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动力。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达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激起千层细浪”,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课堂结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直观感性认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适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故事、猜谜、游戏、竞赛、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动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我就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同学们,今天老师与大家一起先猜个谜语。谜面是: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大褂,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呱。”一听说到要猜谜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待学生猜出谜语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小青蛙’为什么要快乐地唱歌呢?那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一下‘这只快乐的小青蛙’吧。”这样导语,引人入胜,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了课堂,使学生集中精神,全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进行识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顺口溜识字法,它是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一种有效识字方法。教学“派”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三点水,一撇一长撇,二撇一竖提,三撇一长捺。教学“金”字编出:有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了两块糖。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深受学生喜爱。
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思考:榕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通过播放榕树的录像片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伴着优美的广东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体会榕树之“大”和“茂盛”就水到渠成了。在学习“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面时,通过让学生欣赏“群鸟雀跃”的视频,就能很容易地找出“鸟多、鸟热闹”的词语和句子,从而体会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最后让学生思考: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保教育,体会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天堂。我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设置能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它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够培养学生情感的优秀教学美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们发挥想象,走进文本,领悟情感。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伤之情,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如果你是这群海鸥中的一只,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对海鸥说些什么?这位老师设置了多媒体课件和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同时运用情感朗读、品味细节等方法,走进老人与海鸥相伴的场景,听着泛着哀思音乐的情感朗读,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拍着翅膀的海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翠湖湖畔,肃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目睹海鸥送别的场景,那悲伤的心情,那对老人的深切思念,对海鸥行为深深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教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也可以通过表演来创设问题情境,这也不失为一种直观理解文章的有效办法。亲自参与,身临其境,将使学生对文章更熟悉、更理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可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排练表演课文,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有效。例如一年级的《谁住顶楼》和《小蝌蚪找妈妈》,二年级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和《坐井观天》等文章就是很好的教材实例。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表演也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会有一种置身其境的感觉,要比老师抽象的讲解效果好得多,学生进入情感世界也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游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但生动,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学生在表演时,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培养其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原动力。问题情境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高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的有效途径,它能使课堂充满动感与鲜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飞扬!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直观感性认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适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故事、猜谜、游戏、竞赛、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动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我就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同学们,今天老师与大家一起先猜个谜语。谜面是: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大褂,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呱。”一听说到要猜谜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待学生猜出谜语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小青蛙’为什么要快乐地唱歌呢?那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一下‘这只快乐的小青蛙’吧。”这样导语,引人入胜,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了课堂,使学生集中精神,全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进行识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顺口溜识字法,它是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一种有效识字方法。教学“派”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三点水,一撇一长撇,二撇一竖提,三撇一长捺。教学“金”字编出:有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了两块糖。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深受学生喜爱。
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思考:榕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通过播放榕树的录像片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伴着优美的广东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体会榕树之“大”和“茂盛”就水到渠成了。在学习“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面时,通过让学生欣赏“群鸟雀跃”的视频,就能很容易地找出“鸟多、鸟热闹”的词语和句子,从而体会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最后让学生思考: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保教育,体会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天堂。我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设置能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它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够培养学生情感的优秀教学美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们发挥想象,走进文本,领悟情感。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伤之情,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如果你是这群海鸥中的一只,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对海鸥说些什么?这位老师设置了多媒体课件和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同时运用情感朗读、品味细节等方法,走进老人与海鸥相伴的场景,听着泛着哀思音乐的情感朗读,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拍着翅膀的海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翠湖湖畔,肃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目睹海鸥送别的场景,那悲伤的心情,那对老人的深切思念,对海鸥行为深深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教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也可以通过表演来创设问题情境,这也不失为一种直观理解文章的有效办法。亲自参与,身临其境,将使学生对文章更熟悉、更理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可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排练表演课文,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有效。例如一年级的《谁住顶楼》和《小蝌蚪找妈妈》,二年级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和《坐井观天》等文章就是很好的教材实例。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表演也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会有一种置身其境的感觉,要比老师抽象的讲解效果好得多,学生进入情感世界也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游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但生动,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学生在表演时,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培养其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原动力。问题情境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高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的有效途径,它能使课堂充满动感与鲜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