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日炎炎,映照着广袤的铁岭大地,无垠的田野中绿意葱茏、金黄如带,一片锦绣中蓬勃着秋的希望。是啊,收获是人间最美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之中,我们铁岭县党员电教中心的三个年轻人,正在做什么呢?
请人来“挑刺”
走进电教中心,这里正热闹着呢,三个年轻人在会议室里“唇枪舌剑”,和一帮专家“吵”个不停。原来,电教中心拍的《赵玉国和他的农机合作社》杀青了,按照新流程,每部专题片都要请县广电台、农科所等单位的专家来“把把脉”,“会会诊”,看看有什么毛病,有毛病就要修改到满意为止。这是县电教中心在制片上的一个新举措。
主任杨波先发言:“其实我感觉这片挺生动的。”副主任陈倩茹立刻跟上:“虽然拍得不够细,但该拍的也都拍到了。”摄像张旭接着说:“镜头挺到位……”然而,专家们可不“惯”着他们:“配乐太现代了,不符合农村氛围。”“生活场景太少,不接地气……”经过一番辩论,杨波三人“照例”败下阵来,虚心接受意见并重新编排。其实这样的“争吵”在电教中心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每部片子拍完,都要反复审片,征求专家、群众意见。为了征求专家建议,杨波曾晚上9点还守在专家家门前等人回来;为了听取群众呼声,陈倩茹曾在偏远山村一走就是一天,累得吃饭都拿不住筷子;为了拍出接地气的片子,张旭不断向专家请教,几乎成了人家的“跟班”。但这些付出都值得,他们拍的《小潘当官记》《赵玉国和他的农机合作社》《村官林博》都在省里获了大奖。
远教上炕头
收罢工,吃罢饭,闲下来的农民都干啥?以往,农民不是打牌就是喝酒,但如今可不一样,坐在炕头,打开电视,调到远教电视频道,就可以收看远教节目了。农民说话最实在:“没想到打开电视就能学技术,带劲儿!”这“带劲儿”的远教频道,就是远教中心的三个年轻人“张罗”起来的。
要问为啥张罗远教频道,杨波说:“咱这儿冬天太冷,站点也没取暖设备,冬闲时站点可就真‘闲’了。我们就研究个高招儿,干脆让远教上电视,农民不出户就能学。”招儿倒确实是高,但做起来可不简单。三个人几乎跑断了腿:杨波去县广电台沟通协调,每天早上不到8点就守在台长办公室门口,时间一长整个台的人都认识他了,戏称他是“常务台长”;陈倩茹到各乡镇转播站落实,短短几天就跑遍了所有乡镇,腿都跑肿了;张旭负责课件格式转换,没白没黑地守在电脑前,老婆也有意见了。但最终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采取全新播放模式的远教电视频道终于和铁岭的老少爷们儿见面了,又一次创新成功的电教中心也获得了上级的肯定。
课件助民富
李千户镇大靠村的榛子丰收了,人们喜笑颜开,都夸:“电教中心可是最大的功臣啊!”咋回事呢?还得从头说起。
大靠村祖祖辈辈都种榛子,但近些年榛子产量却越来越少,村民们很发愁。县电教中心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运用新创的“基层实践调查法”去大靠村调研。调研后得出结论:榛子减产,是管护技术不过关,得让农户学会新技术。回到县上,杨波立即去县林业局请来专家,然后三人带着拍摄设备和专家重返大靠村,白天拍摄,晚上总结,忙乎了一个多月,时长30分钟的《野生平榛日常管理养护》就制作完成了。村民看完课件茅塞顿开,一个劲儿说:“远教太贴心了,缺啥送啥!”然而,他们哪知道三人为这片子吃了多少苦:杨波县里村里两头跑,哪头儿有活儿都得赶紧到位,忙得满嘴起大泡;陈倩茹天天风吹日晒,扛着20斤重的摄像机,肩膀被磨出了泡,脸也晒黑了;张旭连续拍外景几个小时,放下摄像机,胳膊就抬不起来了。其实这只是“基层实践调查法”促学用的一个例子罢了,为了全县农民都能借上远教的光,再艰苦的活儿,对他们来说都是甜的。
这就是铁岭县电教中心的三个“新潮”人,种种创新之举使他们的各项工作不仅干出了新名堂,还干出了大名堂。你说这样工作“新潮”的年轻人,给力不?
(作者系辽宁省铁岭县委组织部干部)
请人来“挑刺”
走进电教中心,这里正热闹着呢,三个年轻人在会议室里“唇枪舌剑”,和一帮专家“吵”个不停。原来,电教中心拍的《赵玉国和他的农机合作社》杀青了,按照新流程,每部专题片都要请县广电台、农科所等单位的专家来“把把脉”,“会会诊”,看看有什么毛病,有毛病就要修改到满意为止。这是县电教中心在制片上的一个新举措。
主任杨波先发言:“其实我感觉这片挺生动的。”副主任陈倩茹立刻跟上:“虽然拍得不够细,但该拍的也都拍到了。”摄像张旭接着说:“镜头挺到位……”然而,专家们可不“惯”着他们:“配乐太现代了,不符合农村氛围。”“生活场景太少,不接地气……”经过一番辩论,杨波三人“照例”败下阵来,虚心接受意见并重新编排。其实这样的“争吵”在电教中心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每部片子拍完,都要反复审片,征求专家、群众意见。为了征求专家建议,杨波曾晚上9点还守在专家家门前等人回来;为了听取群众呼声,陈倩茹曾在偏远山村一走就是一天,累得吃饭都拿不住筷子;为了拍出接地气的片子,张旭不断向专家请教,几乎成了人家的“跟班”。但这些付出都值得,他们拍的《小潘当官记》《赵玉国和他的农机合作社》《村官林博》都在省里获了大奖。
远教上炕头
收罢工,吃罢饭,闲下来的农民都干啥?以往,农民不是打牌就是喝酒,但如今可不一样,坐在炕头,打开电视,调到远教电视频道,就可以收看远教节目了。农民说话最实在:“没想到打开电视就能学技术,带劲儿!”这“带劲儿”的远教频道,就是远教中心的三个年轻人“张罗”起来的。
要问为啥张罗远教频道,杨波说:“咱这儿冬天太冷,站点也没取暖设备,冬闲时站点可就真‘闲’了。我们就研究个高招儿,干脆让远教上电视,农民不出户就能学。”招儿倒确实是高,但做起来可不简单。三个人几乎跑断了腿:杨波去县广电台沟通协调,每天早上不到8点就守在台长办公室门口,时间一长整个台的人都认识他了,戏称他是“常务台长”;陈倩茹到各乡镇转播站落实,短短几天就跑遍了所有乡镇,腿都跑肿了;张旭负责课件格式转换,没白没黑地守在电脑前,老婆也有意见了。但最终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采取全新播放模式的远教电视频道终于和铁岭的老少爷们儿见面了,又一次创新成功的电教中心也获得了上级的肯定。
课件助民富
李千户镇大靠村的榛子丰收了,人们喜笑颜开,都夸:“电教中心可是最大的功臣啊!”咋回事呢?还得从头说起。
大靠村祖祖辈辈都种榛子,但近些年榛子产量却越来越少,村民们很发愁。县电教中心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运用新创的“基层实践调查法”去大靠村调研。调研后得出结论:榛子减产,是管护技术不过关,得让农户学会新技术。回到县上,杨波立即去县林业局请来专家,然后三人带着拍摄设备和专家重返大靠村,白天拍摄,晚上总结,忙乎了一个多月,时长30分钟的《野生平榛日常管理养护》就制作完成了。村民看完课件茅塞顿开,一个劲儿说:“远教太贴心了,缺啥送啥!”然而,他们哪知道三人为这片子吃了多少苦:杨波县里村里两头跑,哪头儿有活儿都得赶紧到位,忙得满嘴起大泡;陈倩茹天天风吹日晒,扛着20斤重的摄像机,肩膀被磨出了泡,脸也晒黑了;张旭连续拍外景几个小时,放下摄像机,胳膊就抬不起来了。其实这只是“基层实践调查法”促学用的一个例子罢了,为了全县农民都能借上远教的光,再艰苦的活儿,对他们来说都是甜的。
这就是铁岭县电教中心的三个“新潮”人,种种创新之举使他们的各项工作不仅干出了新名堂,还干出了大名堂。你说这样工作“新潮”的年轻人,给力不?
(作者系辽宁省铁岭县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