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故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37912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鲁迅比詹姆斯·乔伊斯大一岁,出生在相同的年代。他们生长于亚欧大陆的两端,所处的环境却迥然相异:鲁迅生在军阀混战、日渐衰落、腐朽封建的中国,乔伊斯长于深受宗教影响的异域国度爱尔兰。当时间的车轮缓缓从十九世纪跨向二十世纪的时候,每个国家也都经历着波谲云诡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在这样的沃土之上作家们文思如泉涌,开始了现代文学创作的新形势。鲁迅首开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先河,而乔伊斯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推到了顶峰,他们的文学创举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在这两位不同国籍的文学集大成者的身上却可以发现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文学造诣两个方面来探究他们的共性。
  【关键词】 鲁迅;詹姆斯·乔伊斯;共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22-02
  一、成长经历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生在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之时,整个国家支离破碎,一派满目疮痍的景象。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出身于书香门第,童年时期就读于家乡的私塾——三味书屋。后来由于他的祖父牵涉在科举舞弊案之中被革职下狱,于是开始家道中落。同时父亲也重病在床,在他15岁那年父亲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童年生活的场景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后来辗转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进行学习。他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喜欢阅读新思想的书以及翻译的小说,他21岁的时候东渡日本,由于父亲生病的缘故选择了医学,然而只学习了一年便从学校退学。他会作此决定是因为看了一部有关日俄战争的电影纪录片,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①”这便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看到国民的麻木不仁,对同胞的漠不关心让人心寒,只是依靠救死扶伤恐怕效果不大,只有选择用文字来启迪国民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斗志才会是良策。
  詹姆斯 · 乔伊斯1882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他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正处于英国的殖民之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成长于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区的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富庶的商贾。在他11岁的时候由于父亲的酗酒问题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管理不善导致整个家庭由盛转衰。他受过短暂的家庭教育,后来进入寄宿学校。20岁的时候到巴黎修习过医学,这些经历与鲁迅甚为相似,连所经历的年纪也相仿。后来他与女友私奔,开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身处欧洲大陆。乔伊斯早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其中深入地剖析了都柏林社会发展的迟缓和麻木。这部作品中的主题是“顿悟”,意指对灵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间的发现和自觉。在乔伊斯的一生当中,民族主义思想一直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他在给妻子诺拉的信中写道:“我是也许终于在这个不幸的民族的灵魂中铸造了一颗良心的这一代作家之一。”他明确表示这本小说集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一原则被他亲身践行着,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控制之下的爱尔兰是一个梦寐落后、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的中心,在这个毫无生气的城市里每时每地都在上演着麻木、沉闷、沦落的一幕幕的现实剧。
  鲁迅和乔伊斯的成长经历竟然惊人的相似,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动荡和洗礼,他们对于世态炎凉有着更深刻的体会。经历过重重地坎坷才能意识到社会的腐朽,穷则思变,因而他们更想揭露社会的弊端,用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文字力量鼓舞人心。在人心日益枯竭的艰苦岁月中,为普通大众送去清丽脱俗的文章,涤荡人们的心灵,这些精神食粮便是那个时代伴着他们成长的精神慰藉。他们具有独特的洞察力,将眼睛看到的人生百态收集于笔端,吐露在他们苦心经营、匠心独运的作品中,记录他们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他们的文章就是百姓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为读者展现出了二十世纪初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二、文学创作
  (一)创作背景
  鲁迅的童年在中国的江南水乡度过,儿时与小伙伴们摇橹轻舟荡漾嬉戏的时光想必是最难忘的。童年的成长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很多文章都提及故乡绍兴,承蒙他的精彩描述让世人都萌发了去亲自感受一下当地风土人情的想法,绍兴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如今他已离世多年,却还是为家乡做出了很大的推介贡献。
  詹姆斯 · 乔伊斯的童年时光在爱尔兰度过,这种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小才华横溢,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诗,五十多岁的时候不幸失明了,但他仍旧坚持写作。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民族主义作家,很多作品的背景都设置在家乡都柏林。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并感染着每一个爱尔兰人。
  (二)作品主题
  鲁迅的小说作品虽不算多,但是却意义重大。他将目光聚焦社会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②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灾难深重,正在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国民生活也困苦无助,然而更让人无奈的是他们的思想竟然还很落后,愚昧无知的民众任人宰割。像鲁迅这样的文人志士当然不能坐视不理,為了叫醒昏昏欲睡的骨肉同胞他奋笔疾书,将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展现在世人面前,他针砭时弊,把腐朽政府那些软弱无能、鱼肉百姓的恶行辛辣地揭露出来。他是一位用笔锋在战斗的勇士。
  乔伊斯的第一部小说《都柏林人》由15个短篇小说构成,它们“共同的主题是弥漫于都柏林社会生活中的瘫痪状态。” ③1904年他在致出版商的信中自陈我的宗旨是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历史谱写一个新的篇章,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这种麻木疲软、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氛围笼罩着他家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睹了这样的景象,他运用文字语言描绘出这种社会场景和当时的环境。他的视野同样聚焦于形形色色的中下层人民群众,通过描写平凡的日常琐事揭示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本质。   (三)文学形式
  文体风格方面,鲁迅的表达方式是含蓄且有所节制的,语言风格也极其简约、凝练。乔伊斯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具有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对于语言的运用富有创造性,喜欢用双关语。他的语言游戏使他的作品里存在着一种喜剧精神。将人生当中的不体面和滑稽可笑的一面展现了出来。鲁迅对于孔乙己、阿Q的描写也有着戏谑滑稽的体现。
  文学体裁方面,鲁迅触及的范围甚广,曾出版过短篇小说、散文诗、散文、杂文、书信和学术著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乔伊斯最早为人们所知也是通过他的第一部作品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二位作家都是以写短篇小说起家,并借此成名。
  创作技巧方面,鲁迅小说的实验性很值得关注。他的《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情节推进模式,由不标明具体年月的13则日记组成,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心理描写,直接剖露他的内心世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无论从内容或技巧上说都是现代小说中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他将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斯所提出的“意识流”运用到了文学领域,此项成就使他跻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蒙太奇、梦境、重复出现的形象等等意识流技巧都被他运用在小说创作之中。他成长的时期,恰逢爱尔兰沦为英国殖民地之时,乔伊斯细致入微地观察到了民众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苦心孤诣地记录下他眼中的爱尔兰人民在被统治之下那种盲目冷漠的态度。他用意识流技巧和多方位叙述观点创作了《尤利西斯》,对小说艺术有了重大的革新。
  通過对比可以看出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和乔伊斯也有诸多共性。相似点在于:首先,他们都是以家乡为背景,同时家乡的事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元素,为文章增色不少。他们对家国的忧思从他们的文章中也可见一斑。古诗有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们对国家的赤子之心、拳拳之情都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他们对二十世纪本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鲁迅揭出病苦和乔伊斯指出这种“瘫痪状态”是唤起民族精神的第一步。其次,由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和文学形式构架起的文学创作方面,也有不少类同之处。鲁迅创作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披荆斩棘地开辟出一条道路,使中国文学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大众化、通俗化。毫无疑问,在试验性写作方面,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方面,乔伊斯走得比谁都远。④
  本文通过对鲁迅和詹姆斯乔伊斯的成长经历以及文学创作方面的对比,找到了他们二人之间的许多共性,为中西之间文学的对比研究增加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知晓并了解这两位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伟大作家。
  注释:
  ①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 ·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③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王佐良:《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作者简介:
  董宇,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博物馆便是人们获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AR/VR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的成熟,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展馆等在线形式满足对更高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本文探讨县级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对如何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加以分析。  【关键词】 博物馆;数字化;文物  【中图分类号】G266
期刊
【摘要】 目前,在各个城市、旅游景点中,都有大量的汉英双语标识语,标识语是展现城市国际形象的信息载体,有着简洁、规范、正式、明了的特征,但是从当前的标识语翻译来看,滥用、误用,忽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普遍存在,不仅无法起到提示作用,反而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出现负面影响。本文以文化传输与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探讨我国标识语翻译中的问题,分析文化传输与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标识语翻译方式。  【关键词】 文化传输
期刊
【摘要】 伴随科技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显著变化。网络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渗透。因此,广播电视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自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节目内容创新。本文主要描述了广播电视的主要特色,探讨了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进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 如今随着社会的大力发展,大学的图书馆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出现了弱化的现象,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为大学传统的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以此,本文就先通过从图书馆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出发,再结合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各种优势,从而得出网络下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卡斯特桥市长》被认为是哈代悲剧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综合体现了哈代思想中的命运悲剧观、社会悲剧观及性格悲剧观。本文旨在探讨哈代与悲观主义思想的关系以及他的悲观主义思想在其长篇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体现,以及托马斯·哈代悲观主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托马斯 · 哈代;悲观主义;《卡斯特桥市长》  【中图分类号】I56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米歇尔·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为理论基础,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的异托邦建构:作为异族异托邦的吉卜赛部落展现了边缘的吉卜赛种族与英国人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作为时间异托邦的长诗《大橡树》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在生活与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时刻”;作为偏离异托邦的写作房间为主人公奥兰多提供了逃离男权社会压迫,建立女性话语权,实现价值追求的空间。通过分析以上异托邦的构建,本文窥见了伍尔夫
期刊
【摘要】 湘西、高密、马孔多是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经典文学地域,它们作为成功的文学范例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梳理地理要素与文学要素之间各层面的互动关系系统,找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文学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湘西、高密、马孔多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特点。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湘西;高密;马孔多;民族化;世界化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着政治体制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争论的核心是采用责任内阁制还是总统制。宋教仁和国民党人主张学习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遭到惨痛的失败。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打着总统制的幌子,行专制之实,何尝不是自欺欺人。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相比,民国缺乏实施责任内阁制的政治文化土壤,失败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 责任内阁制;民国初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D693
期刊
【摘要】 经典女权主义小说《黄色墙纸》以短小精悍的篇幅细致描绘了一名家庭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生活的斗争心理。小说叙述情节简单,但人物刻画细腻,尤其在人物思维或意识方面的描写极为细致。透过叙述话语,读者字里行间皆能感受到小说叙述者即虚构故事第一人称“我”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虚构人物的思维或意识历来是认知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尝试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出发,基于艾伦·帕尔默提出的虚构思维理论,探究小说
期刊
【摘要】 阮籍《咏怀诗》有“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一句,关于其中的“赵李”是谁,历来歧见纷纭。本文从细读文本出发,结合诸名家的解释,试以浅谈对其的理解。  【关键词】 阮籍;咏怀诗;“赵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09-02  阮籍《咏怀诗》其五有“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一句,关于其中的“赵李”是谁,历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