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性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创造教育的诸多形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的要素、品质、方式、方法和类型的综合。简单地说,就是在前人(或个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加以创新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灵活安排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置悬念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做法。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激活学生心中渴望寻求答案的“猎奇”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环节紧扣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训练思维,提高效率。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挂怀的故事情节或提前透露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对故事缘由的探求心理。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是这样设置悬念的:蔺相如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难以服众,故欲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不仅没有羞辱蔺相如,反而肉袒至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是为什么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创造和创新的星星之火便可以呈燎原之势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二、通过知识迁移与整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架设起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综合的分析及运用。
其次,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也应该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帮助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每听完一堂课就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三、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训练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对比阅读训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比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和沃森的《生命,生命》,俞伯平与朱自清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形式、写作意图、思想主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四、通过变换题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习题训练是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的重要手段。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首先,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以一个知识点为基础,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以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不断提高。其次,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归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维训练的方法。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题,由于读者千差万别,对同一文章的品读自然会“见仁见智”,同一文章从不同角度也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命题者应就文章某个探究性话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违背文章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考生自己的理解,作创造性、个性化的表述,更能彰显文章的广阔内涵。
五、注重语文实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能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创新作文、改编古诗、对联创作、民间采风、写调查报告等,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设置创新情境,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指导和训练,方法灵活,多措并举,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灵活安排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置悬念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做法。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激活学生心中渴望寻求答案的“猎奇”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环节紧扣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训练思维,提高效率。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挂怀的故事情节或提前透露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对故事缘由的探求心理。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是这样设置悬念的:蔺相如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难以服众,故欲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不仅没有羞辱蔺相如,反而肉袒至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是为什么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创造和创新的星星之火便可以呈燎原之势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二、通过知识迁移与整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架设起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综合的分析及运用。
其次,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也应该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帮助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每听完一堂课就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三、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训练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对比阅读训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比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和沃森的《生命,生命》,俞伯平与朱自清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形式、写作意图、思想主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四、通过变换题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习题训练是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的重要手段。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首先,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以一个知识点为基础,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以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不断提高。其次,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归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维训练的方法。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题,由于读者千差万别,对同一文章的品读自然会“见仁见智”,同一文章从不同角度也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命题者应就文章某个探究性话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违背文章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考生自己的理解,作创造性、个性化的表述,更能彰显文章的广阔内涵。
五、注重语文实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能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创新作文、改编古诗、对联创作、民间采风、写调查报告等,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设置创新情境,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指导和训练,方法灵活,多措并举,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