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熏陶”“感染”等托词或挡箭牌下一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更谈不上积极追求教学效益或效率。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学校的自觉追求。
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很丰富的,其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必定是核心内容之一。教学效益是指学生的收获,教学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在语文教学领域,两者综合追求,我们称之为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同学者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见仁见智,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开出的“药方”不尽相同。为避免陷入概念理论圈子作无谓争论,我们换个角度,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应该具备的前提。不管是作为“满堂灌”教学模式的主讲者,还是作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模式的主导者,甚至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组织者,教师无疑是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元素。所以,我们从教师行为的角度切入,来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要重视并搞清楚教学内容
谈到教学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等大问题。从哲学角度论述课堂中主客体关系、教学为何要以人为本等问题固然重要,但明白道理不等于就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需要精心培育的人,犹如充满活力的幼苗需园丁用实实在在的浇灌、培土、整枝等行动培育,才能使其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
如果把问题放到一个具体的层面或角度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又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外部条件的优化等。改革开放30年,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改革的弄潮儿。沿海内地、大江南北,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旗帜林立,教学方法异彩纷呈。其实,核心的东西不外乎几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了一个调和,引起了新一轮理论家们的嘴仗笔仗。众多大家名家在教学方法上个性鲜明,“三主四式”式、情境教学式、点拨式、自学引导式、茶馆式、小组活动式、问题探究式等不一而足。似乎要使语文教学有效,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教”。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上升到了教学理念,但理念的落实处往往还是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等。
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但在实践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指标又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人们一想到教学要有效就想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学者直接提出“要向教学方法要效益”。与教学方法相关的还有教学手段的更新,如采用多媒体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兴趣等。
应该说,体现先进教学理念的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新颖的、高效的教学手段应该不断地为课堂教学所吸纳采用。学生会因为喜欢新奇刺激的东西而对语文产生兴趣,而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不管怎么说,方法手段只能为内容服务,是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而不是相反。
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有效无效、低效高效不是教师的自言自语,而应是用明确的教学目标作衡量标准,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达到了目标,说明教学是有效的,达到目标的细化程度对应着教学有效性的程度。
进一步要探讨的是,教学内容与文本内容是一回事吗?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论,教师是否把文章基本认知内容、中心思想讲清楚就算把握住了教学内容呢?不是。从学科之间的区别看,数理化政史地课,教师须讲解清楚的就是文本内容。这个公式、这个化学方程式或那个历史事件、那个国家地区的山形地貌、自然资源等,学生原来不懂,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把这些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学生从不懂到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或者说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说明文《统筹方法》,教师是不是利用文中的“洗茶壶、烧开水、拿茶叶、洗茶杯、泡茶”的例子把“什么是统筹方法”讲清楚了就算教学有效了呢?显然不是。
通过各种类型的课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关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伦理的各类知识,也就是说,课文作为一种载体,其认识作用是很大的。只教会了一些零散的知识,语文教学就是低效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更关注文章的语言形式而不只是文章内容,或者说,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语言形式而不只是教文本内容。《统筹方法》一文的教学,只有讲清楚作者华罗庚是如何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手法将统筹方法这样一种复杂的数学方法说得使一般人明白的,才算有效。
就文章而言,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但从教学角度说,讲清语言形式才是语文教学有效性应有之义,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除此以外,还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及审美能力等都是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并搞清楚教学内容是什么,怎样教才能有所依附,教学是否有效才有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2.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什么是有效教学,衡量有效无效、低效高效、正效负效的标准有哪些,学界众说纷纭,尚须更多人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听说读写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会科学思维、是否掌握了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法等,一句话,学生是否发展了。从“有效”的内涵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作为教学活动的结果,教学效果考察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否讲得精彩、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综合素质怎样、课堂教学气氛是否热烈、教学内容有没有当堂授完等过去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外在形式都不能说明教学是否有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看来,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就成了教学有效的必备前提。
长期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要么调动学生的意识不够,要么没有形成一种自觉习惯。常常表现为课一开始即“掉书袋”,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有显摆自己有“一桶水”的潜意识,更有懒惰图方便的因素。这样看来,语文教师改变多年来的讲授习惯,纠正将“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就等于学生学的过程的错误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只有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合作、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才能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教学才是切实有效的。
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学思想及在这种思想观照下形成的教学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与学生商量“定向”实际是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这个学习任务和要求是有意义的;让学生自主选定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教师、质疑教材、质疑标准答案,因为发现问题永远比寻求答案更重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分析问题,口头、书面表达观点。这样的方式就不会让学生闲着,教学效果往往表现在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之中。
有的教师不惜讲得口干舌燥,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学生始终是懒洋洋的,不想接受“别人嚼过的馍”。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应向数理化学科教师学习。数理化课看起来都是符号、算式、公式等,似乎很枯燥,但数学老师讲公式,不是把公式推导过程一股脑儿抄出来,告诉学生一个结果,而是一步一步演算,每走一步总要问“下一步怎么做”,这实际上是在刺激学生思维。有些题目经过若干步演算已做出答案,教师还要问“谁还能用更简省的办法做?”学生又投入了思维活动。相比于数理化课,语文课缺乏思维活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语文教师要善于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的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语文课才能有效。
3.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氛围
著名教育家段力佩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学的读读议议方法,到了80年代,又提出语文茶馆式教学方法。他曾很生气地责问在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同志:“你们教研室搞什么名堂,编了这么多训练册,这也训练,那也训练,人又不是狗”。这是一针见血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决不是训练出来的。优良教学情境氛围的营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影响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
就一般教学而言,教育心理学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须做到以下几点。(1)环境轻松舒适。灯光的亮度(阅读区的灯光可以亮一些,讨论区的灯光可柔和一些)、室内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2)环境要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3)环境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研究表明,摆放宽松的座位不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学习材料和用具投放充足,不容易造成争抢或等候。由此看来,教学的有效度与环境的自由、民主、丰富和宽松度是相关的。
遗憾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尚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的课堂被“课堂容量”这个“紧箍咒”挤着,教学过程就像满载应考任务的货车在多拉快跑。语文课上,学生不能体验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快乐,不能领悟议论文思想的深邃、论证逻辑的严密,不能在写作过程中体会酣畅淋漓地畅快表达,课堂气氛专制严肃有余,民主宽松自由不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会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只会消极被动地听、记、背,这种教学怎么能有效呢?高明的语文教师往往喜欢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学生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无拘无束地表达、异想天开的质疑、敢说敢为的争辩,其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特点得到尽情的张扬,智慧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论及的只是语文教学有效的几个外在前提。其实,这些前提的前提还是要求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教育素养、文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否则,一切都是落空的。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芳)
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很丰富的,其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必定是核心内容之一。教学效益是指学生的收获,教学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在语文教学领域,两者综合追求,我们称之为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同学者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见仁见智,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开出的“药方”不尽相同。为避免陷入概念理论圈子作无谓争论,我们换个角度,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应该具备的前提。不管是作为“满堂灌”教学模式的主讲者,还是作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模式的主导者,甚至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组织者,教师无疑是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元素。所以,我们从教师行为的角度切入,来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要重视并搞清楚教学内容
谈到教学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等大问题。从哲学角度论述课堂中主客体关系、教学为何要以人为本等问题固然重要,但明白道理不等于就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需要精心培育的人,犹如充满活力的幼苗需园丁用实实在在的浇灌、培土、整枝等行动培育,才能使其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
如果把问题放到一个具体的层面或角度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又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外部条件的优化等。改革开放30年,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改革的弄潮儿。沿海内地、大江南北,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旗帜林立,教学方法异彩纷呈。其实,核心的东西不外乎几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了一个调和,引起了新一轮理论家们的嘴仗笔仗。众多大家名家在教学方法上个性鲜明,“三主四式”式、情境教学式、点拨式、自学引导式、茶馆式、小组活动式、问题探究式等不一而足。似乎要使语文教学有效,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教”。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上升到了教学理念,但理念的落实处往往还是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等。
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但在实践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指标又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人们一想到教学要有效就想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学者直接提出“要向教学方法要效益”。与教学方法相关的还有教学手段的更新,如采用多媒体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兴趣等。
应该说,体现先进教学理念的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新颖的、高效的教学手段应该不断地为课堂教学所吸纳采用。学生会因为喜欢新奇刺激的东西而对语文产生兴趣,而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不管怎么说,方法手段只能为内容服务,是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而不是相反。
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有效无效、低效高效不是教师的自言自语,而应是用明确的教学目标作衡量标准,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达到了目标,说明教学是有效的,达到目标的细化程度对应着教学有效性的程度。
进一步要探讨的是,教学内容与文本内容是一回事吗?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论,教师是否把文章基本认知内容、中心思想讲清楚就算把握住了教学内容呢?不是。从学科之间的区别看,数理化政史地课,教师须讲解清楚的就是文本内容。这个公式、这个化学方程式或那个历史事件、那个国家地区的山形地貌、自然资源等,学生原来不懂,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把这些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学生从不懂到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或者说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说明文《统筹方法》,教师是不是利用文中的“洗茶壶、烧开水、拿茶叶、洗茶杯、泡茶”的例子把“什么是统筹方法”讲清楚了就算教学有效了呢?显然不是。
通过各种类型的课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关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伦理的各类知识,也就是说,课文作为一种载体,其认识作用是很大的。只教会了一些零散的知识,语文教学就是低效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更关注文章的语言形式而不只是文章内容,或者说,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语言形式而不只是教文本内容。《统筹方法》一文的教学,只有讲清楚作者华罗庚是如何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手法将统筹方法这样一种复杂的数学方法说得使一般人明白的,才算有效。
就文章而言,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但从教学角度说,讲清语言形式才是语文教学有效性应有之义,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除此以外,还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及审美能力等都是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并搞清楚教学内容是什么,怎样教才能有所依附,教学是否有效才有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2.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什么是有效教学,衡量有效无效、低效高效、正效负效的标准有哪些,学界众说纷纭,尚须更多人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听说读写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会科学思维、是否掌握了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法等,一句话,学生是否发展了。从“有效”的内涵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作为教学活动的结果,教学效果考察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否讲得精彩、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综合素质怎样、课堂教学气氛是否热烈、教学内容有没有当堂授完等过去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外在形式都不能说明教学是否有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看来,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就成了教学有效的必备前提。
长期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要么调动学生的意识不够,要么没有形成一种自觉习惯。常常表现为课一开始即“掉书袋”,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有显摆自己有“一桶水”的潜意识,更有懒惰图方便的因素。这样看来,语文教师改变多年来的讲授习惯,纠正将“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就等于学生学的过程的错误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只有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合作、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才能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教学才是切实有效的。
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学思想及在这种思想观照下形成的教学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与学生商量“定向”实际是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这个学习任务和要求是有意义的;让学生自主选定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教师、质疑教材、质疑标准答案,因为发现问题永远比寻求答案更重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分析问题,口头、书面表达观点。这样的方式就不会让学生闲着,教学效果往往表现在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之中。
有的教师不惜讲得口干舌燥,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学生始终是懒洋洋的,不想接受“别人嚼过的馍”。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应向数理化学科教师学习。数理化课看起来都是符号、算式、公式等,似乎很枯燥,但数学老师讲公式,不是把公式推导过程一股脑儿抄出来,告诉学生一个结果,而是一步一步演算,每走一步总要问“下一步怎么做”,这实际上是在刺激学生思维。有些题目经过若干步演算已做出答案,教师还要问“谁还能用更简省的办法做?”学生又投入了思维活动。相比于数理化课,语文课缺乏思维活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语文教师要善于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的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语文课才能有效。
3.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氛围
著名教育家段力佩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学的读读议议方法,到了80年代,又提出语文茶馆式教学方法。他曾很生气地责问在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同志:“你们教研室搞什么名堂,编了这么多训练册,这也训练,那也训练,人又不是狗”。这是一针见血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决不是训练出来的。优良教学情境氛围的营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影响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
就一般教学而言,教育心理学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须做到以下几点。(1)环境轻松舒适。灯光的亮度(阅读区的灯光可以亮一些,讨论区的灯光可柔和一些)、室内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2)环境要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3)环境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研究表明,摆放宽松的座位不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学习材料和用具投放充足,不容易造成争抢或等候。由此看来,教学的有效度与环境的自由、民主、丰富和宽松度是相关的。
遗憾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尚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的课堂被“课堂容量”这个“紧箍咒”挤着,教学过程就像满载应考任务的货车在多拉快跑。语文课上,学生不能体验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快乐,不能领悟议论文思想的深邃、论证逻辑的严密,不能在写作过程中体会酣畅淋漓地畅快表达,课堂气氛专制严肃有余,民主宽松自由不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会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只会消极被动地听、记、背,这种教学怎么能有效呢?高明的语文教师往往喜欢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学生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无拘无束地表达、异想天开的质疑、敢说敢为的争辩,其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特点得到尽情的张扬,智慧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论及的只是语文教学有效的几个外在前提。其实,这些前提的前提还是要求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教育素养、文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否则,一切都是落空的。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