 mg,直至停药。经上方治疗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多关节疼痛 > 6个月,晨僵 > 1 h,RF、抗CCP抗体阳性,ESR增高,规范治疗1年而病情控制不佳,故RRA诊断明确。患者久病不愈,肝肾亏虚,寒热错杂共同痹阻关节发为本病,治疗当以温经散寒,清热通络为标,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本。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以桂枝、乌头、附片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知母、连翘清热;防己、白术除湿消肿;白芍缓急止痛;秦艽通络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地龙、僵蚕祛风通络,化痰散结;以龟板、鳖甲之血肉有情之品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奏祛邪通络之攻。患者既往单用甲氨蝶呤效果不佳,改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联合加强控制病情,配合甲泼尼龙小剂量口服控制症状。服药半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此时邪已去半,应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以桑寄生、牛膝、熟地黄补益肝肾,龟板、鳖甲益肾健骨,白芍、甘草柔肝养血,白术、茯苓健脾除湿,威灵仙通络止痛,当归、川芎补血活血,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全方使用了大量补益药,重在补肝肾、强筋骨,同时佐以少量通络止痛,活血化瘀药物以缓攻宿邪。患者临床症状缓解,ESR、CRP下降,甲泼尼龙维持1个月后,每月减2 mg至停药以避免反跳现象。纵观整个疗程,中西合用,前期以祛邪为主,力求迅速控制症状,病情稳定之后,则以扶正为主,以防复发及延缓关节破坏。
5 参考文献
[1] 菲尔斯坦(美).凯利风湿病学[M].粟占国,唐福林,主译.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089,1091.
[2] 林星,余建华,陈平,等.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13(5):284-287.
[3] Belch JJ,Mcardle B,Madhok R,et al.Decreased plasma fibrinolysi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Rheum Dis,1984,43(6):774-777.
[4] 陈可冀,马晓昌.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7):487.
[5] 钟琴,刘汉顺,刘正奇.苗药痹舒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3):39-40.
[6] 李素蘋,胡小明,金珍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5):628-629.
[7] 戴咧.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J].新医学,2004,35(4):253-254.
[8] 汪珊.生物制剂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26):3100-3101.
[9] 丁振华,王华富,桂志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9):1184-1185.
[10] 郭明阳,闫翔,罗勇.补益中药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44-145.
收稿日期:2015-06-15;修回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