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字感是指对汉字的感性认识,是学习汉字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缺乏字感,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困难重重。本文讨论了对字感的认识以及它产生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字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期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汉字难学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 汉字 感性认识 培养途径
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而言,汉字难读、难认、难写、难记,看起来似乎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很多初接触汉字的留学生把汉字看作一幅幅神秘的图画或是线条的谜,感觉自己难以掌握它。王碧霞等人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很多留学生第一次接触汉字时认为:汉字像一幅画儿,这幅画很难懂;汉字如同奇形怪状的图案;最初的印象是觉的非常难,觉的这是最难的字母,是线条的谜等。为何留学生会对汉字产生这样的认识?我国的小学生就不会这样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小学生在识字前已获得了字感的缘故。孩子虽不识字,但生活在汉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渐渐便形成了对方块汉字的直觉。留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汉字,字感当然无从谈起。既然字感对汉字学习如此重要,就很有必要加强留学生对字感的认识。
一、对字感的认识
尽管“字感”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学习很重要,但目前几乎没有研究字感的专门文章,“字感”二字只散见于一些论文中,大家对字感也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我们知道,小学生之所以识记汉字强于留学生,原因之一是汉语言文化的大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获得字感的机会。而留学生是在来到中国后,在学汉语的同时,受语言环境的熏陶感染,才逐步建立起字感的。
“字感”这一名词主要是根据“语感”提出的,由于目前的研究资料缺乏,我们对字感的了解和认识也相当有限,主要有:字感属于直觉思维,是无意识中获得的一种对汉字规则的认识;字感是对汉字的感悟,可以通过自然接触习得;字感“是对汉字隐含的规律性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是一种内隐的不被主体所觉察或意识的感觉;字感是在和汉字的不断接触中逐渐形成的;字感主要表现在对汉字形体的认识上,尤其是对汉字的方块特点的认识上。从以上对字感的初步认识中我们可知字感作为对汉字的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模糊性和敏捷性等显著特性。直接性是说个体对汉字规律的领悟未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就在不断接触中感受到了;整体性是说在其认识过程开始的时候,就将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而不像有些留学生那样把一个汉字感知成两个并列的汉字,如把“多”写成“夕夕”;模糊性是指个体对汉字是进行整体感知的,对那些具有细微差别的汉字认知不准确,经常将其混淆,比如将形近汉字“土士,夫天”等看成同一个汉字;敏捷性则是指其对汉字的感知和感悟的迅疾、瞬时,很快就能辨认出一个汉字和其他汉字的区别性,当然这主要是指对那些形体差异较大的汉字而言。此外,字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因为对汉字特点规律的体味、领悟只是一种尝试、一种猜测或假设,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刻意的训练和学习来弥补这一缺陷。目前对字感特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局限性,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精力来研究。
二、字感产生的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
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认知心理发展来说,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整体感知到精细加工的过程。留学生在汉字的感知阶段,对汉字进行整体识别,追求整体的形似,忽略细微差别,丢笔、变形、结构搭配不当的错误较多。这是由于刚接触汉字的阶段缺乏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只能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对汉字进行整体的字形加工时缺乏对细微部分的辨认能力,随着对汉字认识的加深,留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汉字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对形近字、同音字等的辨认准确率将明显提高。
2.哲学认识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本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表象是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或回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反映内容,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留学生汉字学习的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当然也遵循认识论的这一般规律。
3.我国小学识字教学实践
对中国儿童而言,他们生活在用汉字记录语言的环境中,尽管他们不认识汉字,不知道一个汉字的形跟什么音和什么义相联系,但是他们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汉字形成了一种直觉的感性认识,他们可以不用老师告诉,就知道汉字是方方正正的,而不是圆弧或其他的形状,这种对汉字的直觉为他们以后的汉字认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大多没接触过汉字,他们学习汉字与中国儿童相比缺乏学习之前的积累阶段。他们缺乏对汉字的感性认识,头脑中尚未建立汉字方块模式的概念。因此,在汉字学习问卷中,71%的人认为个别小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的个别笔画很相似,69%的人认为个别大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的个别笔画相似。以致于他们把有些汉字写的乱七八糟,如,把“皿”字底写成横放的英文字母“B”,把“口”一笔写成“O”,把“竹”字头写成“kk”等。这些错误一般不会发生在中国小学生的书面作业中,因为在他们早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汉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感性意识。这种潜意识在小学生的汉字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写规范汉字的作用,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三、字感的作用和地位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被感觉到的事物才能很好的被认识。许多欧美学生刚开始学习汉字时把汉字看成图画,觉得汉字没有规律可循,写汉字跟画画一样,这就是缺乏字感的表现。对汉字字形的快速辨认能力是基础阶段留学生汉字学习的主要难点,汉字构造复杂,符号繁多,表音度低表义度高,内含的信息量丰富,对视觉感知的要求高,由于初学者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所以零突破阶段的汉字教学尤其困难,如果这一难题解决不好,将会有更多的留学生对我们的汉字“望而却步”,足见这一阶段汉字教学的重要性。要想让留学生对繁难的汉字兴趣昂然,字感的培养应该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应重视培养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字感,培养他们有意识的抽取汉字规则的能力,使他们更快更早地结束“汉字为图画”的认识阶段。字感不但有助于认读汉字,也有助于写出规范、有美感的汉字,减少汉字书写中的一些错误。如当学生认识到汉字笔画中没有圆形,就不会把“口”一笔写成英文字母“O”,或把“官”的下部写成“B”等。
四、字感培养的途径
1.通过大量的汉字输入来培养字感。要解决字感如何培养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字感的形成机制问题。字感是长期有效的接触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汉字直觉。留学生对汉字学习的质的突破有赖于客观量的保证,需要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快速辨别、感知汉字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汉字材料,因为“学生的字感由学生自己对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受的结晶,而非教师教学的产品,所以让学生大量接触汉字,这应该是字感培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就是在语音教学阶段便让学生开始大量接触汉字。我们可以借鉴和利用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的成功做法—注音识字法,在学生口语学习阶段,运用汉字加拼音的教材进行汉字教学。虽然学生重在培养口语能力,但对拼音下面的汉字也会无意识的注意并感知。另外就是充分利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含有大量汉字的便利条件,帮助学生感知和认识汉字。留学生初到中国,对什么都好奇,节假日经常结伴出游。这时大街上的标语牌、站牌、广告、菜单上面的汉字都成了他们感知汉字的绝好途径。
2.通过有意识的字感训练来培养字感。通过有意识的字感训练活动来促进学习者字感更自觉、更高效的形成。尽管字感是在对汉字的接触中自发形成的,但却也是可以有意识的培养的。由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分析归纳能力的成年人,他们更易于感受到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对于有规律的东西接受起来也更快更容易一些。所以,教师可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加快字感形成的速度。通过一些代表字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概貌,掌握汉字的规律性,从而更加理性的认识感知汉字,省却盲目摸索的探求阶段。比如,教师在学生学汉字的第一节课可以用浅显、简洁的英语把汉字的性质、特点、构形规律等给学生一一介绍,并且可适当的举例说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有其明显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汉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占其总数95%的合体字当中。我们教学生掌握汉字这个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把握汉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如果学生把握了汉字的规律性,不但可以加深其对已学汉字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进一步学习汉字的能力。如可以通过字形联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规律。这当中,强调的是汉字基本规律教学对字感形成的理性升华作用,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
在上述两个途径中,应以大量接触汉字为主,字感知识讲授为辅。此外,应该特别强调反复实践的重要性和接触辨认在字感培养方法中的显著作用。当然,字感的培养并不限于这两条途径,但让学生大量的接触汉字和汉字规律的讲解和掌握无疑是培养字感的最主要的途径。
通过上文的探讨,我们对字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字感对解决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汉字难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功效。因此,在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字感,来弥补这一先天不足,使外国留学生能和中国小学生一样轻松地进入汉字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王碧霞.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看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2] 孙海丽.从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比较谈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J].理论观察,2000,(3).
(白剑波 刘艳妮,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关键词]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 汉字 感性认识 培养途径
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而言,汉字难读、难认、难写、难记,看起来似乎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很多初接触汉字的留学生把汉字看作一幅幅神秘的图画或是线条的谜,感觉自己难以掌握它。王碧霞等人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很多留学生第一次接触汉字时认为:汉字像一幅画儿,这幅画很难懂;汉字如同奇形怪状的图案;最初的印象是觉的非常难,觉的这是最难的字母,是线条的谜等。为何留学生会对汉字产生这样的认识?我国的小学生就不会这样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小学生在识字前已获得了字感的缘故。孩子虽不识字,但生活在汉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渐渐便形成了对方块汉字的直觉。留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汉字,字感当然无从谈起。既然字感对汉字学习如此重要,就很有必要加强留学生对字感的认识。
一、对字感的认识
尽管“字感”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学习很重要,但目前几乎没有研究字感的专门文章,“字感”二字只散见于一些论文中,大家对字感也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我们知道,小学生之所以识记汉字强于留学生,原因之一是汉语言文化的大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获得字感的机会。而留学生是在来到中国后,在学汉语的同时,受语言环境的熏陶感染,才逐步建立起字感的。
“字感”这一名词主要是根据“语感”提出的,由于目前的研究资料缺乏,我们对字感的了解和认识也相当有限,主要有:字感属于直觉思维,是无意识中获得的一种对汉字规则的认识;字感是对汉字的感悟,可以通过自然接触习得;字感“是对汉字隐含的规律性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是一种内隐的不被主体所觉察或意识的感觉;字感是在和汉字的不断接触中逐渐形成的;字感主要表现在对汉字形体的认识上,尤其是对汉字的方块特点的认识上。从以上对字感的初步认识中我们可知字感作为对汉字的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模糊性和敏捷性等显著特性。直接性是说个体对汉字规律的领悟未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就在不断接触中感受到了;整体性是说在其认识过程开始的时候,就将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而不像有些留学生那样把一个汉字感知成两个并列的汉字,如把“多”写成“夕夕”;模糊性是指个体对汉字是进行整体感知的,对那些具有细微差别的汉字认知不准确,经常将其混淆,比如将形近汉字“土士,夫天”等看成同一个汉字;敏捷性则是指其对汉字的感知和感悟的迅疾、瞬时,很快就能辨认出一个汉字和其他汉字的区别性,当然这主要是指对那些形体差异较大的汉字而言。此外,字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因为对汉字特点规律的体味、领悟只是一种尝试、一种猜测或假设,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刻意的训练和学习来弥补这一缺陷。目前对字感特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局限性,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精力来研究。
二、字感产生的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
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认知心理发展来说,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整体感知到精细加工的过程。留学生在汉字的感知阶段,对汉字进行整体识别,追求整体的形似,忽略细微差别,丢笔、变形、结构搭配不当的错误较多。这是由于刚接触汉字的阶段缺乏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只能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对汉字进行整体的字形加工时缺乏对细微部分的辨认能力,随着对汉字认识的加深,留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汉字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对形近字、同音字等的辨认准确率将明显提高。
2.哲学认识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本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表象是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或回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反映内容,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留学生汉字学习的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当然也遵循认识论的这一般规律。
3.我国小学识字教学实践
对中国儿童而言,他们生活在用汉字记录语言的环境中,尽管他们不认识汉字,不知道一个汉字的形跟什么音和什么义相联系,但是他们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汉字形成了一种直觉的感性认识,他们可以不用老师告诉,就知道汉字是方方正正的,而不是圆弧或其他的形状,这种对汉字的直觉为他们以后的汉字认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大多没接触过汉字,他们学习汉字与中国儿童相比缺乏学习之前的积累阶段。他们缺乏对汉字的感性认识,头脑中尚未建立汉字方块模式的概念。因此,在汉字学习问卷中,71%的人认为个别小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的个别笔画很相似,69%的人认为个别大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的个别笔画相似。以致于他们把有些汉字写的乱七八糟,如,把“皿”字底写成横放的英文字母“B”,把“口”一笔写成“O”,把“竹”字头写成“kk”等。这些错误一般不会发生在中国小学生的书面作业中,因为在他们早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汉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感性意识。这种潜意识在小学生的汉字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写规范汉字的作用,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三、字感的作用和地位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被感觉到的事物才能很好的被认识。许多欧美学生刚开始学习汉字时把汉字看成图画,觉得汉字没有规律可循,写汉字跟画画一样,这就是缺乏字感的表现。对汉字字形的快速辨认能力是基础阶段留学生汉字学习的主要难点,汉字构造复杂,符号繁多,表音度低表义度高,内含的信息量丰富,对视觉感知的要求高,由于初学者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所以零突破阶段的汉字教学尤其困难,如果这一难题解决不好,将会有更多的留学生对我们的汉字“望而却步”,足见这一阶段汉字教学的重要性。要想让留学生对繁难的汉字兴趣昂然,字感的培养应该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应重视培养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字感,培养他们有意识的抽取汉字规则的能力,使他们更快更早地结束“汉字为图画”的认识阶段。字感不但有助于认读汉字,也有助于写出规范、有美感的汉字,减少汉字书写中的一些错误。如当学生认识到汉字笔画中没有圆形,就不会把“口”一笔写成英文字母“O”,或把“官”的下部写成“B”等。
四、字感培养的途径
1.通过大量的汉字输入来培养字感。要解决字感如何培养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字感的形成机制问题。字感是长期有效的接触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汉字直觉。留学生对汉字学习的质的突破有赖于客观量的保证,需要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快速辨别、感知汉字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汉字材料,因为“学生的字感由学生自己对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受的结晶,而非教师教学的产品,所以让学生大量接触汉字,这应该是字感培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就是在语音教学阶段便让学生开始大量接触汉字。我们可以借鉴和利用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的成功做法—注音识字法,在学生口语学习阶段,运用汉字加拼音的教材进行汉字教学。虽然学生重在培养口语能力,但对拼音下面的汉字也会无意识的注意并感知。另外就是充分利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含有大量汉字的便利条件,帮助学生感知和认识汉字。留学生初到中国,对什么都好奇,节假日经常结伴出游。这时大街上的标语牌、站牌、广告、菜单上面的汉字都成了他们感知汉字的绝好途径。
2.通过有意识的字感训练来培养字感。通过有意识的字感训练活动来促进学习者字感更自觉、更高效的形成。尽管字感是在对汉字的接触中自发形成的,但却也是可以有意识的培养的。由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分析归纳能力的成年人,他们更易于感受到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对于有规律的东西接受起来也更快更容易一些。所以,教师可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加快字感形成的速度。通过一些代表字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概貌,掌握汉字的规律性,从而更加理性的认识感知汉字,省却盲目摸索的探求阶段。比如,教师在学生学汉字的第一节课可以用浅显、简洁的英语把汉字的性质、特点、构形规律等给学生一一介绍,并且可适当的举例说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有其明显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汉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占其总数95%的合体字当中。我们教学生掌握汉字这个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把握汉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如果学生把握了汉字的规律性,不但可以加深其对已学汉字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进一步学习汉字的能力。如可以通过字形联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规律。这当中,强调的是汉字基本规律教学对字感形成的理性升华作用,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
在上述两个途径中,应以大量接触汉字为主,字感知识讲授为辅。此外,应该特别强调反复实践的重要性和接触辨认在字感培养方法中的显著作用。当然,字感的培养并不限于这两条途径,但让学生大量的接触汉字和汉字规律的讲解和掌握无疑是培养字感的最主要的途径。
通过上文的探讨,我们对字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字感对解决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汉字难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功效。因此,在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字感,来弥补这一先天不足,使外国留学生能和中国小学生一样轻松地进入汉字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王碧霞.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看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2] 孙海丽.从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比较谈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J].理论观察,2000,(3).
(白剑波 刘艳妮,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