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为什么“神”?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01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巴马受到舆论格外关注。原因是由一些卖假药的、包治百病的“假大师”引发的。早前,我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这点,但主要指出巴马低端定位所致。
  应该说,我那边文章的表述,主要是居于媒介给我的第一感觉,进而有感而发。但这次我实地到巴马走访一个多星期后,感触很大:就是说,舆论给你的感觉和现实情况,有很大差距。
  早前,单从一些对“大师”报道的视频来看,巴马给了我“假大师横行”的感觉,给了我“养生的,全是贪生怕死之徒”的感觉。
  实地走访后发现,很多人,其实就是想换个环境居住。巴马尽管也有一些养生的沐足阁,有其他的养生门店,但客观说,真正在里面接受服务和治疗的,是极少数。可以这么说,九成以上的人到巴马,都是冲着换个地方生活而已。
  就是说,他们想去享受那里的空气和水等元素,并不是冲着某种神秘的治疗而去的。
  期间,有不少人回答了我“来巴马病真的病情好转吗?”这个问题。不少人,现身说法:“我血压降下来了;精气神比以前好了;我过去是家人推着轮椅来的,但现在不用轮椅了……甚至有的说,某某癌症都好转了,没再复发。”
  这些人不是托,当地政府也不會愚蠢到说“巴马就是一块包治百病的风水宝地”,相反,当地政府很害怕巴马成为病人眼中的养病圣地。他们认为,看病要去医院,不要来巴马。因为他们要打造的是养生经济。
  从巴马的未来来说,如果真成养病圣地,不仅科学上无法解释,而且这个地方未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因此遇到一大堆麻烦事。
  但,确实有不少人多次强调,“来这里后,感觉比以前好了”,或说“邻居的某某来后,病情好转了。”他们没有说假话,但我们需要分析在巴马这个群体中传播的一些特殊性。
  那就是,来养病的人,一般不会四处传播那些“谁来巴马养病后,就死掉或恶化”的消息。因为从他们内心里也认为,看病是要到医院去,这里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或许有用。怀着这样心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最终回天乏力,他们也认命。
  不过,一旦有奇迹出现,他们就四处传播,口口相传。因为他们需要在不断传播“病好”的案例中,为自己寻找到继续在巴马待下去的理由。否则,自己远离家乡,花钱在巴马租房、锻炼、养生,还一点效果没有,最终落败而归,这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难以接受,因为一个人要否定自己是很难的,他真要承认“一点效果都没有”,需要在心里做好“我就是个傻子”的心理承受力。
  话说回来,他们去了巴马真的没有奇迹出现吗?我可以肯定地说:有!
  为什么呢?是水、空气、地磁或当地富硒土壤使然,或是别的什么东西起作用?这需要科学来定夺,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巴马聚集着很多老人和患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这些老人聚集在一起,首先不一定是空气和水真的起了什么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那里的空气和水都比城市好,毕竟没有什么工业,而且水是山里流出来的活水。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异乡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和新场域。
  一些南方人一辈子都没有到过东北,他们对东北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充满好奇,这些老人当然也愿意倾诉自己家乡的特色和习俗,彰显“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心里需要。同时,他们也在相互倾诉中,了解到南方各地的特色和习俗。
  换句话说,这些老人来到巴马后,就像当初我们上大学一样,面对全国各地来的同学,我们对彼此都充满好奇,愿意倾听也愿意分享彼此所知。这样,在不断交流中,在巴马的老人每天能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人,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倾诉不尽的故事,有了进一步沟通的需要。
  这种场景下,这些对外界和他人充满好奇的老人,还会得老年痴呆症吗?即便他们的身体有点毛病,但也在个别人“逐渐好转”的实证或传说中,为自己找到了榜样,并不断为自己打气,给自己树立信心,让自己感到快乐。
  何况老年患者一般都会说一些互相鼓励的话,这样,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情逐渐变好,进而促进了自身身体的好转,这远比老人生病后,窝在自己家里或熟悉的环境中,对周遭都没有倾诉和交流欲望的状况要好得多,所以说,一些好转的个例并不是奇迹。
  也就是说,首先一些老人内心里相信巴马那个环境“神”,所以内心愉快,而且在不断交流中,他们开心了,见识多了,精神状态好了,因此对健康的好转有作用—这是巴马“神”的关键所在。当然,换一个环境,大量的病友们继续聚集在这个新的场域和平台里,也同样有奇迹出现—这和是不是巴马没有多大的关系。
其他文献
外婆不让我们守在她身边。她说她的疼,我们替不了,只会彼此都痛苦。外婆今年87岁,她一生生育了5个女儿、2个儿子,她有14个孙子(女),重孙(女)也正在陆续来到这世上。  她认为她有这样的一生,也是可以坦然去死的人了。  去势不可挡。  但是我不想。不想那些疼痛就那么肆无忌惮得不到有效管理,不想她人生的最后一程走得那么辛苦。  她的疼只有吗啡才有效,但是,即使是通过正常的医护渠道,因为种种原因,我买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从小开始,他经历了什么事件,在头脑上、心理上、人格上发生了什么而“变成”的,因此,可以从他现在是什么破解出他的过去,也可以从他的现在大致预测出他的未来。  很多人大概不会承认自己是一种心理动物。  我在加拿大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一篇文章《消极自由有什么错》中,看到一个很好玩的信息。  故事背景很长。但我简单交代:西方思想界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大学时的图书馆,晚上闭馆的时间一临近,就会响起《回家》的旋律,那是一首萨克斯世界名曲。  好美呀,演奏者,是在用呼吸和我们对话。  若在冬日,被这温暖的旋律送出来,仰望高天,深吸一口凛冽的空气,就会想,今天的我,跟昨天又不太一样了。  这个国家,不亦如此?今与昔,就在一首曲子的瞬间,焕然新生。也许在制度变革、社会发育、文化构成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无碍于这是一个新的中国。  新的中国。  铸
当北京的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同学说出了他那句大实话“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孩子”时,我有一种感觉:他的成绩好,不是以压抑了某些东西为代价的。  以往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那些划分和争论,在现在已经破产。社会的巨变使教育裂变出了一种新的特质。  我的耳边回响着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一句话:“我们又一次面对发达工业文明的一个最令人烦恼的方面,即它不合理性中的合理性。”  
重读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时,我被他的一句话震惊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学的百分之九十的知识是无用的”。  我想我明白马老师说的是什么。很多知识的生产,其方法论是非常可疑的,比如给动物做一个“实验”,然后用来说明人类如何如何;比如在实验室里给一帮人做“实验”,然后用来说明大家都怎样怎样。它们根本不考虑人不是猴子,而实验室的东西跟真实生活情境比已经失真甚至高度失真。  甚至有些知识生产出来,本来就不
在莫迪执政的第一年里,印巴边境交火达500多起。莫迪之所以迫不及待访问巴基斯坦,是为了制造一个和解的既成事实,这也是他以个人政治资本在押宝。  2015年圣诞节那天,印度总理莫迪再次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眼球:他在结束访俄并出席印度援建的阿富汗议会大夏揭幕典礼之后,在从喀布尔回国的途中,突然经停拉合尔,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一次几乎让所有人意外的访问。  访问持续两个半小时,莫迪向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庆贺生日,
纵使老板低下身板,“用工荒”仍难以缓解。  不知从何时起,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中山港壹加壹商场边上的一块空旷平地,变成了一个临时“劳务市场”,每天搭起10几个招聘摊位,每个摊位面前都挂出巨大的招聘广告牌,“大量招聘18岁以上男女普工,月薪保证2500元以上”、“外资工厂 ,待遇好,急招”之类的字眼相当常见。  2月18日是大年初九,当天上午10时,江西人武莉与其他前来招工的企业同行一样,呆坐在摊位办公
“林黛玉”是蒋梦婕人生的转折点。  出演《新红楼梦》之前,她是一个处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的芭蕾舞学生;成为“林黛玉”之后,她饱受非议,也得到了无数聚光灯的青睐。“花谢花飞”数年间,无论是阴影,还是光环,她都学会了“照单全收”。  去电影院看《我不是药神》,她默默地擦起了眼泪;看世界杯,她大呼小叫地支持克罗地亚。接受《南风窗》采访时,她正准备一场新戏,“累死了”,但是嘴角却有止不住的笑意。  原来
在6月12日法国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法国新总统马克龙率领的共和国前进党获得32.2%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政党几无悬念。勒庞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获得14%的选票。继法国大选后,这次选举再次证明,勒庞这位被称为法国“最危险的女人”,没有给法国带来危险。  赢得总统选举后,马克龙曾表示,他将走“既不左也不右”的中间道路。他认为,现在的法国没有“左”“右”之争,“我来自左翼政府,但是我也愿意同所
汉唐时代,东西贸易中的硬通货是什么?这就是丝绸!汉代之前获取丝绸的主要交换物,是西域的宝石。汉代社会黄金流行,海昏侯墓中的黄金就是一个例证。这些黄金中的相当部分,就是从西域贸易而来,阿尔泰山号称金山,至少从汉代开始,就在这里大量开采金矿。唐代绢马互市兴盛,以良马换丝绸是官方丝绸贸易的主要内容。  两汉时期,因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的设置,商道在汉朝的有力控制之下,中西贸易迅速发展,但这其中有很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