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棵树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man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的院中间,有棵核桃树,它是父亲亲手种的。在它很小、尚未挂果时,旁边还有一棵无花果树,伸着一只只绿巴掌,长得很疯狂,大有和核桃树一争天下的态势。父亲看看核桃树,又看看无花果,狠狠心说:“砍无花果,留核桃!”
  无花果被砍掉后,核桃树迅速崛起,“嘭”地一下撑开大伞,挂了许许多多果,且一年年越挂越多。这还不算,它羽翼丰满后,不满足于院子上空狭窄的天空,攻城掠地般扩张,把枝伸到左邻右舍,搭在人家平房上、屋瓦上。一阵风吹,树叶拨拉着瓦片,“哧啦哧啦”响。有几次,刮大风,邻居的屋瓦被它掀掉好几片,第二天,邻家大哥只得搭上梯,爬到屋顶补瓦。这样的事情反复了几次,母亲不好意思了,找邻家大哥商量,说你上房把树枝砍了吧!大哥想了想说,等等吧,等今年的核桃收了再说,现在砍了可惜!
  母亲邻里关系好。乡下人厚道,从不吃独食,谁家有了好吃好喝的,都相互串门,端来端去。母亲的核桃树,更是与大家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根扎在母亲院子里,却把左胳膊伸到东家,右胳膊伸到西家,秋风一吹,就开始分核桃:东家三分之一,西家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才“簌簌”地掉到自家。所以秋天里,三家都有吃不完的核桃,“咔咔”的砸核桃声,此起彼伏。至于谁家拣得多,谁家拣得少,全看风向,看造化,母亲从不认为,那是自家的核桃树,自己就得多吃多占。邻居也不假客套,既然落在自家,那便是天意,吃起来自然理直气壮,大大方方,不用承谁的情。
  核桃越落越多,秋天接近尾声时,母亲会收满满几筛子核桃。她把核桃搬到平房上,在秋阳里晾晒。上房、厢房的窗台上,也摆满了核桃,核桃晒干收起来,一直吃到冬天、来春。
  街上的孩子们,爱仰着脸儿问:“老奶奶,還有核桃吗?”他们不识季节,冬天里,雪落了一层又一层,树叶全掉光了,他们依然会问:“还有核桃吗?”
  母亲说,你英嫂的孙子,淘气得很,我种了一垄豆角,他给拔得一棵不剩,我吓唬他说,你拔了我的豆角,以后别去我家吃核桃啦!那孩子是有记性的,还真不再问核桃的事,走路都绕着,直到后来主动给他吃了几次核桃,才算又笼络住。
  母亲边说边笑,她爱孩子们,他们的童真,给她带来数不清的笑声。
  “自己吃了填坑,别人吃了落名。”这句姥姥留下的名言,总被母亲念来念去。吃核桃的人越多,母亲越高兴,因为那是留名的好事。
  除了熟核桃,青皮核桃也被母亲拿来济人,青核桃皮是上好的药材。村里有人长了一脖子肉瘊,愁得不行,母亲知道后二话不说,拿起竹竿,上到房顶,“噗噗”几竿子,打下几个青核桃,剥下青皮,放在臼里敲成泥,做成核桃皮膏药,敷在那人脖子上。三四天工夫,瘊子全部掉光,脖子又变得光溜溜了。
  核桃全身都是宝,母亲说,核桃叶还能染布呢!
  核桃叶染布我没见过,仅仅它的绿,它独特的香,已够我迷恋。它的香,像薄荷一样霸气,夏日坐在树下,一身麻麻的凉,于是,夏天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而且对于母亲来说,它除了是一棵树,更是长青的思念。因为种树的那个人,已故去五年了。
  父亲最后的时光,在树下的躺椅里。他那时病得不轻,不说话,除了咳嗽就是沉思。那天,母亲陪他坐着,一枚被风吹落的核桃打在竹椅上,父亲抬头望望,说:“今年的核桃,长疯了!”说完,又低头不语。
  那个秋天,父亲没有吃到核桃就走了。母亲也瘦得厉害,时常望着核桃树发呆,流泪。我也老联想人生的殊多事,不肯相信,活生生的一个人,说走就走了。转又痴想,如果能够绿长在、人不老,那该多好啊!
其他文献
我自小是一个恋旧的人。恋旧人,恋旧物。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就因为我形影不离的发小被老师调座位走了,不再和我是同桌了,我就如同失了魂儿,哭啊哭啊,哭得天昏地暗,最后竟虚脱了过去,那情景犹如天塌了一般。  我的抽屉里,放的都是过去的旧物:几只书签,一个毛毽子,几本老书,一只旧口琴,几张老照片,几件旧衣服……都是曾经陪伴了我某段时光的证物——证明着和那些人,那些旧时光,是如何相遇的,又是如何分别的。 
期刊
尼泊尔大地震之后来说牟平男人,第一个要提的是援藏干部李冬。自古以来,描绘英雄的跨时代佳句莫过于“泰山坍乎前而目不瞬”了。李冬就面临着山崩地裂的严峻考验,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不是惊慌失措自顾逃命,而是从容镇定,不忘自己的职守,指挥已经陷入绝望的民众有序撤离。什么叫勇于担当?李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是新时代的样板,也是牟平男人的骄傲。李冬临危不忘使命的英雄表现,真给牟平男人挣足了脸。  历史上
期刊
十多年前,广东作家李兰妮写了一篇《推独轮车的少年》,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这是一篇关于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的素描。  李延国是我的胞兄。我们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  大哥少年时代,命运多舛。1954年春节,父亲刚40岁,就因肺心病早逝。  当时的家中非常困难,安葬父亲的棺木无着落。  父亲在世时略懂一些医术,平日给乡亲们看些小病,也从不收费,落下个好人缘。  乡亲们闻听父亲过世,纷纷凑钱为父亲
期刊
多少个梦醒时分,回眸忆起的竟是济州岛那春天温情浪漫的花海。韩国电影里令人神往的绝色美景,终于让我下定决心,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背起行囊,收起忧伤,开始一场异国他乡的旅行。  春天的济州岛美丽动人。它四面环海,奇岩怪石与瀑布峰峦交相辉映。绵长宽阔的海岸线将济州岛数不尽的美景串联起来。春风吹过济州岛,新芽吐绿,粉红菲菲。  清晨八点,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我们驱车前往城山日出峰观看济州岛春天的花海。
期刊
“壮美烟台地,山海岛泉河”。  烟台的美,以“何”为最?  烟台的美,以天赐宝地、风调雨顺为最?自古以来,烟台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风调雨顺的宝地,这里气候适宜,很少有肆虐于其他半岛的台风、海啸、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  烟台的美,以依山傍海、山川壮美为最?提起烟台,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蓝天、青山、大海、海滩、海岛。是的,龙行东海,虎啸泰礴,马驰名岛,“金”漫滩坡,泉隐林中,鱼跃
期刊
当怒吼了几天几夜的北风戛然而止的时候,预感着将要发生些什么,果不然,一夜醒来,外面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是2015年的第一场雪。  大雪最容易让人迷茫。纷纷扰扰,不仅辨不清方向,更看不到远方。置身在高楼城宇间,暖气空调同时发力,肉体感觉不到旧时的寒冷,但精神上却找不到一丝欣慰。雪越下越厚,将城市的痕迹渐渐掩盖,故乡的模样却愈加清晰。  儿时,对雪的第一印象便是冷。尤其是大雪来临前,总要无休止地刮上
期刊
1996年的早春,在牟平通海路的第一高楼建设银行的附楼旁,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小公司开张了,在一旁行走的路人也许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标牌上的名字“安德利”这三个字,便已迈开了他们急匆匆前行的步履。没有鲜花,没有鞭炮,没有祝贺的熙攘的人群,有如一朵幽兰静静地开放在平静的山谷,它孤芳自赏,不以无人而不香。谁也不会想到,20年后,这个名为安德利的小公司,由原来的只有一条浓缩果汁生产线的小企业一跃发展成为一家拥有
期刊
2015年8月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电视每天都在播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实片及影片。为了缅怀父亲也为了了解战争,我们每天坐在电视机前,几乎每时都能看到爸爸讲过的战斗场面,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爸爸的身影……带着对父亲的追思,我们再次整理了他生前留下的回忆录草稿。在他所列提纲中,一篇《尺坎村战斗》还没有动笔,它就发生在爸爸的出生地——牟平。为
期刊
2015年10月8日,原苏联作家、如今的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此,笔者特连线远在欧洲的作家、诗人布兹尼克,对话渐成往事的苏联文学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创作历程。  布兹尼克1947年出生在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普尔热瓦尔斯克市,其父是苏联航空母舰的设计师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兹尼克发表了10余部戏剧和电影文学作品,从此蜚声苏联文坛。  布兹尼克是莫斯科作家协会和俄罗
期刊
背景: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一连串爆炸震碎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存放燃料棒的4号反应炉,切尔诺贝利核灾成为20世纪最严重的科技浩劫。  对于1000万人口的小国白俄罗斯来说,这是国家级的灾难。白俄罗斯没有核电厂,但苏联境内有三座接近白俄罗斯的核电厂,其中南边的那座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二战期间,纳粹军队摧毁了白俄罗斯境内619座村庄,切尔诺贝利灾变让该国失去485座村庄和居住地,其中70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