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特色的构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tqyw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的预备教育,即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本文试从学校特色的内涵入手,基于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式的转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目标的重新定位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宗旨的改变四个层面对C中学构建“研究性学习”特色的改革实践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 普通高中;学校特色;研究性学习
  中国分类号:H191
  中国从1922年设置普通高中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的预备教育,主要发挥选拔和淘汰的功能,即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其任务包括升学和就业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终身教育”、“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高中教育的双重功能有其局限性,即仅注重它的社会功能而缺乏育人功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奠定了前提和基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与特色彰显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学校特色建设和实践研究主要是对某些学校发展经验的一般描述,很少见到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没有对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目标框架及方式思路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建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特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某些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尤其是理论层面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入探讨。本文试从学校特色的内涵入手,基于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教師队伍的建设方式的转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目标的重新定位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宗旨的改变四个层面对C中学构建“研究性学习”特色的改革实践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
  一、学校特色的内涵
  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实际情况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且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体现在学校办学工作的某一要素、方面或范围上,其中,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是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具体而言,独特性体现为学校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内容和办学策略,即在继承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基础上,着眼于今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从学校实际出发作出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优质性则强调学校在办学效益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优秀性;稳定性指在正确的办学理念引导下,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学校特色是相对稳定的,并在以后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1]。学校特色涵盖面很广,可以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多个方面,既包括学校内部的特色,也包括学校之间的不同特色;既可指学校某一局部的特色,也泛指学校整体的特色。
  就学校自身而言,特色发展是基于学校的发展历史、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选择。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C中学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自身的优势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战略性选择:基于研究性学习特色的构建与实践改革。研究性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在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世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广义上,它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教育理念,可以贯穿在各科学习活动中。狭义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成果等等。” [3]
  二、“研究性学习”特色的构建
  办学特色虽然大多是指在办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一、两个方面的独特之处,然而,学校特色的构建不是停留于表面层次的改变,而是通过局部向整体推进的过程。C中学基于“研究性学习”特色的构建与改革实践,育人为本,由局部向整体逐步推进。具体包括以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教师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以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创新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的基本理念,改变过去“满堂灌”、“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性教学的提出契合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而研究性教学则是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或师生合作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的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是基于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教学,因此也被称作问题解决式教学或引导探究式教学[4]。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五段式教学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则变成了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
  2.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的简要表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理论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杜威的 “思维六步 ”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研究性教学基于上述理论进行了建构,具体由情境创设→情境激活→方案构想→方案实施→反思修正→效果评价六个环节构成[5]。学校特色的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C中学各教研组结合本教研组的实际及本学科的特点,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语文:“整体感知,问题引领”;数学:“始于问题,以旧导新”;英语:“预设问题,任务推进”;历史:“基于问题,创设情境”;地理:“立足问题,引导探究”;政治:“一例到底,问题驱动”;物理:问题引领,拓展提升;化学:“创设问题,实验探究”;生物:预设问题,验证假设”。),强调教师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学,逐渐改变过去“满堂灌”、“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不再是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是使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6]。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改变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以教师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一支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只有特色的教师队伍的形成才能够真正形成学校的特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队伍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水平。”[7]教师把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把学校的特色发展落到实处。因此,打造特色教师队伍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保证。基于教师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以及 C中学“研究性学习”特色构建的需要,学校提出了以教师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策略。
  1. 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教师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知识而谋求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8]。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起点,学习的需要往往都是由教育教学问题而引发的,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2. 以教师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以教研组为载体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建立在群体研究的基础之上,教研与科研统一、以课题为依托为教研组搭建研究的平台、以教研组为载体形成研究共同体并逐步形成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与合作研究——个人自研的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模式[9],是学校采取的以教师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聚焦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
  所谓“课例”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而“课例研究”则表现为教师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即“做课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问题,为了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研究[10]。其目的是聚焦课堂改进。具体措施是由执教教师针对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教研组为载体对某一课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与改进,同时要求执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包括课例研究的背景及要解决的问题、描述改进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斟酌与修改、阐释自己的观点及与其他老师存在的争议、研究结论与反思),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并与其他教师(本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研讨、交流和共享,以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
  课例研究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教师自身参与的过程性体验,是个体独特体验、感受与反思的过程,增强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促进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相对于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规划课题而言的。研究的问题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基于教育教学中比较具体的、微小的问题解决展开的行动研究[11]。
  在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对自己研究的小课题进行反思与总结,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具体包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结论与反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提升,并与其他教师(本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研讨和交流。与此同时,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教师个人教研课题及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带有共性的和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共同教研,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展示平时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改变了过去教研活动只是听评课的现状。
  (三)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载体,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当前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下,开发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一环。C中学整合校园设施资源、教师资源和社区潜在资源,构建了内涵丰富、实效性强的研究性校本课程体系。
  1.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内涵
  研究性校本课程即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的融通与整合,为校本课程体系注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性与开放性的课程支撑,并以此形成渗透着研究性的校本课程特色。其内涵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研究性校本课程意味着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校本课程整个体系之中,使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彰显着研究性的特色。其次,研究性校本课程的构建意味着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性以及开放性的课程支撑与课程依托。
  2.研究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念
  首先,让每一位学生经历完整而真实的研究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发展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与开发者,改变教师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再次,让每一门校本课程都渗透着研究性精神,使学校课程成为唤醒学生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课程资源。
  C中学研究性校本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遵循两条思路:首先,研究性校本课程与学科(国家课程)拓展类校本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融通与整合,即对国家课程中的每一个模块(含必修和选修)进行研究,从中引伸、拓展可以成为研究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其次,研究性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类校本课程(即地方课程特色化)的融通与整合,即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学校个性化的特点,从而使开发的研究性校本课程渗透着地域和学校的文化意蕴。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体包括开发的背景或情景分析、理念和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分解与实施、研究结论的交流与评价。
  (四)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中学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兴趣为依据、以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与调查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从课堂教材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以个人或小课题组的方式开展研究,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學习能力。在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循序渐进地逐步实施,分别设定了年级目标和阶段目标:高一年级着重培养识别和筛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设计研究方案和进行研究的初步能力;高二年级着重培养主动获取、选择、判断、提炼、组合、加工信息的能力,并具备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具体研究的能力;高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从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以及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把知识的构建、方法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创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与学习的乐趣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The 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opening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ed study  in Japanes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yamaguchi  [摘要]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自2001年设置以来,经过13年的探索与改革,通过多种扶持政策,使该课程基本达到常态化设置。通过走访日本山口县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图式理论两个方面研究了语篇连贯,并以《荷塘月色》中的语段分析为例阐释了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语篇连贯分析的新思路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  關键词:认知参照点;语篇连贯;图式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一.引言  本文基于对认知参照点(以下简称CRP)、图式理论和语篇连贯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的研读基础上,从认知角度的认知参照点的不同选取为研究出发点,借用三种模型
期刊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工学结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工学结合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质量监控 构建  中国分类号:G718.5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期刊
【摘要】: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中往往存在着几个误区。1、存在被合作。合作学习成了教师布置合作的任务和要求,学生的内心需要未被尊重。2重形式,轻内容。合作问题设置简单化,时间没有充分交给学生,不科学。3、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需要完善。那么,如何规避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论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巧搭计算教学操作桥梁,导引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练习阶段回顾直观操作,进一步深化算理。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让抽象回到具体,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感悟、理解了“理”和“法”之间的联系,思维也有了更高层次的抽象提升。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搭建橋梁;紧密结合;回顾操作  中国分类号:G623.5
期刊
摘 要:高校中外籍教师队伍已逐渐庞大,本研究通过调查学生对外教在语言能力、教学能力的评估并与本土英语教师进行对比,发现浙师大行知学院对外教资源的利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外教强大的母语优势再次得到印证,但他们对中国国情、中国学生学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制约着跨文化交际下外语的有效学习。同时调查也发现,本土教师在英语教学上的评分与外教不相上下,完全有能力成为理想的英语老师。  关键词:外教 本土教师 跨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幼儿园语言教育》这门课为例,结合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结论:一、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是关键。三、评价方式起关键督促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 网络教学平台 学前教育  中国分类号:G61  最近几年翻转課堂的教育理念席卷了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展现了新的
期刊
摘要:政党纯洁性建设路径问题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且是政治学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党纯洁性建设需要政治学的专业学理作为理论支撑。如今我国在新时期政党纯洁性建设发展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影响着政党纯洁性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建设政党纯洁性路径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加强政党纯洁性建设道路的对策,提高我国政党的纯洁性。  关键词:政治学 政党纯洁性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1  一、实践与探索的背景  为了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党中央在2000年做出决定,借用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教育资源优势,在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以下称内高班),加大对新疆民族教育扶持的力度,以促进新疆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广东省的内高班承办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切实有效开展新疆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就成为题中
期刊
摘要:就学生人格培养与品质塑造而言,“起点在家庭,发展在学校,关键在班级,定型在社会,主导在教师,主体在学生”。德育只有家庭、学校、班级、社会四轮驱动,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达到1+1>2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四位一体” 相互依托 学校德育  中圖分类号:G631  我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长忙于打工攒钱,这就导致了学生家庭教育及监管的缺失。此外,大量外来务工人口的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