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现在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美术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关键词:正确认识;改变观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脑,德育与智育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现在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美术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改变观念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改变观念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
平常人看来上小学美术课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教师不用多想、不用多钻研,上课出示示范作品,学生照着画就是了,教师在教室里走一走、看一看,没事可做,要说的也少,也就是说上美术课是重复的机械运动,每节课都是一样,老师少说一点,然后示范,学生跟着画,没有太大的意义,没有创新,这些都是不成熟片面的观点。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美术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为目标,不能单纯地认为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绘画,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具体地说,美术课上,也要教书育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正确认识美术教育,改变片面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的同时,还要开放环境、鼓励创造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
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复。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三、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變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而接下来,教师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教而教就能很好的验证上述论点的一种教学模式。不教,就是教师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们;教就是要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低年级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开始不知该画什么,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时你千万不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怎么画,而是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尽情的画,小学阶段不需要画出多好的素描、速写,而是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是催生创新精神的萌芽。
关键词:正确认识;改变观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脑,德育与智育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现在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美术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改变观念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改变观念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
平常人看来上小学美术课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教师不用多想、不用多钻研,上课出示示范作品,学生照着画就是了,教师在教室里走一走、看一看,没事可做,要说的也少,也就是说上美术课是重复的机械运动,每节课都是一样,老师少说一点,然后示范,学生跟着画,没有太大的意义,没有创新,这些都是不成熟片面的观点。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美术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为目标,不能单纯地认为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绘画,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具体地说,美术课上,也要教书育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正确认识美术教育,改变片面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的同时,还要开放环境、鼓励创造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
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复。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三、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變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而接下来,教师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教而教就能很好的验证上述论点的一种教学模式。不教,就是教师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们;教就是要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低年级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开始不知该画什么,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时你千万不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怎么画,而是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尽情的画,小学阶段不需要画出多好的素描、速写,而是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是催生创新精神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