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是我国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代表,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不容松懈的,需要我国的高等院校与时俱进地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各个行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专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各行各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基于研究生培养的特点,结合新能源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析现代新能源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希望为新能源领域更优质的人才的输送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新能源 研究生培养 模式研究 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9-01
一、新能源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新能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开发和利用或是积极研究、可开发、利用、推广的新型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等低碳环保的能源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技术及其应用。
目前来看,培养新能源方向面向社会的研究生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首先,工程学,比如利用实体的工程技术来开发新能源,这就应该选择在工程类院校培养,而且该院校必须具备对新能源有一定侧重的的院系;其次是能源经济学方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各种新能源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这类研究生可以优先选择经济类别的学校,而该学校有无能源侧重的院系对其培养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经典的经济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后是能源政策方面,这方面主要要从我们国家制定政策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最新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最近的促进新能源开发的方针政策等,如果想从这方面培养就要选择国家在政策上有倾向性,或者对国家政策方向把握比较准确及时的学校,但同时该学校也需要有对能源或环境的相关侧重政策。按照这样的就业方向,新能源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弹性化的培养结构为社会提供指定方向的专门人才。
二、新能源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
1.多样性的培养特点
当前就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状况而言,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从培养目标、培养层次还是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而言,首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和各行各业中具有专项技能的专职人员。因此,不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也有部分的行业中技能更待提高的专职人员。其次,为了给社会各行各业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对研究生的培养也不是同一水平的培养。目前我国多个学科,多种专业都开设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他们在课程设置、专业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最后,培养方式是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广大研究生的,由于他们的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等情况的不同,深处的环境条件不同,也不能单纯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和培养。而是更注重实践知识的掌握,更要采取专题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企业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指导和实践训练。
2.弹性化培养模式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弹性化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标志性特点。其一,目前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才能为社会提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的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也不单一盯准应届本科毕业生,而是更弹性化地将培养目标扩大到非全日制的在职人员纳入其中。
其二,研究生的学年制与学位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弹性化的研究生的学时和学年制不仅满足学生课外学习提高水平缩短时间的,也为层次不一,存在差异的学生提供了不一样的学习制度,从而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保证了人才培养真正在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果在学年读完之前就能完成培养计划的要求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获得学位。
三、新能源方向研究生培养实践策略
新能源方向研究生在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针对方向的特点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逐渐完善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
1.进行新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着重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对于新能源方向而言,应以该方向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针对专业研究生和学术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应在突出应用型和学术性的基础上,分别增加实践类和科研类的课程项目。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模拟训练、现场研究、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新型方法,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为例,增加了生物质发酵产能等实践环节,聘请校内相关专业老师开设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2.开展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
我们学院为此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实验室进行实践、导师负责课题设计,带教老师负责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同时带领研究生去能源实践基地实习三结合的培养方法。首先利用实验示范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能源实验室等相关平台,将理论上可行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每个实验教学的环节,同时建立能源专业研究生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二是大力倡导横向选择,即多个导师的研究生形成一个大的平台来共同研究课题,这样研究生就可以直接在平台所有的依托单位实践实习;三是建立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让能源方向的企业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实践实习工作,这样能多方面提供和全面保障研究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软硬件环境。
3.提高导师自身实践经验,提升培养人才质量
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导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新能源方向的研究生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导师负责制的指引下,鼓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修养确保教师的实践经验的同时可以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大力推行研究生淘汰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代芬;孔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01
[2]田红;陈冬林;李觉元;胡章茂.论能源动力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0-10
[3]吴江;张静;张会文;任建兴;朱瑞.工科院校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5-03-15
作者简介:
张坤(1982年8月-),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讲师。
通讯作者:
施悦(1977年8月-),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关键词】新能源 研究生培养 模式研究 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9-01
一、新能源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新能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开发和利用或是积极研究、可开发、利用、推广的新型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等低碳环保的能源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技术及其应用。
目前来看,培养新能源方向面向社会的研究生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首先,工程学,比如利用实体的工程技术来开发新能源,这就应该选择在工程类院校培养,而且该院校必须具备对新能源有一定侧重的的院系;其次是能源经济学方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各种新能源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这类研究生可以优先选择经济类别的学校,而该学校有无能源侧重的院系对其培养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经典的经济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后是能源政策方面,这方面主要要从我们国家制定政策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最新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最近的促进新能源开发的方针政策等,如果想从这方面培养就要选择国家在政策上有倾向性,或者对国家政策方向把握比较准确及时的学校,但同时该学校也需要有对能源或环境的相关侧重政策。按照这样的就业方向,新能源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弹性化的培养结构为社会提供指定方向的专门人才。
二、新能源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
1.多样性的培养特点
当前就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状况而言,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从培养目标、培养层次还是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而言,首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和各行各业中具有专项技能的专职人员。因此,不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也有部分的行业中技能更待提高的专职人员。其次,为了给社会各行各业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对研究生的培养也不是同一水平的培养。目前我国多个学科,多种专业都开设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他们在课程设置、专业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最后,培养方式是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广大研究生的,由于他们的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等情况的不同,深处的环境条件不同,也不能单纯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和培养。而是更注重实践知识的掌握,更要采取专题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企业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指导和实践训练。
2.弹性化培养模式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弹性化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标志性特点。其一,目前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才能为社会提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的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也不单一盯准应届本科毕业生,而是更弹性化地将培养目标扩大到非全日制的在职人员纳入其中。
其二,研究生的学年制与学位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弹性化的研究生的学时和学年制不仅满足学生课外学习提高水平缩短时间的,也为层次不一,存在差异的学生提供了不一样的学习制度,从而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保证了人才培养真正在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果在学年读完之前就能完成培养计划的要求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获得学位。
三、新能源方向研究生培养实践策略
新能源方向研究生在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针对方向的特点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逐渐完善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
1.进行新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着重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对于新能源方向而言,应以该方向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针对专业研究生和学术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应在突出应用型和学术性的基础上,分别增加实践类和科研类的课程项目。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模拟训练、现场研究、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新型方法,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为例,增加了生物质发酵产能等实践环节,聘请校内相关专业老师开设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2.开展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
我们学院为此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实验室进行实践、导师负责课题设计,带教老师负责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同时带领研究生去能源实践基地实习三结合的培养方法。首先利用实验示范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能源实验室等相关平台,将理论上可行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每个实验教学的环节,同时建立能源专业研究生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二是大力倡导横向选择,即多个导师的研究生形成一个大的平台来共同研究课题,这样研究生就可以直接在平台所有的依托单位实践实习;三是建立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让能源方向的企业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实践实习工作,这样能多方面提供和全面保障研究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软硬件环境。
3.提高导师自身实践经验,提升培养人才质量
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导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新能源方向的研究生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导师负责制的指引下,鼓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修养确保教师的实践经验的同时可以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大力推行研究生淘汰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代芬;孔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01
[2]田红;陈冬林;李觉元;胡章茂.论能源动力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0-10
[3]吴江;张静;张会文;任建兴;朱瑞.工科院校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5-03-15
作者简介:
张坤(1982年8月-),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讲师。
通讯作者:
施悦(1977年8月-),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