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挑战,绿色包装孕育而生。绿色包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它提倡“节约资源”、“有益环境”、“循环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伦理分析,有利于规范、引导和促进我国包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绿色;包装;伦理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工业文明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意向不到的巨大财富和飞速的社会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的生态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十八”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包装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传统包装产业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绿色创新包装正在取代污染落后包装,“绿色化”是未来包装发展的主要趋势。
本文拟对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做一些研究,以期从伦理的角度,使人们在思想上明晰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绿色包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一、概念厘定
(一)何为绿色包装。
在《绿色包装》一书中,绿色包装被定义为:对生态环境不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能循环再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物质[1]。其特点为:选择回收或是易于回收的材料、设计过程中要用最少种类和数量的材料来实现包装功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包装重量。总结它的特征主要有:减少包装材料用量、减少包装材料种类、使用回收材料、重量减轻、垃圾减少。
(二)何为伦理。
从词源上来说,西方的伦理Ethics一词源自希腊语Ethika,Ethika又是由“Ethos”一词转变而来,有风俗、习惯、传统惯例的意思。而这里“习俗”(ethos)的含义,是指区别此群体和彼群体间风俗的不同,之后又转变为性向和品性的意义[2]。西方的伦理与道德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习惯,而内化为品性、品德。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进化成为一门研究善以及人类德性的科学。
在汉语文献中,“伦理”二字最早除出现在《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3]。伦理在中文的词源中是指:“伦”本意为“辈”。《说文》曰:“伦,辈也。”即辈分。也引申为“人际关系”,例如“五伦”是指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即通过一定原则和规范的治理、协调,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符合一定的准则和秩序[4]。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伦理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关于人的价值判断或意义的规定,是一种人际伦理。但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道德思考,生态伦理由此而产生。
(三)何为绿色包装伦理
绿色包装伦理是基于生态伦理基础上的一种包装伦理,即绿色包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用公平的角度去衡量包装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发展的平衡,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将伦理关怀的范畴延生到自然,将人类对自然的行为纳入我们的伦理准则之中。绿色包装伦理要求包装不仅仅是简洁、适用、美观,还强调包装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包装材料的研制、包装设计到包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整个流程做到对环境零污染或者是污染最低化,绿色包装材料有效循环,符合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废弃物对环境无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绿色包装的启示
生态伦理观是认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谐共存伦理关系的观念,它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新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最早的 《周易》的“天地人合”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一直到佛教的“众生平等”、“普渡众生”思想, 都蕴含着纯朴而深邃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崇俭黜奢”。
我国古代道家提倡的“俭”的道德规范,俭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对待自身欲望所应有的道德要求,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能一味地索取。《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老子主张简朴,反对奢华,他认为“俭”是他最重要的三个宝贝之一,是修身处事应带遵循的重要原则。王弼对老子“俭故能广”的解释为:“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大。”《左传》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奢侈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人类的延续,无法避免的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材料,但凡事都有一个度,量变引起质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将中国传统美德“俭”应用于包装业的发展上,就是包装工业的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节制,遵从适度性原则,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节制在自然规律的限度之内,真正与俭相联系。
(二)“天人合一”、“仁民爱物”。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产物,环境保护是其核心思想,节约资源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人类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与自然要相互理解,友好相处,在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中,含有人与宇宙、自然而然应和谐一体。孔子主张“仁爱”,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要,将其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的思想,主张爱护生命,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物而弗仁;于民也,仁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要有一个“爱人”的心,亲爱亲人,仁爱百姓,爱惜万物。“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是爱惜万物,尊重万物,做到人与万物和谐相处。
商人往往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的,开采资源时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环境承载能力,或者即使拥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为了节约成本,也不愿加大投入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提倡绿色包装,是提倡一种“和谐”、“爱物”的精神,在发展包装工业的同时要重视环境,环境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社会整体善的价值应高于个人善的价值。作为经济人的同时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道德人,应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达到平衡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双赢。 (三)“与天地相参”。
在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对大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严重破坏了环境平衡,在利益的趋势下,将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抛诸脑后。绿色包装的发展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体现,是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绿色包装有效地减少了包装垃圾对自然的危害,自然的蓬勃发展也必然给后人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友爱,最终走向和谐、理想的境界。儒家先哲提出了“与天地相参”的生态道德目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为目标。子思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相参。”也就是说,人把握天地的“诚”(天地之本性),发展人的本性,发展成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生长,就可以同天地并立为三,实现天地人和谐发展,因而它是人类至善的道德目标。
三、我国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
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绿色包装伦理,需要既面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发掘传统伦理文化的源头活水,更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趋势。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作为通向现代文明的重要伦理文化一环,需要得到合工具和伦理两个层面的价值合理性支持,具体如下。
(一)安全。
绿色包装首先是安全的包装,由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包装材料的安全、被包装物的安全、环境的安全。绿色包装也可以由其所涉场域而分为:运输安全,使用安全。安全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包装伦理合工具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其合伦理的价值。
包装材料的安全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满足产品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害,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或少污染。
被包装物的安全也称商品安全,是指包装对被包装物或商品本身不造成污染,即包装材料是安全的、无毒的,不会因为包装的原因造成商品变质、腐坏,进而对包装内的商品,尤其是食品类商品产生污染。
运输安全是指在商品运输和销售途中,包装对商品起到保护、避免损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保持商品的完整性和使用性,这是包装的基本功能。
使用安全是指包装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分为对人的身体无害和精神无害两种。前者应该注意材料的选择,避免尖锐易碎易扭曲等含有安全隐患的设计;后者在设计上要因人而异,尊重使用地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环境安全是指包装在生产、使用、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包装废弃物经过回收后能够反复使用或者是作为另一种资源再利用,保证环境安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保证人类的生存安全。
(二)崇俭。
“俭”的本义是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特指生活朴素、不浪费。还从古至今,“节俭”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值得后人传承并发扬的优秀品德。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式包装”随之出现,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讽刺了当下中国包装出现的怪圈。中国人普遍讲求“面子”,虽然“爱面子”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一味的注重面子就成了弊病,很多商家抓住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将包装设计的富丽堂皇,结构上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硬是把一个巴掌大的商品包装成一个脸盆那么大。消费者觉得商品“上档次”,送礼“有面子”,殊不知这正好落入了商家利用华丽的包装赚取高额利润的圈套,归根结底这些高价包装都是消费者买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过度包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有违生态伦理,“虚假包装”更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有违“商业伦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加节制终究会有使用完的一天,绿色包装反对“过度”、“虚假”,遵循节俭、不浪费的伦理原则,摒弃华而不实,崇尚务实实用,是中国“俭德”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崇俭”强调华丽的包装应朴素化,复杂的包装应简单化,从包装设计上多花心思,合理运用资源,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包装成本,选用高档材料去哗众取宠。简约的包装并不等同于冰冷的设计,简约中依然有温馨的人性化设计。
(三)崇美。
“包装”的“包”,在字典中取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之意,“装”取布置,点缀之意,所以包装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感。美是德的象征,德是美的本质;美与德是两个概念,又是一个实体。可见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美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精神层面的。
绿色包装虽然提倡环保节约,但不能将它定义为不美观的包装,绿色包装绝对不是一味的追求基础实用而忽略美观的包装,绿色包装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美、和谐美,而非富丽堂皇的奢侈美,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又同时保护环境的包装。就包装的功能来说,除了保护商品还有一项就是美化商品,提升客户的愉悦度和购买欲望来达到增加销售量的作用。就美而言可以是包装设计美,也可以是包装所传达的概念美。美观的包装提高了商品包装的精神价值,使消费者在精神的某种层面得愉悦的满足感,让人有购买商品的冲动,但前提是这个美好的包装不是虚假的包装。人性中本生来就有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树立一种健康的绿色审美观,而不是被过度包装蒙蔽的扭曲了的审美观。绿色包装要求在不浪费资源、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下,对包装进行更合理的设计,赋予包装更高的要求,这是包装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更是社会的进步的体现。
四、结束语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的重中之重,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引发包装行业的“绿色改革”,掌握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有利于人们尽快树立起包装产业绿色发展的思想,引导企业家从传统包装产业走向经济和环境双赢发展的转型升级道路;有利于促进绿色包装立法,进一步规范包装类企业的生产行为,推动中国包装企业冲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走向世界;由其合经济发展的工具特质和合环境保护的伦理价值兼备的特质,它将会大力促进我国包装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武军,李和平.《绿色包装》[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
[2][3]蒋少飞.从词源上简述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及关系[J].文化空间.2013,(6):187.
[4]王顺玲. 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研究所,2013:2-3.
[5]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作用机制探析.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09-15]
[6]孙万国,焦君红.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409-2412 .
2014年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1410
作者简介:陈吉,女,1986年11月,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关键词:生态;绿色;包装;伦理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工业文明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意向不到的巨大财富和飞速的社会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的生态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十八”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包装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传统包装产业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绿色创新包装正在取代污染落后包装,“绿色化”是未来包装发展的主要趋势。
本文拟对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做一些研究,以期从伦理的角度,使人们在思想上明晰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绿色包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一、概念厘定
(一)何为绿色包装。
在《绿色包装》一书中,绿色包装被定义为:对生态环境不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能循环再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物质[1]。其特点为:选择回收或是易于回收的材料、设计过程中要用最少种类和数量的材料来实现包装功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包装重量。总结它的特征主要有:减少包装材料用量、减少包装材料种类、使用回收材料、重量减轻、垃圾减少。
(二)何为伦理。
从词源上来说,西方的伦理Ethics一词源自希腊语Ethika,Ethika又是由“Ethos”一词转变而来,有风俗、习惯、传统惯例的意思。而这里“习俗”(ethos)的含义,是指区别此群体和彼群体间风俗的不同,之后又转变为性向和品性的意义[2]。西方的伦理与道德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习惯,而内化为品性、品德。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进化成为一门研究善以及人类德性的科学。
在汉语文献中,“伦理”二字最早除出现在《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3]。伦理在中文的词源中是指:“伦”本意为“辈”。《说文》曰:“伦,辈也。”即辈分。也引申为“人际关系”,例如“五伦”是指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即通过一定原则和规范的治理、协调,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符合一定的准则和秩序[4]。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伦理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关于人的价值判断或意义的规定,是一种人际伦理。但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道德思考,生态伦理由此而产生。
(三)何为绿色包装伦理
绿色包装伦理是基于生态伦理基础上的一种包装伦理,即绿色包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用公平的角度去衡量包装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发展的平衡,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将伦理关怀的范畴延生到自然,将人类对自然的行为纳入我们的伦理准则之中。绿色包装伦理要求包装不仅仅是简洁、适用、美观,还强调包装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包装材料的研制、包装设计到包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整个流程做到对环境零污染或者是污染最低化,绿色包装材料有效循环,符合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废弃物对环境无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绿色包装的启示
生态伦理观是认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谐共存伦理关系的观念,它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新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最早的 《周易》的“天地人合”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一直到佛教的“众生平等”、“普渡众生”思想, 都蕴含着纯朴而深邃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崇俭黜奢”。
我国古代道家提倡的“俭”的道德规范,俭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对待自身欲望所应有的道德要求,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能一味地索取。《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老子主张简朴,反对奢华,他认为“俭”是他最重要的三个宝贝之一,是修身处事应带遵循的重要原则。王弼对老子“俭故能广”的解释为:“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大。”《左传》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奢侈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人类的延续,无法避免的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材料,但凡事都有一个度,量变引起质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将中国传统美德“俭”应用于包装业的发展上,就是包装工业的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节制,遵从适度性原则,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节制在自然规律的限度之内,真正与俭相联系。
(二)“天人合一”、“仁民爱物”。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产物,环境保护是其核心思想,节约资源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人类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与自然要相互理解,友好相处,在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中,含有人与宇宙、自然而然应和谐一体。孔子主张“仁爱”,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要,将其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的思想,主张爱护生命,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物而弗仁;于民也,仁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要有一个“爱人”的心,亲爱亲人,仁爱百姓,爱惜万物。“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是爱惜万物,尊重万物,做到人与万物和谐相处。
商人往往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的,开采资源时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环境承载能力,或者即使拥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为了节约成本,也不愿加大投入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提倡绿色包装,是提倡一种“和谐”、“爱物”的精神,在发展包装工业的同时要重视环境,环境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社会整体善的价值应高于个人善的价值。作为经济人的同时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道德人,应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达到平衡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双赢。 (三)“与天地相参”。
在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对大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严重破坏了环境平衡,在利益的趋势下,将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抛诸脑后。绿色包装的发展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体现,是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绿色包装有效地减少了包装垃圾对自然的危害,自然的蓬勃发展也必然给后人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友爱,最终走向和谐、理想的境界。儒家先哲提出了“与天地相参”的生态道德目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为目标。子思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相参。”也就是说,人把握天地的“诚”(天地之本性),发展人的本性,发展成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生长,就可以同天地并立为三,实现天地人和谐发展,因而它是人类至善的道德目标。
三、我国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
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绿色包装伦理,需要既面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发掘传统伦理文化的源头活水,更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趋势。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作为通向现代文明的重要伦理文化一环,需要得到合工具和伦理两个层面的价值合理性支持,具体如下。
(一)安全。
绿色包装首先是安全的包装,由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包装材料的安全、被包装物的安全、环境的安全。绿色包装也可以由其所涉场域而分为:运输安全,使用安全。安全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包装伦理合工具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其合伦理的价值。
包装材料的安全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满足产品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害,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或少污染。
被包装物的安全也称商品安全,是指包装对被包装物或商品本身不造成污染,即包装材料是安全的、无毒的,不会因为包装的原因造成商品变质、腐坏,进而对包装内的商品,尤其是食品类商品产生污染。
运输安全是指在商品运输和销售途中,包装对商品起到保护、避免损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保持商品的完整性和使用性,这是包装的基本功能。
使用安全是指包装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分为对人的身体无害和精神无害两种。前者应该注意材料的选择,避免尖锐易碎易扭曲等含有安全隐患的设计;后者在设计上要因人而异,尊重使用地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环境安全是指包装在生产、使用、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包装废弃物经过回收后能够反复使用或者是作为另一种资源再利用,保证环境安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保证人类的生存安全。
(二)崇俭。
“俭”的本义是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特指生活朴素、不浪费。还从古至今,“节俭”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值得后人传承并发扬的优秀品德。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式包装”随之出现,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讽刺了当下中国包装出现的怪圈。中国人普遍讲求“面子”,虽然“爱面子”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一味的注重面子就成了弊病,很多商家抓住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将包装设计的富丽堂皇,结构上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硬是把一个巴掌大的商品包装成一个脸盆那么大。消费者觉得商品“上档次”,送礼“有面子”,殊不知这正好落入了商家利用华丽的包装赚取高额利润的圈套,归根结底这些高价包装都是消费者买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过度包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有违生态伦理,“虚假包装”更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有违“商业伦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加节制终究会有使用完的一天,绿色包装反对“过度”、“虚假”,遵循节俭、不浪费的伦理原则,摒弃华而不实,崇尚务实实用,是中国“俭德”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崇俭”强调华丽的包装应朴素化,复杂的包装应简单化,从包装设计上多花心思,合理运用资源,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包装成本,选用高档材料去哗众取宠。简约的包装并不等同于冰冷的设计,简约中依然有温馨的人性化设计。
(三)崇美。
“包装”的“包”,在字典中取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之意,“装”取布置,点缀之意,所以包装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感。美是德的象征,德是美的本质;美与德是两个概念,又是一个实体。可见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美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精神层面的。
绿色包装虽然提倡环保节约,但不能将它定义为不美观的包装,绿色包装绝对不是一味的追求基础实用而忽略美观的包装,绿色包装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美、和谐美,而非富丽堂皇的奢侈美,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又同时保护环境的包装。就包装的功能来说,除了保护商品还有一项就是美化商品,提升客户的愉悦度和购买欲望来达到增加销售量的作用。就美而言可以是包装设计美,也可以是包装所传达的概念美。美观的包装提高了商品包装的精神价值,使消费者在精神的某种层面得愉悦的满足感,让人有购买商品的冲动,但前提是这个美好的包装不是虚假的包装。人性中本生来就有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树立一种健康的绿色审美观,而不是被过度包装蒙蔽的扭曲了的审美观。绿色包装要求在不浪费资源、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下,对包装进行更合理的设计,赋予包装更高的要求,这是包装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更是社会的进步的体现。
四、结束语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的重中之重,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引发包装行业的“绿色改革”,掌握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内涵,有利于人们尽快树立起包装产业绿色发展的思想,引导企业家从传统包装产业走向经济和环境双赢发展的转型升级道路;有利于促进绿色包装立法,进一步规范包装类企业的生产行为,推动中国包装企业冲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走向世界;由其合经济发展的工具特质和合环境保护的伦理价值兼备的特质,它将会大力促进我国包装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武军,李和平.《绿色包装》[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
[2][3]蒋少飞.从词源上简述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及关系[J].文化空间.2013,(6):187.
[4]王顺玲. 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研究所,2013:2-3.
[5]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作用机制探析.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09-15]
[6]孙万国,焦君红.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409-2412 .
2014年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1410
作者简介:陈吉,女,1986年11月,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