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多,于是在大学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境贫困的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群体、厌学学生群体等,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和保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深入分析形成这些特殊群体的原因,并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教育和保护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特殊群体;贫困生;心理问题;厌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1-0132-02
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好奇心强,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的一类群体,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各种压力日渐增多,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等等,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特别是一些民办学院高额的学费,使得学生及家长承受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大学的扩招导致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迅速上升,就业的竞争越来越强,因此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家境贫困、有心理缺陷、厌学等特殊群体,使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和保护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具有某些相近的心理,表现为多疑、敏感、自卑感强,对事物的认识偏激,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做的不好,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在大学的成长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与保护
随着我国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学校中出现了一类学生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1)地理因素引起的贫困,某些地区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农村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水平,无法提供足够的经费供子女上学。2)家庭因素引起的贫困,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家中数个子女上大学,甚至家中发生较大变故如有家人患重病等。3)社会因素引起的贫困,主要是一些效益不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乡村教师、待业及下岗工人,他们只有很少的工资或没有工资。而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费用需万余元,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受,因此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学费和生活费不足的困境。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生长环境受限制等客观因素,不少贫困生就读大学前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后,又要面对学习、生活双重压力,出现对新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由于他们在思想和精神方面负担过重,以至于产生失眠、自卑、敏感、孤僻、内心封闭等现象,自傲外表与自卑心理形成较大的反差。但是大多数贫困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甚至带着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因此他们在校期间学习都很努力。对于贫困生的教育和保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残酷的生活体验使得贫困生有一种早日摆脱经济窘况的渴望。“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此时正有可乘之机。作为校园应不断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其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创造、奉献,这样的人才具有真正的“自尊”。还应指导贫困生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价值战胜“自卑”,做到“人穷志不短”。
1.2健全對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健全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各高校都在“奖、贷、助、补、减”的资助办法上逐步完善,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随着国务院关于对贫困生助学贷款进行贴息和大学生毕业后还款期限延长的优惠政策的实施,本、专科贫困学生均可享受到银行国家贴息和在校生在校期间免息的贫困生助学贷款,这对解决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各种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贫困生奖学金、助学金、生活困难补助金,大大缓解和解决了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各级各类贫困生奖学金和特困生困难补助金的发放,既有效地激励了贫困生更加刻苦学习,也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1.3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并用劳动所得报酬作为一部分学习、生活费用,这也是贫困生借以完成学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既是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表现,也是培养能力解脱困境的好办法。
1.4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保护不仅是经济上的资助和勤工助学的开展,还应该扩展到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持。一是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人格,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自尊、自信、自强、独立、顽强、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是自己巨大的精神财富。二是教育他们在接收党、政府、社会、学校、同学帮助的同时,去理解、关心、帮助别人,去关心社会、国家、世界,让自己从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种解脱出来,克服自卑、孤独、防御心理,溶入同学、社会之中。
2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教育和保护
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经历着由不成数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因素的存在,使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处于紧张状态,或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近年来,各高校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道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心理问题表现在个体身上主要为失落、孤独、空虚、抑郁、绝望、矛盾、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可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差,缺乏持久性,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等行为。
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严重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生活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对学业、环境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当这种因不适应而出现的焦虑、不安、孤独感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从而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三是恋爱问题。大学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觉醒,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及爱情,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性心理不够成熟,因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惧、紧张和羞涩,甚至错误的行为。加之大学生在谈恋爱中的嫉妒、单恋、多恋、失恋现象时有发生。当事人若不及时排除心中的负面情绪,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出现自卑、心灰意冷、报复等不良心理,甚至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等严重后果,据统计,大学生中自杀的75%以上是由于失恋或感情受挫造成的。对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教育与保护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中有关学习、生活方面的引导
由于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因此应该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中有关学习、生活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地、科学地进行自我调整和保护,正确面对和成功化解可能出现的可重困难。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挫折意识、进取意识、适应意识、交往意识。培养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同样强大起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3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心理咨询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消除心理障碍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就是给大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和发泄的场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努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咨询过程中,除了面询外,还可以开设电话咨询、报刊专栏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校内外求助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除了个别咨询,针对不同情况、不同背景的学生在特定时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做到有的放矢。
2.4引导学生学会日常自我调适
学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中始终处在被动地位,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会他们自我调适引导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建立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压力;保持心态的平衡,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人生;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适当地改变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理环境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3厌学学生的教育与保护
所谓大学生厌学是指大学生厌烦学习的心理态度,其表现为消极地对待学习、学习行为水平不高、不积极等。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在高校中较为突出,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经过高考的拼搏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事实上,大学生活完全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计算机过级考试、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考试,使得有些学生讨厌考试、讨厌这种无形的压力,产生厌学情绪。2)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落差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都是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挤过来的,在进入大学前,每个学生在各自学校各方面都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却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无名小卒,所以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而学习的兴趣则随之大减,有的甚至意志消沉,自甘堕落。3)目前社会的就业状况、择业趋向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学生们看到,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他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多大联系,他们通常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于是,学生们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要差距很大,因此,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与其現在学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还不如不学,等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再说,那时需要什么再学什么也不迟。4)一些学生思想懈怠,沉溺玩乐,厌学思想随之产生。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开始松懈,甚至整天沉溺宇玩乐中,如上网聊天、打游戏、攀比摆阔等等,快乐的享受生活远比学习枯燥的课本好的多,而厌学的思想也就随之产生了。
对于厌学学生的教育与保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强化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入学教育要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耳濡目染来激发生的兴趣。各专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入学教育可以向学生全面展示,使之对自己专业的有更宽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一些实验室、模具应该和新生见面,让他们认识到目前的专业也有很多鲜的东西去吸引他们。
3.2改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
课程的设置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通过高校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方式,努力消除引发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内部因素,是解决大学生厌学的有效途径。
3.3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对大学生中厌学的一类学生,决不能采取主观压制,强批强改的办法。说服疏导,正面教育,是我们做好学生工作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寻找其兴趣缺乏的原因,对症下药,努力激发,培养、巩固和发展其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是改变厌学风气关键的一环。其次要善于掌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实施思想教育,以情感人,奉献爱心,同时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克服弱点。最后,还应注意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厌学学生摆脱一些可能经常出现的消极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对高校环境的适应能力。
3.4营造良好的校风,形成良好教风,培育优良学风
优良的校风既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教风是重要的潜在课程,在教师“教书”的过程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优良的学风是自我教育的巨大力量,会感染、熏陶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校风建设,倡导乐学、谨严、求是、创新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从人数上和出现问题上呈上升和复杂趋势,应引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和管理工作,使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走上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保证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左莉.大学校园中特殊群体的现状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3:92-94.
[2]许若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284-285.
[3]何蔼.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126-129.
[4]徐红.试论部分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纠正对策[J].交通高教研究,1996,2:65-67.
关键词特殊群体;贫困生;心理问题;厌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1-0132-02
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好奇心强,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的一类群体,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各种压力日渐增多,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等等,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特别是一些民办学院高额的学费,使得学生及家长承受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大学的扩招导致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迅速上升,就业的竞争越来越强,因此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家境贫困、有心理缺陷、厌学等特殊群体,使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和保护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具有某些相近的心理,表现为多疑、敏感、自卑感强,对事物的认识偏激,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做的不好,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在大学的成长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与保护
随着我国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学校中出现了一类学生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1)地理因素引起的贫困,某些地区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农村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水平,无法提供足够的经费供子女上学。2)家庭因素引起的贫困,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家中数个子女上大学,甚至家中发生较大变故如有家人患重病等。3)社会因素引起的贫困,主要是一些效益不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乡村教师、待业及下岗工人,他们只有很少的工资或没有工资。而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费用需万余元,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受,因此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学费和生活费不足的困境。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生长环境受限制等客观因素,不少贫困生就读大学前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后,又要面对学习、生活双重压力,出现对新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由于他们在思想和精神方面负担过重,以至于产生失眠、自卑、敏感、孤僻、内心封闭等现象,自傲外表与自卑心理形成较大的反差。但是大多数贫困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甚至带着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因此他们在校期间学习都很努力。对于贫困生的教育和保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残酷的生活体验使得贫困生有一种早日摆脱经济窘况的渴望。“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此时正有可乘之机。作为校园应不断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其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创造、奉献,这样的人才具有真正的“自尊”。还应指导贫困生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价值战胜“自卑”,做到“人穷志不短”。
1.2健全對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健全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各高校都在“奖、贷、助、补、减”的资助办法上逐步完善,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随着国务院关于对贫困生助学贷款进行贴息和大学生毕业后还款期限延长的优惠政策的实施,本、专科贫困学生均可享受到银行国家贴息和在校生在校期间免息的贫困生助学贷款,这对解决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各种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贫困生奖学金、助学金、生活困难补助金,大大缓解和解决了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各级各类贫困生奖学金和特困生困难补助金的发放,既有效地激励了贫困生更加刻苦学习,也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1.3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并用劳动所得报酬作为一部分学习、生活费用,这也是贫困生借以完成学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既是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表现,也是培养能力解脱困境的好办法。
1.4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保护不仅是经济上的资助和勤工助学的开展,还应该扩展到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持。一是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人格,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自尊、自信、自强、独立、顽强、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是自己巨大的精神财富。二是教育他们在接收党、政府、社会、学校、同学帮助的同时,去理解、关心、帮助别人,去关心社会、国家、世界,让自己从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种解脱出来,克服自卑、孤独、防御心理,溶入同学、社会之中。
2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教育和保护
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经历着由不成数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因素的存在,使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处于紧张状态,或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近年来,各高校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道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心理问题表现在个体身上主要为失落、孤独、空虚、抑郁、绝望、矛盾、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可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差,缺乏持久性,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等行为。
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严重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生活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对学业、环境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当这种因不适应而出现的焦虑、不安、孤独感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从而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三是恋爱问题。大学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觉醒,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及爱情,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性心理不够成熟,因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惧、紧张和羞涩,甚至错误的行为。加之大学生在谈恋爱中的嫉妒、单恋、多恋、失恋现象时有发生。当事人若不及时排除心中的负面情绪,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出现自卑、心灰意冷、报复等不良心理,甚至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等严重后果,据统计,大学生中自杀的75%以上是由于失恋或感情受挫造成的。对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教育与保护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中有关学习、生活方面的引导
由于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因此应该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中有关学习、生活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地、科学地进行自我调整和保护,正确面对和成功化解可能出现的可重困难。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挫折意识、进取意识、适应意识、交往意识。培养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同样强大起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3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心理咨询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消除心理障碍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就是给大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和发泄的场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努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咨询过程中,除了面询外,还可以开设电话咨询、报刊专栏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校内外求助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除了个别咨询,针对不同情况、不同背景的学生在特定时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做到有的放矢。
2.4引导学生学会日常自我调适
学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中始终处在被动地位,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会他们自我调适引导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建立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压力;保持心态的平衡,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人生;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适当地改变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理环境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3厌学学生的教育与保护
所谓大学生厌学是指大学生厌烦学习的心理态度,其表现为消极地对待学习、学习行为水平不高、不积极等。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在高校中较为突出,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经过高考的拼搏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事实上,大学生活完全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计算机过级考试、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考试,使得有些学生讨厌考试、讨厌这种无形的压力,产生厌学情绪。2)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落差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都是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挤过来的,在进入大学前,每个学生在各自学校各方面都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却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无名小卒,所以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而学习的兴趣则随之大减,有的甚至意志消沉,自甘堕落。3)目前社会的就业状况、择业趋向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学生们看到,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他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多大联系,他们通常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于是,学生们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要差距很大,因此,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与其現在学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还不如不学,等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再说,那时需要什么再学什么也不迟。4)一些学生思想懈怠,沉溺玩乐,厌学思想随之产生。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开始松懈,甚至整天沉溺宇玩乐中,如上网聊天、打游戏、攀比摆阔等等,快乐的享受生活远比学习枯燥的课本好的多,而厌学的思想也就随之产生了。
对于厌学学生的教育与保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强化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入学教育要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耳濡目染来激发生的兴趣。各专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入学教育可以向学生全面展示,使之对自己专业的有更宽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一些实验室、模具应该和新生见面,让他们认识到目前的专业也有很多鲜的东西去吸引他们。
3.2改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
课程的设置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通过高校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方式,努力消除引发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内部因素,是解决大学生厌学的有效途径。
3.3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对大学生中厌学的一类学生,决不能采取主观压制,强批强改的办法。说服疏导,正面教育,是我们做好学生工作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寻找其兴趣缺乏的原因,对症下药,努力激发,培养、巩固和发展其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是改变厌学风气关键的一环。其次要善于掌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实施思想教育,以情感人,奉献爱心,同时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克服弱点。最后,还应注意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厌学学生摆脱一些可能经常出现的消极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对高校环境的适应能力。
3.4营造良好的校风,形成良好教风,培育优良学风
优良的校风既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教风是重要的潜在课程,在教师“教书”的过程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优良的学风是自我教育的巨大力量,会感染、熏陶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校风建设,倡导乐学、谨严、求是、创新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从人数上和出现问题上呈上升和复杂趋势,应引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和管理工作,使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走上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保证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左莉.大学校园中特殊群体的现状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3:92-94.
[2]许若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284-285.
[3]何蔼.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126-129.
[4]徐红.试论部分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纠正对策[J].交通高教研究,1996,2:65-67.