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世纪中后期,受经验主义哲学和东方造园文化的影响,英国园林走上了一条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道路。与中国传统“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造园观念不同的是,英国设计师更执着于“人类至上”的观念,并相信大自然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文章从造园思想、构建格局、营造手法入手,浅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异同。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建筑,从而对两国的园林设计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中式园林;英式园林;自然风景式园林
  一、“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的造园思想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整个营造的始末,中国人崇尚自然的方式并非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除了说人自身的生理习性、人的生活习性、人的行为方式要与自然契合外,还包括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①。而18世纪大英帝国的园林设计,不再局限于之前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的影响,将园林设计成规则、古典的样式,而是受外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园林的设计更趋向自然化。设计者在设计时,强化了对自然世界的真实感觉,他们从绘画之中汲取灵感,用一种反对几何抽象的形式,达到趋于自然的真实状态。英国诗人艾迪生曾指出“艺术作品之于大自然的‘天成’是有缺陷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加值得被人们歌颂,而不仅仅是靠艺术再造的自然景象”。作为一个热衷于中国园林艺术的英国诗人,艾迪生认为英国的园艺师应该向中国学习,创造一种更为自然的“艺术的原野”②。受经验主义哲学和东方造园文化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园林从充满理性主义光辉的法国古典园林中挣脱出来,之于中国“天人合一”的造园观念,英国作为一个君主立憲的帝国,血脉里流淌的是征服自然的欲望,他执着于“人定胜天”的理念,并仍然相信大自然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它仍然保有一种对于自然万物的征服,而中国园林却制造出一种“宛若天开,浑如天成”的景象,使园林充满了闲情逸趣。在中英两国不同的对待建造园林的态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两国依据其独特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的魅力,同时,我们也洞见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对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影响。
  二、“私密”与“开放”的构建格局
  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它作为皇帝游玩抑或个人的私家花园,都是严格私密的空间,是不对外开放的,中国的园林更像是一个人修行的地方。设计者在造园的过程中往往追求“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引观者进入其中,便“豁然开朗”。自古至今,中国造园师都是以这样含蓄的表达方式来构建理想的生活环境,造园者或许是想通过一种“心理”上的对比来突显这种自然山水的无限可能性。但这样的一种表达无处不充满了造园者的主观思维,好像我们可以通过游览一处园林来洞悉主人的想法,或者明白主人为人处世之道。园子虽小,但蕴含着宇宙万物的大道。
  相较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密,大英帝国的造园者则更加开放。或许是因为他们习惯用理性的分析去透析问题的本质,使得他们在造园中表现出一种明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园林中事物关系明确。他们将园林作为一个实用的场所,不再囿于个人的情感表达之中,而是开放给公众。相较于18世纪的英国,我们国家很多优秀的园林都是在建国后开放的,因为私家的园林让人们进来参观这样的做法在过去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而在英国,设计师很快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画”的开放式布局和英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并且英国曾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封建农业国家,这便使得英国传统的文化中带有特定的自然审美情趣。我们看到很多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是没有围墙的,园中的路径好像直接连着大自然的另一端,又像是将园林和大自然融合在了一起,没有阻隔。这种人为的融合更像是在彰显一种人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像是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拥抱自然,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开放,使得他们更热衷于将自然改造成他们喜欢的模样,使园林更具有实用性,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英国设计师在开放性的空间中也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步移景异”的手法,引导着游人的游园过程,如同参观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像他们曾经去过的自然,但又有一些不同,这便是设计师为游人造就的自然风景式的“如画”园林景观。
  三、“师法自然”与“施法自然”的营造手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过程中,造园主人很重视对于植物花草的布置、水景的安排、假山的堆叠,以及附属建筑的形式。于中国而言,山石、水、花木、建筑共同构成了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中国传统园林中用石讲求“透、漏、瘦”三字,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描述:“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③可见林中的山石并非随意置之,它们大都是在主人游历大江南北之后对所见的概括,抑或是直接进行的模拟,园林中的山石不仅师法自然,更是造园者内心对于大自然景象的再造。与山石相比,流水则更显自然原始的状态,我们很难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见到“流线型”“肾脏型”的泳池,为了看起来更加贴切自然,造园者索性将池塘建造成完全不规则的状态以达“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而这些随性的布置并不是造园者刻意的安排,设计者深谙其中的道理,将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之艺术融入造园的过程之中。他们一般采用一些微缩的景观(例如假山、盆景等)去塑造心中大自然特有的景象,他们习惯通过人造的景观来表达一种“意象”,使自身的情怀在咫尺之中得以充分的展现。中国人用一种象征的手法,将“大山”“大水”搬至自家的园林之中,将自然的景物化作内心的理想与抱负。
  中国传统园林中所推崇的“师法自然”其中的“师法”不仅仅是在大自然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这种“诗意的栖居”正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倡导的。我们常在一些文人画中找到这些“诗意”的影子,如“于山林之中,茅屋一所,一人独坐其间,诵书吟诗”,又或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们总有一种风骨“并不把自然、世界、人生、生活看作完全虚妄和荒谬,相反,仍然执着于他们的存在,只是要求一种‘我与万物合二为一’的人格观念”④。而正是这样的观念,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同万物相连。所以在造物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中,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些情感必定与大自然相融,而这种相融和英国“如画式”的园林还是大有不同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借景是直接借助大自然原有的景致。设计师往往热衷于模仿一些风景式图画之中的景象,将其塑造在被设计的园林之中。由于之前受法国园林的影响,大片的几何样式使得园林的设计远离大自然,而18世纪的风景式自然园林刚好是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就导致了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将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减少以消减对自然的影响。而建成的建筑密度远不如中国园林中的紧密,他更像中国画所采取的散点透视一样稀疏的散落在园林之中,这样的做法在极大限度上保持了自然原始的状态。西方设计师更倾向在设计时借助自然原有的景观,通过人工的“施法”加以修饰,这种手法类似于中国传统造园中的“借景”的方式,但这种借景并非中式运用人造的景观去构造整个园林的布局。因为在英国,“赋形”被看作是重要的事情,他们刻意去营造一种自然原生的状态,毕竟“施法”与“师法”还是有实质上的差别,自然的随性与人为的随性,在观者眼里更多的还是“人为”而非“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不仅在园内景观小品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处理园林中的建筑方面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作为文人雅士游览或者修身养性的江南私家园林,它不仅有观赏、游玩的成分,它更是人们日常的居住场所。林中的建筑在“类型、布局、形制和设计意匠上,渗透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处世哲学、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⑤。其次,园林中的建筑与园中的景物相辅相成,具有一种整体感。在我们常见的园林中,亭台楼榭与景物融合为一体,又和林中的山水密集的交织在一起,“几乎任何一场景观都呈现飞檐、联廊同山石、湖溪的关联”。造园者通过障景、借景、导景的手法,将塔、阁等建筑物作为园林中的要素呈现出来。⑥近代著名的建筑师范文照在他的《中国建筑之魅力》中这样谈道:“人们接近一幢中国建筑时,总会有一种安宁的舒适感及和谐感。因为我们不仅享受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感从而使我们自己成为景观图画中的一员,而且还感觉到建筑及其装饰都被赋予了自然之生命力,从而产生了这种完美的和平感。”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基础之上的。最后,中式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例,建筑与自然与人是相互交融的,这正契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人通过艺术的加工,使自然的山水与人们居住的环境相融合。钱伯斯认为中国造园师给观者带来的不仅仅是游览过程中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认知上的愉悦。他们将赏心悦目的事物一并收集在自家的园林之中,再用一种“写意”的方式将这些景物加以区分组合,使之与园林浑然一体。这样的造景是不经意的,他没有去刻意追求与大自然的相像,而是“师法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
  结语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人间有闲地,何必隐山林。”一阙阙诗词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于园林的热爱,“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一大批文人雅士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不仅视园林为超脱尘世、完善自我、构建人格的理想生活与精神空间,而且以独特的审美追求、理想意趣、宇宙哲学,去构筑园林,以达自身与天地宇宙之融合”⑦。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一种自然的本质——“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正是这样的一种在人们安排下的自然的融合,才会有一种真实的存在。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与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虽然在形式、布局、构建手法上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英国“如画式”园林的浪漫主义的造园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但是在本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国人们在造园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也使得“中国热”的影响仅仅浮于表面,英国造园家的效仿只是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而更深层次的内涵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而无法被造园家理解,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塔”和巨大的玻璃温室一同存在于英国的邱园,或许英国人强调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包容以证明帝国的强大,而中国人的内敛更多的是参见自己的内心,以达自然。但不可否认,两国的园林都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使我们在欣赏园林时才会感到一种同构性。
  注释:
  ①梁梅.设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②刘晓光,王浩.17至18世纪中国园林文化对英国园林转型的影响[J].东疆学刊,2015(4).
  ③(清)李渔.闲情寄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④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17.
  ⑤梁梅.设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⑥陈春红,王蔚.中国传统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建筑的差异与环境意境[J].中国园林,2006(12).
  ⑦周武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5(5).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梁梅.设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季羡林.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4]李渔.闲情寄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5]胡一可,杨锐,王劲韬.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之综合分析比较[J].华中建筑,2009(1).
  [6]王蔚,王胜霞,陈春红.中国传统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不同哲学背景下的自然美[J].中国园林,2006(6).
  [7]陈晓彤.英国自然式园林发展探源[J].新建筑,2002(6).
  [8]陈春红,王蔚.中国传统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建筑的差异与环境意境[J].中国园林,2006(12).
  [9]赵欣.英国早期的“中国热”[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0]朱宏宇.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园林之父威廉·肯特的如画贡献[J].建筑师,2016(5).
  [11]吕振锋.初探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之异同[J].城市建设,2009(9).
  [12]刘凡漪.浅谈自然式园林的发展、特点与应用[J].理论研究,2015(1).
  [13]王艳.试论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与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异同[J].浙江建筑,2012(3).
  [14]周武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5(5).
  [15]彭立勋.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生态美学价值[J].艺术百家,2012(6).
  [16]刘晓光,王浩.17至18世纪中国园林文化对英国园林转型的影响[J].东疆学刊,2015(4).
  [17]严建强.欧洲“中国热”中的英国社会[J].浙江社会科学,2001(9).
其他文献
艺术是心性的自然流露,每当毛笔拂过纸面,洇润的墨色徊还,就是与自己最真诚的交流和心迹的自然呈现。  作画如修行,静境为难,唯心无尘埃,方得笔下隽永……导师何家英先生的言传身教时时感染和激励着我,教我以最真诚单纯的心境对待绘画,通过对墨迹的审视而警醒和认知自我。  唯愿默默的体悟生之静美,使之于笔下纯化而再现。  《藏女》  2005年深秋西行考察,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藏区,看到什么都倍感新奇:牦牛、雪
期刊
【摘要】陈淑霞作为当代美术思潮中极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其风景油画作品通过传统美学理念传达着当代性。本文通过浅析2002年至2007年间陈淑霞风景油画作品的一水两岸式构图,空疏的美学意境,朦胧迷蒙的画面感,感知陈淑霞风景油画所传达的传统水墨山水的卧游情结。  【关键词】陈淑霞;油画;泛舟江湖;卧游情结  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脱胎于壁画的衬托,在精神上传达出隐逸、乐山乐水与泛舟江湖的卧游情结。到了宋
期刊
画贵造境。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莫不以此为要,艺术史表明,艺术与非艺术的品质差别,亦在于有无境界或境界的高下。  青年画家陈志峰,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南开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他擅做花鸟画,兼工带写,作品呈现形神气韵俱足与简净典雅的风神,给人留下极深印象。做为在学院学术背景、氛围环境中成长并成熟起来的学者型画家,在作品中志峰强调文化韵致的表达,关注超越现实的视觉美感营造。当然,更重要的是,以有
期刊
姚震西是一位画家,一名编辑,一个性格沉静自知内省的人,一个广西人。孟子说要“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那么要讨论和判断姚震西的画,上述概况是要知道的。若深入一步,则不能仅止于此。  从作品显示的阶段性来看,姚震西从科班学习开始到今天,他在花鸟画领域摸索了三十多年,其风貌从力求工稳到一味爽快,再转而致力于语言的纯粹精到——这过程与三十多年来中国画调整转变的历程大体合拍,但是个人风貌的具体成因则
期刊
期刊
去年,刚做完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人物水墨画大展的郑军里,今年暑假期间远赴甘南采风写生,又画回来50幅依旧笔墨精妙的人物水墨画。长时期进行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郑军里,这回行旅域外,题材的拓展,也相应带来了表现技法和风格面貌的变化。其实从去年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人物画开始,这种新的尝试和变化就已初露端倪了。  绘事之变,总是自然而至的,如同生命生态一样,题材画法领域的拓展也在其中。郑军里在题材上拓展域外的
期刊
余传伟画水彩画是近几年的事,但却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除了天资之外,恐怕更多的是用心精研使然。  他大学的课业是设计,并曾从事过多种职业,不管际遇如何,绘画却仍是他始终的不舍。  余传伟的水彩画有一种别样的气息。读他的画就如同吟一首民国时期的抒情叙事小诗,感动便不经意的在心里流淌了,自然、随性,并隐约有故事。  画里面有岁月的流痕,有追梦的心跳,也有平淡的生活感悟。  画画,不过是他生活日常的一个
期刊
【摘要】中国画的题款是融诗词、书法、绘画、印章为一体的艺术样式,本文以齐白石的清供作品为例,分析清供图这一独特花鸟画表现形式里农家乡愁、情趣寄托、托物言志、艺术品格、慈悲胸怀等诸多的精神性表现内涵。  【关键词】清供图;题款;花鸟绘事;精神性表现  中国画的题款从起源到发展形成,渊源久远,经历漫长,最后发展为诗、书、画、印高度融合的艺术样式,成为中国画独特的风格特征。题款艺术则在其发展中又产生了在
期刊
【摘要】王珂是20世纪写实水墨人物画文脉之中的一位具有继承与革新精神的水墨画家,他的作品在坚守写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中国画对线的书写性要求及泼墨、破墨、积墨等用墨技巧,形成了以写实形象与意象造型相结合的朴实而厚重的画风,在当代画坛独具一格。本文将从形式语言的角度分析王珂水墨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写实形象与意象的融合统一以及笔墨的构成关系等水墨人物画的核心要素,从理论上揭示其隐含在画面与形象之中的
期刊
何军是我1988年从南宁邮政调到广西艺术学院带的第一届学生,当时我做班主任。他绘画基础较好,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学习,广泛接触了国画、油画、版画、设计等专业课程,加上人也比较勤奋,在学生时代就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比较巧的是他1992年本科毕业分配在广西邮政从事设计工作,说起来我们都有“邮缘”。  记得何军对广西港口题材比较感兴趣,学生时代创作的油画《新港》《新港二号》入选了广西全区美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